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 工业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1.应用领域扩展

工业工程产生于实践,它首先在制造业中得到应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应用领域扩展到建筑业、交通运输/物流业、航空航天、邮电、旅游业、医院、银行、学校、军事乃至政府部门。

但目前制造业仍是工业工程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一些要实现产品和服务标准化的连锁服务企业也开始广泛应用工业工程。

参考阅读:外婆家的“鸭葫芦”

在当前的餐饮行业,标准化早已不是秘密。一家连锁餐厅需要制定标准作业程序(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SOP),通过中央厨房统一菜品的采购、制作、分量,以保证为顾客提供味道统一的菜品,从而提升服务质量。在外婆家餐厅杭州门店的菜单上有个新品“鸭葫芦”(图1.6和图1.7),这道江浙名菜被外婆家的标准执行部研究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出现在菜单上,是该餐厅将菜品工序标准化和规模化的最佳范例之一。

“鸭葫芦”的传统做法需要剔除整个鸭架骨,且制作过程中鸭子不能破一点皮。由于剔骨技术太难,能做“鸭葫芦”的厨师不仅难找,而且工资很高,即使找到了,一个厨师一天也做不出几只鸭。技术太难、效率太低使得“鸭葫芦”早在二十多年前的杭州便卖出过四十多块钱的高价,所以放到如今,大多能提供“鸭葫芦”的餐厅给出的价格也很高。外婆家反复研究如何将鸭子的剔骨工序分解量化,随后派出技术人员前往供应工厂做培训,由工厂对原材料进行批量的剔骨处理。在经过外婆家检验后,剔骨完毕的鸭子会被送到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将“鸭葫芦”所需的其他食材和调料(糯米、青豆、莲子等)一一按规定分量配好装袋,再由外包的物流公司送往各个门店。到达门店后,经过剔骨处理、食材和调料搭配完毕的“鸭葫芦”只需要进行最后的烹饪便可上桌。如今,在外婆家的菜单上“鸭葫芦”的售价是58元,与其他餐厅的价格相比堪称极低。

图1.6 “鸭葫芦”外观

图1.7 “鸭葫芦”里有糯米、莲子、青豆等

2.应用环境复杂

在全球化竞争和全球市场的背景下,企业要面对国内外各种各样的竞争对手,还要研究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地区如何调整产品和战略来实现全面的竞争优势。

激烈的竞争使顾客成为买卖双方的优势占有者。对于买方市场而言,企业必须以满足顾客为前提,不管是大的飞机还是小的钢笔,现在的企业都不能靠单一品种的产品生存。为了满足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企业要提供能满足大多数顾客需求的多样化产品,并且不断推陈出新。多样化的产品给企业的生产实现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产品的竞争从某一个方面反映的是企业生产效率的竞争。因为唯有快速、低成本地实现产品的生产,才能更及时地抢占市场,并且以价格优势保持领先地位。

而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企业在了解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需要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供超越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

3.应用层次扩大

工业工程起源于生产现场优化,如动作研究和作业测定,在那个时代,产品生产出来就卖得出去,所以生产效率的提高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

但是随着竞争的激烈,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对产品质量的高要求,使得企业不得不对整个企业的所有环节进行分析,从了解顾客需求开始,到设计、制造、销售产品及售后服务。在此过程中,工业工程的质量管理、生产计划与控制、物流管理知识体系开始成熟,工业工程进入企业系统优化的层次。

劳动分工导致了职能分工,职能分工又慢慢演变成今天的社会分工,原来在企业中由一个车间或一个工位完成的工作被分离出来,由一个企业来进行运作。原来由几十个工序或车间生产一个产品的情况变成了现在由几十家企业来生产一个产品。管理工序的问题变成了现在管理整个供应链的问题。因此,工业工程最新的研究领域提高到了供应链管理,研究如何像管理一个企业的几十个工序或车间一样管理几十个企业。可以说,现代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个企业与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

参考阅读:2013年全球前25大供应链厂商排名分析

国际研究及顾问机构Gartner公布了第九届全球前25大供应链厂商排名,此项研究旨在提升对供应链秩序的认知,并了解其对产业界的影响。

Gartner副总裁Debra Hofman表示:全球前25大供应链厂商排名的核心为需求导向的领导概念。Gartner自2003年起致力于研究与撰文讨论需求导向的实务,强调厂商的演进历程——从旧有的被动式供应链模式,进化至将需求、供给及产品整合为价值网络的模式,一个随时应需求变化协调出具获利性的模式。

