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认知闭环与职业定位

第一节 深化自我认知,解决成长焦虑

《教父》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犹新: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看不清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同样的平台,同样的环境,相差无几的资质,总有些人浑浑噩噩度日,看不透自身处境;也有一些人,一直努力,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前几天一位老总替他的几个员工担忧:财会专业的三个女员工,入职三年来,竟然从来没想过考职称,更谈不上职业规划了,整天只知道看八卦新闻、追剧,压根儿没一点儿上进心。顺着这几个员工的现状进行纵深分析,可以发现她们没有规划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与评价,是一个复杂又模糊的概念,因为人很复杂,环境又时刻在变化。我们很容易说出一大堆自己的优点,却无法一针见血地指出自身的缺点。

一个人如果缺乏自我认知,看不到自身优点,会自卑,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迷失自我,会因他人的否定而备受打击,努力只是想证明给别人看;相反,一个人如果高估自己,盲目乐观,很容易沾沾自喜,自我膨胀,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两种极端,都是缺乏内心原动力和自我认知的表现。

从心理学人格理论谈自我认知,虽然有些抽象,但更具有参考价值。

心理学人格理论包括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为代表的“人格结构理论”和以大五理论为代表的“统计学研究结果”,衡量自我需从自我稳定性、自我的灵活度、自我的力量、自我的疆界、自我组织力5个维度考虑。

(1)自我稳定性,其强弱与抗压和交流密切相关:自我稳定性越强,越抗压;自我稳定性越弱,越难以与外界交流,很容易被外界的变化所影响。

(2)自我的灵活度,是指在稳定性的状态下,构建出的另一个小我,让自我在这个尘世间完成不同角色的转换。

(3)自我的力量,是人格中蕴含的力量。如果一个人有汹涌澎湃的力量,这种力量会一直存在;如果一个人自我力量比较弱,也很难迸发出“洪荒之力”。

(4)自我的疆界,即对外界的感知和态度,属于容易改变的因素,取决于对外部世界的感知。

(5)自我组织力,指自我在高压下被击溃时,是否可以重新组织的能力。自我组织力强的人,追求自我提升,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不断尝试挑战自我、改变自我;自我组织力弱的人,在高压下,担心自我瓦解,维护自恋,通常只能听进满足自恋的信息,排除伤害自恋的信息。

自我的5个维度之间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灵活度影响自我疆界的大小;同时自我疆界的发展可推动自我稳定性和自我灵活度的发展;自我的力量虽说难以改变,但不是没有可能,在自我稳定性、自我灵活度和自我疆界互相作用的过程中,起着类似于大小调节器的作用,同时也在慢慢得以完善;自我组织力,应该说是综合体现:当外界的压力让自己濒临崩溃时,自我稳定性确保自我不会过于破碎,同时自我灵活度可让人尽快找到自救的路径和资源,而原生的自我的力量则能把控整个自我重塑的节奏。

了解自我认知的5个维度,我们在建立认知闭环时,会有意识地强调自我稳定性与自我灵活度,而忽视自我的疆界与自我的力量的作用。当然,不同情况下,每个人的自我认知偏好略有差异。

我们习惯强调如何与别人相处,其实,我们更需要和自己和谐相处,我们与自我的关系,其实也是一种人际关系,而且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

自我认知受限于我们的视角。有时候,我们会焦虑不安,因为我们的自我认知是混乱的、支离破碎的,像冰山模型,我们很难全面掌握。冰山下的自我,只能通过只言片语来判断。持续的焦虑与外界环境关联度不大,更多的是内心深处安全感的缺失。

自我认知与我们的欲望和目标密切相关。很多时候,我们并非不了解自己,而是出于某些原因拒绝了解自己。很多时候,谎言说多了会产生虚幻的真实,我们习惯自欺欺人,选择性遗忘。

自我认知还受到性格特质的影响。性格到底是怎样的,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很模糊,虽然我们会用DISC、性格色彩等工具进行性格测试,但只是一种参考。事实上,我们并不了解性格。

自我认知与价值观具有正向逻辑。价值观听起来很抽象,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但是认清自己价值观的人却不多,有的人持着家庭比工作重要的价值观,却在外面忙于事业。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观,我们在面对人生选择题时直接对号入座即可,而且后悔的概率会很小。

总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必须有客观的自我认知。

我们也经常出现需求与认知错位:想做HRD,却连六大模块都不精通;想职场晋升,却连基本的沟通都做不到位;想成为老板的左膀右臂,却不知道老板的需求与爱好……这样的错位,葬送的将是整个职业生涯。

认清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规划人生,更好地发现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并找到缩短距离的方法。认清自己的需求与能力再去做事,这样会减少成长焦虑,避免在各种纠结中消耗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