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公元前57年之大汉王朝(九)

在刘病已的衣食待遇问题上,丙吉也费尽了心思。

他找到掌管掖庭府藏的官吏少内啬夫,希望为刘病已争取更好的待遇。

然而,少内啬夫为难地说道:

“丙大人,我也想给皇孙上等的供给,但没有诏令,我实在没办法。”

丙吉听后,沉默了片刻,然后说道:

“既然如此,那我只能自己想办法了。”

当时,丙吉能够吃到米和肉,

他便每月拿出自己的俸禄,为刘病已提供衣食。

后来,丙吉经过一番考虑,

决定将刘病已送到他的外家——祖母史良娣的家里。

他找到史良娣的兄长史恭,将刘病已托付给他抚养。

史恭的母亲贞君年岁已高,看到这孩子孤苦伶仃,

心中十分难过,便亲自照看刘病已。

她对刘病已视如己出,尽心尽力地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让他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中,也能感受到一丝家庭的温暖。

丙吉在处理完刘病已的安置问题后,继续在官场上兢兢业业。

他的正直和能力得到了上级的认可,不久后便升为大将军长史。

霍光作为大将军,对丙吉十分看重,认为他是一个可堪大用的人才。

在霍光的提携下,丙吉入朝做了光禄大夫给事中,成为朝堂上的一名重要官员。

他的仕途从此一帆风顺,而他的正直和善良,

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名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病已的早年经历,充满了苦难与奇迹,也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坚韧。

丙吉的无私保护,不仅挽救了一个无辜的生命,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刘彻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

这位曾经开创了汉朝鼎盛时代的伟大帝王,如今已步入生命的暮年。

在病榻之上,他深知自己的时日无多,

于是开始为帝国的未来做最后的安排。

临终前,汉武帝留下两道极为重要的遗诏。

第一道遗诏是为了确保朝政的稳定,

他封霍光为博陆侯、上官桀为安阳侯、金日磾为秺侯。

这三人都是汉武帝晚年最为信任的重臣,

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势力:

霍光是大司马大将军,手握军权,是朝堂上的中流砥柱;

上官桀是左将军,资历深厚,深得武帝信任;

金日磾则是匈奴降将,以忠诚和勇猛著称,

是武帝晚年最为倚重的武将。

汉武帝希望通过封侯的方式,巩固他们的地位,

让他们在自己驾崩后继续辅佐年幼的汉昭帝刘弗陵,维持朝政的稳定。

第二道遗诏则关乎一个孩子的命运——刘病已。

汉武帝在遗诏中特别提到,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

掖庭是皇宫中专门安置宗室成员和宫女的地方,由宦官和官吏管理。

将刘病已安置于此,既是为了保护他的安全,

也是为了让他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和照顾。

汉武帝深知,这个孩子虽然身份特殊,但命运多舛,

他的父母和家族几乎在巫蛊之祸中被牵连殆尽。

因此,他希望通过掖庭的庇护,

为刘病已提供一个相对安稳的成长环境。

汉武帝驾崩后,朝堂之上一片忙碌。

霍光、上官桀和金日磾三人肩负起了辅佐汉昭帝的重任。

汉昭帝刘弗陵年幼即位,朝政大权实际上掌握在霍光手中。

霍光为人谨慎,行事周密,

他深知汉武帝的遗诏意义重大,必须严格执行。

在处理刘病已的问题上,霍光也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

他按照汉武帝的遗诏,将刘病已正式收养于掖庭,

并安排专人负责他的生活和教育。

为了进一步明确刘病已的身份,汉昭帝下诏,让刘病已属籍宗正。

宗正府是汉朝管理皇族事务的机构,负责记录皇族成员的谱系和身份。

将刘病已的名字列入宗正府的谱籍,

意味着他正式获得了皇族成员的身份,

他的未来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刘病已在掖庭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

他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学习儒家经典和礼仪,还接受了必要的军事训练。

尽管他的童年充满了坎坷,但在掖庭的庇护下,

他逐渐成长为一个聪慧、稳重的少年。

而他的命运,也在悄然间发生着改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刘病已的成长引起了朝中大臣们的关注。

他的聪明才智和温和性格,让他在皇族中脱颖而出。

而汉武帝的遗诏和掖庭的庇护,也为他日后登上皇位埋下了伏笔。

多年后,刘病已将以汉宣帝的身份,开创“中兴”之局,

成为汉朝历史上又一位伟大的帝王。

而这一切,都始于汉武帝临终前的那两道遗诏。

汉武帝去世后,西汉王朝进入了一个权力交接的关键时期。

由于汉武帝晚年子嗣凋零,最终由其幼子刘弗陵继承皇位,是为汉昭帝。

刘弗陵登基时年仅八岁,朝政大权实际上落入了以霍光为首的辅政大臣手中。

霍光是汉武帝临终前指定的托孤重臣,

他凭借自己的政治手腕和威望,

逐渐掌握了朝廷的实际控制权。

公元前85年,霍光等人遵照汉武帝的遗诏,正式受封为侯。

霍光被封为博陆侯,上官桀被封为安阳侯,金日磾被封为秺侯。

这三位重臣在朝堂上的地位愈发稳固,

他们肩负着辅佐年幼的汉昭帝的重任,

共同维持着帝国的稳定。

与此同时,刘病已也从史家搬出,被正式养育于掖庭,

他的宗室地位得到了法律上的承认。

掖庭是皇宫中一个特殊的区域,专门用于安置宗室成员和宫女。

在这里,刘病已得到了相对安稳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的命运却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他的身份得到了承认,但朝堂之上的风云变幻,

依然让他处于一个微妙的位置。

掖庭令张贺,曾是刘据的家吏,对刘据的旧恩念念不忘。

他深知刘病已的身世,对这个孩子充满了同情。

张贺为人善良,心怀仁慈,他看到刘病已孤苦伶仃,便决定对他体贴入微。

他用自己的私人钱财,为刘病已提供读书的费用,

希望他能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张贺的这一举动,不仅体现了他对刘据的忠诚,

也展现了他对刘病已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