除了长期领导市场的厂商所做的创举,2013年前25大供应链厂商排名中也出现了三家新兴的值得学习的成长产业厂商,另有两家新进厂商跻身前五大排名。在2013年前五大厂商排名当中,除去年在榜的苹果(Apple)、麦当劳(McDonald's)与亚马逊(Amazon)之外,也有今年新跻身前五大且稳定成长的英特尔(Intel)和联合利华(Unilever)。此外,福特(Ford)、联想(Lenovo)与高通(Qualcomm)也为本年度进入前25大排名的三家供应链厂商。

苹果创下纪录,连续六年稳坐Gartner供应链厂商排名的龙头,在五项评选标准当中皆远超其他厂商。苹果再度于同业评选中蝉联第一,获得75%的最高分票。去年的第二、三名厂商今年排名互换,由麦当劳取得第二,亚马逊位居第三。然而,该排名并未反映在同业评选上。亚马逊在同业评选中排名第二,紧追苹果,几乎完全消除了前几年的落后差距,同时快速追赶苹果。

Gartner分析师针对供应链领导厂商排名提出了三种显著的趋势。

1.新的绩效提升领域

许多厂商在建立横跨分散业务的端对端供应链基础构成要素,专注于改善核心供应链功能,并在不同业务间创造更多共通的流程与系统。部分更先进的厂商则在此基础上规划各式各样的方案,包括:端对端的供应链切割、简化、服务成本分析、多层次的透明度,以及供应网络最佳化。

Gartner研究总监Stan Aronow表示:顶尖厂商的差别为其处于上述创新中的生命周期。领导厂商早已跨越理论的阶段,早早就执行其他人刚开始考虑要做的事。这让他们能够发现全新且创新的方法来运用这些能力,发掘一些原本始料未及的综效与契机。领导厂商发现,结合他们正在部署的这些能力能够带来新的绩效提升领域,提供给他们一套全新的工具,能将业务最佳化以大幅超越竞争对手。

2.更智慧的全新成长方式

在成长趋缓的大环境下,或许很多企业都认为应该节省支出,并且回头专注于改善供应链以节省成本和提升效率,从而提升企业获利能力。相反,2013年的领导厂商却拥抱新的成长方式,采取更加智慧的做事方法。

Hofman表示:对各产业的领导厂商来说,其供应链部门已不再狭隘地专注于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他们视自己为成长的推手,而其执行者也保持着同样的看法。企业内的合作就是一种“更智慧”的成长方式。例如,领先的高科技和消费产品厂商皆利用跨功能团队(包括销售、行销、营运和IT)来开拓新的市场,以整体方式设计出步调一致的切入策略:从客户着手并设计适当的产品、定价、毛利目标、服务等级,以及供应链网络设计与交易,这些全都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

3.掌握人才的心

招募、培养并留用供应链人才一直是企业的要务,而Gartner在这方面也不断发表许多研究。企业正投入时间和资源从事各种计划,包括:扩大与大学的合作、轮作计划、改善供应链职涯规划、多元管道进修选项、供应链认证计划、供应链领导人才培育等。

Aronow表示:领导的供应链部门已跳脱特定的人才计划,开始探讨供应链团队激励因素的根本。对他们而言,重要的是心的投入,而不只是智慧的投入;是点燃工作的热情与冲劲,而非只是循规蹈矩。这些部门所采用的激励语言包括:希望成为一家“指标企业”,或者成为供应链领域的“雇主首选”。他们所追求的不仅仅是让个人行动与企业目标相结合,而是更远大的激励目标。

4.应用方法先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运筹学、数理统计和系统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工业工程的发展。战后,质量管理、物流管理和生产计划与控制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后来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发展,推动了解决生产计划调度问题的MRP、ERP的出现。而现在不断成熟的各种进化算法、复杂网络等都为工业工程的很多传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更好的系统优化。相信在未来,会有先进的理论和方法来为企业运营提供更好的管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