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土地流转条件下农户经营模式研究
- 孙研
- 765字
- 2024-03-28 18:40:49
(2)农业规模经济理论
规模经济,又称规模利益或规模收益,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对规模经济有过论述,但直至保罗·萨缪尔森才针对规模经济给出了比较完整的定义,其内涵是指生产在一定的产量范围内,固定成本可以认为变化不大,而增加的产品则可以分担固定成本,从而使总成本下降,长期成本曲线呈下降趋势。《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规模经济的表述为“考虑在既定的(固定不变的)技术状态下,生产一单位的单一产品或者复合产品,如果该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在某一区间内呈现递减趋势,则在该区间(数量区间)内存在规模经济。”由此可见,规模经济的实质内涵是指:在生产投入增加的同时,产量增加的速率超出投入增加的速率,即存在单位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在这个生产产量范围内规模收益递增,存在规模经济;相反,产量增长的速率小于生产投入增长的速率,即单位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随产量的提高而上升,那么规模收益递减,在这个范围内生产存在规模不经济。
而关于农业规模经济理论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法国重农学派代表人物杜尔哥,其于1766年出版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对报酬递减规律做了全面的论述。17世纪,威廉·配第提出了一定面积的土地生产力有一定的限度的理论,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也指出了农业中的报酬递减规律。到现在作为土地规模经营理论基础的农业规模经济理论得到不断的完善和充实。在我国对于以土地为标志的农业规模经营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思的大农业理论[5]和规模经济理论上。而农业规模经济的内涵主要是主张扩大土地的经营面积。但考虑报酬递减规律,之后又逐渐转到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上,进而把适度规模经营的内涵界定为在一定的经济、技术、自然条件下,农户可以比较充分利用和合理组合其各种资源,以便通过有限的要素投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