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浪:跑赢不确定的未来
- 邱彬彬
- 2934字
- 2023-01-30 20:22:54
长大以前,梦想之间
在每一个时代,青少年醉心且痴迷于除课本外的任何一样事物,似乎都会被冠上“玩物丧志”的罪名。尤其是在21世纪初期网络盛行的时代,喜欢网络的青少年几乎与“不良少年”画上了等号。
这大抵是成年人受自身认知局限对未成年人做出的最无端的揣测。其实,绝大多数的“网瘾少年”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坏”,他们也有自己的坚持。只是,这种坚持没法被老一辈的人所理解,更没法被社会的刻板印象所接受。当然,如今的时代随着电竞的崛起,再加上“80后”“90后”父母的开放性,人们已经对游戏改变了原有的认知。现在,让我把时间的镜头拉回到13年前。
2009年夏天,巨大的榕树树冠遮住烈日,形成一片阴凉之地。在榕树旁的三层小楼里,一位脸颊通红、额头和鼻尖冒出汗水的少年,一边对着电脑利索地敲着键盘,一边用带着福州味道的普通话,磕磕绊绊地介绍:“创办这个网站,就是想让大家聚集在一起学习……”
少年的旁边是两个举着话筒和摄影机的记者,话筒上印有福建电视台的标志;屋内还有几个和少年年纪差不多大的小男孩,正兴奋地看着记者;更远处是门外的榕树底下,小镇上的人们早已围成一片,带着惊奇的目光,对记者的到来议论纷纷。
片刻后,记者离开,人们积累到峰值的好奇心在这一刻得以释放。“彬彬,这是谁啊?”“为什么采访你呀?”一系列问题向这个刚刚得到喘息的少年抛来。此刻,人们俨然成为另一批“记者”。
在那个年代,电视是家家户户接收信息的主流媒体,一个小镇少年能够接受省级电视台的专访,几乎可以算得上是轰动全市的大事。少年腼腆地回应众人:“没什么,就是办了一个网站,省里的电视台就来采访我了。”这句话用现下的流行语评价,就是有点“凡尔赛”。但在当时的少年心中,这的的确确是内心想法的真实表达。
这个少年,就是我。
至于我为什么能接受电视台的采访,说起来也颇有一点传奇色彩。简单来说,就是“玩”电脑玩出了新花样。
和诸多“90后”一样,我的互联网之旅从一个QQ号开始。小学三年级的暑假,我随父亲到上海,并在父亲的工作地玩耍。在父亲的办公室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同学们一提起就激动万分的电脑。踏进父亲的办公室后,我的目光就没从电脑上移开过。兴许是察觉到了我对电脑的关注,父亲的朋友便问我想不想玩电脑,我点了点头。他帮我打开了电脑,教我一些基础的电脑操作,还帮我申请了一个QQ号。
这个QQ号帮我叩开了互联网的大门。电脑屏幕上闪烁的QQ对话框,异彩纷呈的表情符号,袒露心声的QQ空间,令我沉醉其中。时至今日,那串数字依然被我记得滚瓜烂熟,甚至成为我最常使用的账号和密码。
不久,父亲在老家给我买了一台电脑,我兴奋至极,开始搜集班里同学的QQ号,每晚回家便逐个加上。那些在班里都不怎么来往的同学,在QQ上却仿佛有说不完的话。然而有一次正当我与父亲视频时,QQ突然弹出一个“山东潍坊异地登录”的对话框,QQ马上下线,再次登录时我的QQ性别从“男”变成了“女”,我立刻意识到我被“盗号”了!
