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R软实力:管理心理·生涯规划·情商沟通·Office三合一·数据分析·教练技术·管理视角必备技能
- 焦学宁 王强主编
- 2066字
- 2025-02-19 23:18:05
第三节 觉察自己的心智模式
突破心智模式,首先需要从自我觉察开始,发现问题,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自我觉察,在自我成长过程中,是最核心的方法。
3.1 自我觉察的重要性
自我觉察,是自我成长的基础,没有自我觉察也就无法发现需要成长的点,自我成长也就无从说起。同时,自我觉察也是自我成长的目的。
自我觉察之后,其实改变就已经开始了。一旦有了自我觉察,原本下意识、潜意识的内容会进入意识,一旦进入意识,我们就会给它下定义,我有×××的情绪、我有×××的想法,我的行为是×××,当我们通过意识对它进行描述时,就自动赋予其意义、价值,我们改变的方向也就明确了。
比如,我们发现了自己的被动心智模式或者依赖心智模式,我们就会主动去查找相关的资料,也会在阅读新闻、浏览公众号文章的时候被相关的内容抓住眼球,这样,我们在相关的成长点上将了解到更多的内容,学习、成长的速度也会快很多。
同时,自我觉察也是精神分析最核心的治疗方法,很多心理困扰或者心理问题,本身是因为被压抑的情绪、需要一直在作怪,一旦这些被压抑的情绪、需要被释放,我们的心理困扰、心理问题也就自然消失了。
3.2 自我觉察的具体方法
那么,自我觉察,具体应该怎么觉察呢?
自我觉察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
(1)梳理发生了什么事情,把事情简单记录一下。
比如,领导给小李提建议,小李觉得领导是在故意为难自己,觉得很生气,小李跟领导解释了很久,最后领导看小李听不进去,觉得也没有什么意思,就走了。
(2)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需要是什么?环境的刺激是什么?我们是怎么想的?情绪是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我们具体到小李这个案例。
●需要:小李希望获得领导的表扬,因为小李对自己不太自信,怕领导批评自己。
●刺激:领导提出了建议。
●想法:领导是在批评、为难自己,没有看到自己做得好的方面,只看到自己做得不好的方面。
●情绪:很生气,觉得冤枉。
●行为:向领导解释、辩解自己做得没有错,不需要改进。
通过以上的觉察,可以明显地看到,我们的需要、刺激、想法、情绪、行为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小李希望获得领导表扬而害怕批评,结果领导给小李提了建议,小李只收到了否定的部分,没有收到建议的部分,所以觉得领导在为难自己,当然也就觉得很冤枉、生气并进行了辩解、解释,不仅没听进去建议,还差点儿与领导吵了一架。
(3)想想下次再发生类似事情的时候,哪些部分可以优化一下,效果会更好?
比如,在小李这个例子中,可以优化的地方如下。
●需要优化:觉察自己的不自信,知道不自信会让自己对批评特别敏感并容易误解他人的建议,所以下次在别人给自己建议的时候,先想想是不是自己的不自信在作祟,对方并非真的在批评自己,可能确实是想帮助自己。
●刺激优化:下次领导提完建议之后,问一下领导自己有没有哪些是做得比较好的,让领导说一下自己做得好的地方,也就不会那么生气了。
●想法优化:领导确实是想帮助自己,自己进步了,团队才会进步,对领导来说也才是好事,自己不进步,团队不进步,领导自己也不会获得他的上级领导的认可,所以他确实是在用心帮助自己,希望自己能够进步,这样想,对领导就没有那么多埋怨了。
●行为优化:直接跟领导说,听到他给自己提建议,心里稍微有点儿不舒服,觉得自己被否定了,但还是非常感谢领导的建议,自己会认真考虑、努力进步。
通过以上的优化,未来再与领导沟通时效果会好很多。这当然也需要一个过程,但是通过一次次的自我觉察和优化,我们的整个心智模式也会开放、灵活很多。
表4-1 自我觉察表格

刚开始进行自我觉察练习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按照以上步骤填写表格,效果会好很多,熟悉之后就可以在心里分析。
3.3 发现自己的心智模式
以上是每一次问题出现或者情绪来临时,可以做的自我觉察。而心智模式的自我发现,则是通过一次次的觉察,发现其中的重复规律。
所谓“心智模式”,就是在相似的场景中,重复表现出来的需要、认知、行为、情绪以及自我价值、自我认知等心理内容。
比如:
(1)被动。我们经常在机会出现在面前时抓不住或者看不到机会,别人抓住了并成功了,我们就会想,当时自己其实也在,怎么就没有抓住机会呢?
(2)依赖。每次需要做什么时,总是心里没底,有时候自己明明知道该怎么做,但还是想问一下其他人,心里才有底。做完之后,也会特别在乎其他人的评价。
(3)完美主义。每次出现哪怕一点儿问题的时候,或者担心出现问题的时候,就特别焦虑、特别着急,总是想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好,只要有点儿问题或不好的地方,就觉得自己没有做好。可能最终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好,但是压力还是特别大,感觉特别累。
(4)自卑。每次挑战、机会出现的时候,总是担心自己做不好,经常拒绝去做,最后发现去做的那些人其实跟自己也没什么区别,甚至比自己能力还差,但也把事情做好了,这时我们又有点儿后悔。
其实在日常工作中,还有很多很细小的心智模式,如“拖延”“偷懒”“抱怨”“粗心”等。每一种心智模式的背后,都有环境、需要、情绪、认知、行为、自我等复杂的原因。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平时想要改变自己的性格感到如此困难的原因,它背后不只是习惯这么简单,还有一整套的心智机制相互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