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一 于故事深处看到自己

我笑着读完了彬彬的这本书,很快陷入了沉思。因为这本书的故事里的很多桥段都让我想起了当时的自己。那时我也是“后浪”,也曾经梦想着可以跑赢不确定的未来。

还记得我出版第一本书的时候,也是他这个年纪,那本书叫《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首印20000册。我当时跟编辑开玩笑:“哪20000个人会买这本书?”那时,我还是个英语老师,天真地以为自己的未来应该是讲一辈子课,未来可以一目了然。

结果没过几年,那本书卖了300万册。后来,我开始写剧本、小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我总会感叹,几年前“开的”一个“小差”让我走到了今天。果然,我跑不赢不确定的未来——我连未来是什么都不确定,而且未来还会继续不确定着。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你不能同时拥有青春和理性。但想一想,这也是青春最大的美好。

彬彬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能让我见第一面就难忘的“95后”,他坚强、正直、勇敢还愿意学习,14岁就出了名,一路还在狂奔,不到三十岁,已经有了常人没有的能量。我和他都没上过大学,不一样的是,我是读到大学三年级退的学,他是压根就不想参加高考。

翻看他的简历,你会觉得一个比自己年轻这么多的小朋友从底层一步步打拼上来,每一步都很扎实。最可怕的是,他还在继续行走在自己的道路上,还相信一切才刚刚开始。

我想,在他这些成就的背后,一定不会好受,因为他要承受着更大的孤独。

我也曾经被人称为后浪,因为看不清自己的方向。虽然到今天,我已经32岁了,但依旧对未来迷茫。我能做到的,就是顺应时代的浪潮并尽自己的努力做到不后悔。眼看“95后”和“00后”都步入了职场,他们做的许多事都是我看不懂的,或者明明看起来就是错的,但静下心来,我慢慢明白,他们也会有一天,到了30多岁,发现自己曾经走过的路是绕远的。

但这不就是青春吗?不后悔就好。

说真的,我不太喜欢用“后浪”这个词形容这些年轻人。一些媒体人喜欢用特别宏大且没有情感的词语去形容一代人,比如去年的“后浪”和今年的“躺平”。这些词仿佛在描述一个趋势,每个人都被控制在趋势里,用这些词伪装着自己,从而丢掉了自己的独特性。彬彬不是这样的,他是一个你见第一面就能了解到他的独特性和不同的人。于是,我花了一些时间读完了他的故事、他笔下的人(书中提到的晓萌我还认识)和他理解的世界,这正是青春的模样。

纪伯伦说:“你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关于青春的知识,因为青春忙于生计,没有余暇去求知,而知识忙于寻求自我,无法享受生活。”5年前,我就十分喜欢这句话,那时我也处于彬彬现在的年纪,于是我选择青春。现在,我总会回忆起那段时光。

时光是不会回去的。

我想,如果你也在20多岁充满着迷茫,你可以翻开他的文章,在领会青春的奥妙时还能学到一些知识,想必也是无比美好。

祝新书大卖,也祝彬彬永远青春年少。

是为序。

李尚龙

作家 飞驰成长App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