“黑客”盗号在当时并不是一件稀奇事,时常就会听某个同学讲述被“盗号”的经历。虽然听多了这种事情,但当这件事情第一次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的身上时,我既害怕又好奇。“为什么他可以控制我的电脑?”“我和同学的聊天内容会被他看到吗?”虽然QQ很快恢复了正常,但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久久无法散去。
其他同学应对账号被盗的方法通常是不了了之,或是更换一个更为复杂的密码。但我却十分想弄清楚“黑客盗号”的原理,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防止账号被盗。为此,我下定决心学习更多互联网安全知识。但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小学生来说,学习课本以外的知识并非易事。在这个过程中,我曾经因为点进不知名的“学习链接”而导致电脑“中毒”,也尝试着按照网络教程操作,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被所谓的“网络安全知识专家”骗过钱……
折腾了一段时间之后,依旧晕头转向的我感到很无力,但这也让我明白了: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要想真的弄懂什么,还是得从头学起,稳扎稳打。于是,我更换了学习思路,在网络上搜寻了大量学习视频,根据视频提示,一步一步进行实战演练。虽然很多视频中充斥着生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还有令人分不清楚的英文符号,但在“啃”这些视频的过程中,我隐隐觉得自己比以前“厉害”了很多。
在学习了大量网络知识,连键盘上的字母都被磨花后,我终于有了一点突破——我弄清了“盗号”的逻辑!之前“盗”我QQ号的“黑客”先用木马病毒绑定文件,当我无意间打开文件时,木马病毒就开始在我的电脑上运行。随后,这个木马病毒先自动地把我的QQ关闭,然后当我重新登录输入QQ号和密码时,键盘记录器便自动记录了我的账号和密码,并发送到盗号人的邮箱中。
弄清了这个原理,接下来要验证我的想法是否正确。怎么验证呢?去盗别人的QQ号吗?我立即将这一想法扼杀在了摇篮中。“要不我盗一下自己的QQ号试试!”第一次被别人盗号,这一次,我想被自己“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申请了一个QQ小号,按照我梳理出来的逻辑去“盗号”。一番操作后,我居然成功了。当通过技术手段获取到自己的账号和密码时,我激动地跳了起来。这是我第一次靠自己的摸索掌握了看似神奇的“盗号”技术,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爱好”带给我的巨大喜悦。
我迫不及待地将这一消息分享给了小伙伴,我骄傲地拍着胸脯向他们“炫耀”自己的成果:“我刚刚破解了QQ号被盗的技术,以后你们QQ号要是被盗了,可以来找我,我来帮你们解决。”虽然他们将信将疑,但见我如此激动,也同我一样高兴。
没过几天,一个热衷于电脑游戏的小伙伴就哭丧着脸找到我,告诉我他攒了一周的钱给自己的游戏账号充值,买了很多装备,结果账号被盗了。他束手无策,希望我能帮他找回账号。“盗号”的逻辑相通,于是我很快将所学知识运用起来,帮小伙伴找回了游戏账号。这次实践使我的网络安全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小伙伴们也愈发信任甚至崇拜我。
从此,我更加一发不可收拾,有时学到忘我,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只要一有空闲,我就会坐在电脑桌前,敲打着键盘,茶不思饭不想。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我曾经为了学习一个技术,在电脑面前“干”了一个通宵。
事物的两面性在此刻凸显到极致,我的网络安全知识飞涨,奶奶的怒气值也达到了顶点。她早已看不惯整天“趴”在电脑前的我,在她眼中,我是一个十足的“网瘾少年”。
彼时,家里出了一个“网瘾少年”可以算是一个家庭的“悲哀”了,是足以被整个村子探讨的“反面典型”。电视上各种关于“网瘾少年”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比如,某个小孩子因沉迷网络,无心学习,每天偷偷到网吧上网。
事实上,相较于网络游戏,我对网络安全知识的兴趣更高,游戏胜利给予我的成就感远不如破解QQ号被盗的奥秘。但很显然,我年迈的爷爷奶奶并不理解。我无意辩解,更不想与他们发生冲突,只得稍微收敛。但暗地里,我铆足了劲,想在长大以前,找到自己和梦想之间的距离,为自己那个庸俗的叫作梦想的东西在努力。事情的发展方向却突然转弯,一切的议论和批评,在我被电视台采访后偃旗息鼓了。
2022年,当我坐在北京的出租屋里,写下26岁的自己时,我用力地抱了抱自己。我想握住自己的手,鼓励自己要不懈地继续走下去,风雨兼程,无所畏惧。这样,多年后的我就不会成为今日的我,在回溯时摇摇头说着淡淡的遗憾。我的梦想,从来不是说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