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浪:跑赢不确定的未来
- 邱彬彬
- 4982字
- 2023-01-30 20:22:53
自序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
2020年五四青年节时,B站(中国年轻一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发布了“献给新一代的演讲”——《后浪》,一时间,刷爆了整个互联网。作为一个《后浪》里说的“后浪”,看完整个演讲,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个世界有“你们”,也有“我们”,还有“他们”;这个世界本就是大江奔涌,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如果向后看,是无数前人的薪尽火传,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如果向前看,依然会有无数后辈的热血青春,灿烂人生。而现在的“我们”,正是承前启后的阶段,我们继承了前人的遗志,也在为后辈打前站,就在当下,我们正在躬身入局。
2020年的春天,我坐在窗台前,怀着对“后浪”的思考,回忆起自己尚且年轻的人生。思绪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多年前。
2014年,知乎上出现一个名为“背井离乡,为什么年轻人愿意打拼‘北上广’”的问题,答主王远成用亲身经历作为样本,讲述了自己当年从三本大学毕业到上海“沪漂”逆袭成白领的故事。这条回帖很快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疯转,甚至引发了《人民日报》《人物周刊》《青年报》等媒体争相报道。
电脑屏幕前的我注视着王远成的回答,不仅佩服王远成的勇气,更是被他的传奇经历深深吸引。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去大城市闯一闯,路途再遥远、条件再艰苦,我都不怕。惊喜来得猝不及防,我意外获得一位认识多年却素未谋面的网友相助,顺利得到了去腾讯实习的机会。那时的我,刚满18岁。直到今天,我都很感激当年自己的选择。
背着双肩包、拖着行李箱,我踏上了去往北京的旅程,成为千万“北漂”大军中的一员。初来乍到,这座城市的一切事物都令我感到惊奇:林立而起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大街、让冬天不再寒冷的暖气管……一切对我而言都是崭新的。
新鲜过后是现实的窘迫,北京的酒店价格每晚几乎都在400元以上,这对一个小镇青年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天价。兜兜转转,我终于找了一个一晚150元的招待所住下。招待所条件很差,前台处有一排脏到发黑的沙发,不知道被多少人坐过,强忍着心里的不适,我拿到了房卡。其实,要不要房卡也没多大关系,因为房间的门根本锁不上,只能虚掩着,我只好将房间里的椅子拖过来抵住房门,在心里安慰自己:“一旦有人进来,椅子就会被撞开发出声音,我就能醒来。”房间里的床看起来比前台的沙发干净一些,这让我稍微安心了一些,可当我躺上去后,才发现这张床几乎快散架了,轻轻地摇晃便感觉要坍塌。我只得紧绷着四肢,不敢乱动。但就是在这个房间、这张床上,我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在北京站稳脚跟,活下来!
如何活下来?
唯有终身学习、持续奋斗。在刚到北京的那些“艰苦”的日子里,我学会了如何自学,学会了坚韧隐忍,认清了世界本来就是充满困难的。在机会来临时,我意识到在这座城市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一定要终身学习,持续奋斗。我想要的人生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不断努力争取后的转型与蜕变。
说到这里,我想起在生活中、网络上、大街上无处不见的“奋斗”二字,但是也有不少年轻人迷茫地问自己为什么要奋斗?
特别是在现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许多事情都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人太渺小,在生命和时间面前就像蚂蚁一样,无能为力。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奋斗?
