第4章 如何突破长期养成的心智模式

第一节 性格的化整为零与心智模式的结构形成

我们经常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说的就是性格。

20多岁时,我们进入职场,此时,我们的秉性已经基本形成。有些性格特征,会帮助我们在职场获得成功,如自信、高成就动机、细心、喜欢交流等。而有些性格特征,则可能会延缓我们的职业发展速度,如被动、自卑、低成就动机、孤僻等。

如果我们把性格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那么,想要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就太难了,因为要改变的是整个人。

生活中,一旦我们把一个人的某些特征归为“这个人性格就这样”时,往往也就放弃帮助对方成长的努力了。我们已经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一种认知,即性格跟遗传有关,而且太难改变。

1.1 是心智模式,而不是性格

确实,改变一个人的整体性格太难,也无从入手。但是如果把性格变小,变成一个个的心智模式,并且把它的内部结构理清楚,那么,改变就会容易很多。

虽然也需要一些时间,但从心智模式而不是从性格入手,确实会容易很多,而且更容易找到明确的着手点。举一个例子。

被动是职场中对职业发展速度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初入职场时,其实大家水平都差不多,能力可以通过锻炼得到提升,而主动的人会主动争取很多工作、学习、锻炼的机会,所以事业发展速度快。而被动的人,只完成自己分内的事,至于其他,总是等着别人来安排,那么,他获得工作、学习、锻炼的机会,相比主动的人就会少很多,成长的速度也会慢很多。

而且,被动还跟职场中更高职级、更高岗位任命的“事后”方式相违背。大部分企业在晋升评估的时候,核心是看员工胜任更高职业、更高岗位的能力和潜力,无论是能力,还是潜力,都需要员工先表现出来,其他人才能看到,才能判断你是不是有能力、有潜力,如果你没有先表现出来,对方是看不到的。企业给你晋升,是因为你已经基本胜任,可见,晋升是“事后”,不是“事前”。

问题是,你还没有晋升到新的职级、新的岗位,怎么就基本胜任了呢?

一方面是在你目前的工作中可以表现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你自己主动做了很多超出现有职级、岗位的事,已经把更高职级、更高岗位的工作提前做了,或者按更高职级、更高岗位的绩效标准在做事,因为你已经做到了,管理者才看到并晋升你。

很多被动的人,经常在职场中抱怨晋升太慢,自己也不知道原因。有时候,无论你在本岗位做得再好,可能都没有机会获得晋升,因为你没有表现出你可以胜任更高职级、更高岗位的能力和潜力,你没有主动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1.2 心智模式的结构

每一种心智模式,都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适应的环境情况;

(2)我们的需要以及需要的强度;

(3)我们对环境的理解、认知;

(4)我们采取的行动;

(5)我们的情绪;

(6)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和认知。

具体到被动的例子上,则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适应的环境情况:有额外的工作、学习机会。

有时候,是领导安排的额外工作;有时候,是以加班的形式出现;有时候,是领导询问有谁想做;有时候,是责任不清的工作事项;有时候,是不同程度的努力可以获得不同结果;有时候,甚至是大家都不想做的事。

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主动争取的工作、学习、锻炼机会,我们有机会做得更多、做得更好。

(2)我们的需要以及需要的强度:表现欲、成就动机强度。

我们的表现欲越强,就越容易把这些被别人忽视的机会当成展现自己的机会。已经进行的工作,大家都习惯了,很难再获得关注,相反,额外的工作表现,更容易引起大家的注意。

另外,我们的成就动机越强,对自己的要求会越高,越想比其他人更快成长,也越希望做更多的事来快速提升自己,也就越容易主动抓住这些机会。

如果我们都没有欲望,主动也就无从谈起,我们的需求、欲望越强,就会越主动,需求、欲望越弱,自然也就没有必要给自己添麻烦了。

(3)我们对环境的理解、认知:这是机会,还是麻烦?

遇到前面所说的情景,如果我们认为主动做这么多额外工作,是在为自己而做,是在帮助自己更快成长,就会把它当作机会,也就会主动把握,至少会去尝试。

但是如果我们认为这是麻烦,是领导在为难自己,是别人的事,是老板在剥削我们或是在为领导做业绩,那么,我们怎么会主动去做呢?

我们的想法、认知本身没有对错,怎么想都可以,但是一旦我们形成了一种认知,就会影响我们后续的行为。

(4)我们采取的行动:我们做了什么?

如果我们认为这是机会,在领导问的时候,我们会主动表达自己想做,领导不问的时候,我们也会主动去做、主动去争取,在已经达到要求的情况下,我们会主动做得更好,也更愿意承担大家都不想做的事情,而且毫无怨言。

如果我们认为这是麻烦,在领导问的时候,我们会说自己没时间或者做不了,领导不问的时候,我们也不会主动去做或主动去争取,在已经达到要求的情况下,我们也会赶紧完成去交差,而不是做得更好,更不愿意承担大家都不想做的事情。有时候实在没有办法,迫于无奈做了,也会满腹怨言,抱怨公司、抱怨领导、抱怨同事、抱怨自己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

(5)我们的情绪:是激情还是抱怨?

在环境、需要、认知、行为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我们的情绪只是自然的结果。

我们的成就动机强,认为这是机会并主动做了,会感觉特别高兴、特别兴奋,觉得自己又进步了。

如果我们的成就动机弱,认为这是麻烦,就不会主动去做。没做,为自己庆幸;实在没办法去做了,会为自己额外的付出而生气、抱怨。

我们的情绪只是结果,不是原因。

(6)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和认识:有没有自信?

我们对自己有信心,认为自己可以,才敢有更高的成就动机和更强的表现欲,因为我们相信自己可以有、值得有。

我们对自己有信心,也才敢去尝试,尝试才可能成功。如果我们认为自己不行,认定主动带来的一定是失败,就算我们想主动,也没有勇气开始。

以上6个部分是每一种心智模式中都包含的内在结构,只有我们把它的内在结构看清楚了,更理解它,才能找到成长的具体方向和切入点。

1.3 心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

那么,我们的心智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呢?

它是家庭教育的结果。

家庭教育通过两种方式影响我们:第一种是父母的沟通互动方式,第二种是榜样学习。

仍然以被动的心智模式为例。

从2-3岁开始,孩子开始尝试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开始主动探索这个世界,主动为自己、为家人做一些事情。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是鼓励、支持的,会有助于培养出孩子的主动性。

但是,如果父母说孩子做不好,别做了,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识,认为自己不可以;制止孩子,主动帮孩子做了,会让孩子养成被动的依赖习惯;告诉孩子别多事,别招人烦,会让孩子觉得主动就是麻烦。

如果父母采取的是以上教育方式,孩子的成就动机将会被遏制。成就动机只有得到强化、鼓励才会进一步发展,如果很早就被打压,孩子最初的成就动机也就慢慢消失了。如果这种家庭教育方式重复很多年,心智模式也会由此形成。

至于榜样学习,如果父母都是被动的人,对自己没有过多的要求,觉得主动是麻烦,经常被动等待安排,认为自己不可以,也不会对孩子有过多的期待。孩子耳濡目染,也会习得父母的被动心智模式,变得跟父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