答案就是:在不确定的世界寻找确定的自己,跑赢不确定的未来。
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如今都在说这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事实上,每个时代都具有不确定性,甚至每个人的每一天都充满不确定性,我们无法知道我们的下一分钟将会发生什么。
看看我身边的人,有的人选择追求确定性,进入了体制内部,却发现并不像自己想的那么确定;有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去创业或被裹挟进某个企业,却因为突破了自己的确定感,打破了自己的路径依赖,反而在不确定中获得了成长的力量。我们每次在与不确定性斗争的过程中都会获得成长的力量。
在谈到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时,一个在酒店行业工作的朋友是最有发言权的。他形容自己这两年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忽高忽低,不知道自己今年会获得多少收益,也许会创历史新高,但也可能撑不下去而倒闭。我们以为的和实际上的相差甚远,这就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造成不确定性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天灾人祸、市场的变化、人的变化等。
奥地利物理学家薛定谔曾于1935年提出有关猫生死叠加的著名思想实验,即“薛定谔的猫”。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盒子里放一只猫,以及少量放射性物质和剧毒物质。之后,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将会衰变并触发机关打破装剧毒物质的瓶子,从而杀死这只猫;同时有50%的概率放射性物质不会衰变而猫将活下来。
很大程度上,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就如同薛定谔的猫。猫到底是死是活要在盒子打开后,外部观测者观测后才能确定。也就是说,在盒子打开之前,猫既死又活。这足以说明,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然而,从过往接受的教育和听到的故事中,人们总愿意相信一切事物都是有联系的。换句话说,我们相信这个世界有因果关系——因为我们做了A,才会导致B和C的结果出现。爱因斯坦说:“上帝是不玩骰子的,但是量子力学让我们不得不相信,上帝似乎是玩骰子的。”
说得再通俗一点,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地工作,但哪一年才能升职是不确定的。因为我们都很清楚地知道,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完全来自自己的努力,这也是我们年轻人排斥不确定性的根源之一。
我们讨厌“内卷”,是因为大家都在存量上切蛋糕,结果是大部分人切到的蛋糕越来越小。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思维方式,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更高层次的确定性,那么就能在增量上切到更多的蛋糕。
跑赢不确定的未来之四个动作
不断学习、持续奋斗就一定能成功吗?不一定。不学习、不奋斗就真的无法成功吗?也不一定。认为不学习、不奋斗就无法成功,是源于我们的惯性思维。但我们环顾四周便能发现身边总有一些“三分钟热度”的人,他们不爱学习、不甚努力,但是在职场上,他们依旧混得风生水起。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告诉大家都去“躺平”,都不再努力。对于年轻人来说,不断学习、持续奋斗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它如同流淌在我们身体里的血液。但同时,我们应该正视和接受不确定性的存在。就好像为了达成某一个结果,我们做了一些努力,可最终结果却与我们设想的南辕北辙。我们需要接受这样的可能,不能因为结果不如心意便自暴自弃。
正视和接受不确定性的存在,能让我们更快找到某些确定性的东西。
虽然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生活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但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也说道:“我不知道未来10年的变化是什么,我专注于未来10年不变的事情。”
一转眼,我在北京待了7年。我虽然起点不高,但总算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只要我不停歇,在一个机会很多的城市里,我就有机会翻盘。结合我的经历和与优秀的“后浪”们的访谈,思考下来,我发现有四种能力对我们年轻人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未来至关重要。
一是,从学生思维转变为职场思维。
在职场上,我们常常用一个人是否具有“职场思维”来评判他是否能够胜任工作。究竟什么是“职场思维”?一两句话也难以描述清楚。我花了近两年时间,才略微感受到其中真意。
无论是学习方式、个人心态,还是与人相处的模式,职场与学校都是截然不同的。因为一开始不知道这一点,在这两年中,我踩过无数职场“大坑”,经历过数不清的“痛”。直到导师对我的工作评价从“你这写的是什么垃圾”到“彬彬的方案写得挺好的,加油”,我的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我明白了同事与同学间的角色差异,摒弃掉容易受挫的“玻璃心”,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方才成为一名合格的职场人。
当然,合格代表着我只有60分,这对于我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踌躇满志的我想进阶到80分,甚至90分、100分。这比从0分到60分更难,我现在仍在朝着这个分数努力。
二是,以投资人的视角审视自己。
如果我是一个投资人,我会投资一个我这样的青年吗?我能从这次投资中获得什么?我需要付出什么?这是我一段时间以来思考最多的几个问题。如果我自己都不想投资自己,那么意味着我对于别人也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重新审视自己后,我发现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不尽如人意,但好在我还年轻,每一天都是投资自己的绝佳时机。30岁之前,我需要不断补齐自己的短板,等到30岁后发挥“长板效应”。
我最大的短板是没上大学,没有学历。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利用工作之余参加自学考试,在两年时间内不停歇地考了27门课程,拿到了专科和本科的学历。毕业3年后,我还参加了长江商学院的MBA面试,不断弥补自己在学历上的不足。
三是,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是一项长期事业,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但尝试着这样做之后,我的工作效率显著提升了。
像程序员做软件一样,我不停地重复“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不断吸收和萃取各种知识。遇到晦涩难懂的专业书籍,我便慢慢“啃”;对于碎片化的知识,我集中梳理。慢慢地,一些知识就像在我的脑中过了一遍“筛”,留下来的那些成为我自己的东西,我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在我的工作和生活中,或者给他人一点帮助。长此以往,知识越积越多。
四是,搭建高效的人脉圈子。
这一点决定了我未来的路能够走多远。我认为社交圈并不仅仅是我们获取第一手信息的渠道,更是让我们接触各种各样优秀人才并向他们学习的绝佳途径。过去,我总担心自己没有朋友,因为我并不“合群”,我创办网站在很多人眼中是“不务正业”,我流连网络被许多人视为“玩物丧志”,在成长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是孤独而自卑的。
但后来我发现并不是我不合群,而是我不合他们的群。《乌合之众》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一个人的圈子,往往代表着一个人的层次,跟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让我收益颇丰。我的社交圈子年龄跨度非常大,从“60后”到“00后”都有,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朋友,我采取差异化的相处模式,寻找到双方间的价值连接点。
比如,我和“60后”“70后”前辈相处,可以从年轻人的视角传递他们想知道的信息,并且从他们身上获取到多年历练后看待商业的格局与各种更深层次的视角;与“80后”“90后”相处,我们能够互帮互助,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从“00后”身上,我更能把握住年轻一代的热爱,掌握时代发展的趋势,而他们也在与我的相处中吸取我的经验。
我们的未来不足以想象
“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我们这一代的想象力,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
这是《后浪》里的话。我把它呈现在我的书里,是想告诉和我一样的年轻人,时代大潮已经浩浩荡荡涌来,新一代青年是选择蜷缩着被时代浪潮冲垮还是选择站起来接受风雨的洗礼?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最让我不解的一点是,很多人都变得麻木了,变得开始向生活“低头”了。
庆幸的是,还有那么一群年轻人,他们依然在不断地向着确定性的方向靠拢,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渠道,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等。人与人之间的认知差距最终会在互联网世界中越拉越大,造成新一轮的认知壁垒。而这种壁垒,对普通人来说,正变得越来越难以逾越。这也是为什么越厉害的人反而越努力、越勤奋。因为他们深知,不努力、不勤奋的代价是什么。
写到这里,我看着窗外诗意盎然的春天,内心一片祥和。
20岁那年,我参与央视前主持人慕林杉发起的公益项目“帐篷学校”,成为核心成员之一。
23岁时,我成为G20 YEA[1]中的一员,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并做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做了青年访谈栏目,去感悟各种各样人物的多面人生,看自己、看世界、看众生,成人达己。
25岁,我有幸入选福布斯中国30 Under30榜,成为年轻的上榜者之一。
26岁,我写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后浪》。我想将这些令我有所感悟的后浪们的故事分享给所有人,希望阅读本书的你,能从中收获良多。希望这本书如萤火一般,虽然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但可照亮你前行的路。
未来,我可能会做很多事情,会继续学习,继续提升自己,继续奋斗。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的星辰大海。不要被任何人的丧气话所感染,悲观消极的人没有未来,悲观消极本身就是对他们的折磨和惩罚,我们要永远乐观,永远充满希望。
我们要相信,我们这一代青年远比最乐观开明的前辈想象得还要优秀。最后,愿大家眼里有光,心中有爱。愿大家坚定自信,不负韶华。
邱彬彬
2022年春天
[1]G20 YEA即G20青年企业家联盟;由G20成员国大型青年企业家组织、创新创业平台和优秀的青年企业家组成,主要聚焦于创新创业、国际产业合作和全球青年企业家群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