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志才对着赵君的诉说很感兴趣,表示你接着说,我在听。
赵君得到了鼓舞接着说道:“即便是这样,颍川依旧还有很多流民,他们有的是从关中逃来的,还有的就是荆州南阳逃过来的,除此之外就是颍川本地人,他们因为凉州军兵锋直指颍川,家乡遭受战乱,从而变成了流民。”
“整个颍川的官吏系统已经荒废,县衙郡治对地方的控制都已经失灵。下属在整个颍川的见闻就是这些,总的来说黄巾军在豫州还是不错的,在他们治下百姓日子都还不错,而且他们也在积极的招抚流民鼓励生产。”
赵君又夸赞了一波黄巾,可见豫州黄巾确实给他留下不错的印象,说完了见闻赵君开始诉说自己在颍川的工作情况:“戏公,在颍川我等众人多方打听找到了铁监旧址目前已经被黄巾军征用,正在组织恢复生产。属下本以为毫无机会,但是仔细观察后发现豫州黄巾军不以武力见长的传闻确实为真,他们打造的多为锄头、镰刀、铁锅、菜刀等农用家用器械、而兵器甲胄打造的很少。
也正应为需求少,颍川铁监的产量并不如太平时节产量高,大概只有桓灵时期的四分之一,于是属下估计大概有不少匠人并没有被启用。
于是下属多方走寻果真搜罗到匠人近百人,他们都愿意带着家眷来到咱们东郡。于是下属做主每人发一金,用作安家费。”
赵君的脸色开始有些得意,戏志才也不以为忤,只见他继续说道:“后来我找到了黄巾军中管理铁监的官员,和他交流一番,表示如果他能够招揽流民继续扩产铁矿,那么我每月都会购买不下五万斤铁料。”
五万斤铁料或许在现在来说不算什么,就算是钢材每年产量也是以亿吨计数。可是这是百业荒废的汉末,五万斤铁料完全可以打造不下一千具铁甲以及配套的环首刀,长矛。更何况每月五万斤铁料就意味着每月都得支出不低于两千金交给黄巾军。
戏志才对此感到很满意,有一个长期供给铁料的供应商将会大大提高工坊出产兵械的速度。至于每月不下两千金的花费,戏志才表示不要担心反正也不是我该考虑的事,就交给荀文若兄吧。
更何况邻居屯粮我屯枪,邻居就是我粮仓,怕什么打就是了,到时候邻居的东西全都是我们的。
戏志才对于赵君的做法表示了鼓励,继续说道:“你再说说在陈留那里的见闻吧。”
“安静祥和。”赵君只给出了这四个字,随即继续说道:“张邈不愧是天下有名的名士,治下虽说达不到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但是情况绝对要比颍川好得多,人口稠密商业繁荣,粮价稍稍的有些高,但是也维持在接近百钱钱一斗粮食的范围,百姓勉强可以负担得起。”
“据下属观察,他们粮食价格高涨,主要是产的粮食都提供给军队了,张邈张超兄弟二人手里握着不下三万人的部队,但最多不会超过四万。至于其中披甲之士的比例远超一般州郡。至于其中的战斗力如何就不得而知了。
毕竟下属不懂军事。”赵君讪讪的笑了,就连这一些数字都是护卫商队的军官估算出来的。
戏志才是相信这一说法的,陈留郡一共十七县,永和年间共有人口八十六万,如今百年过去,即便因为黄巾祸乱,中原时局动荡现在的人口也不会损失太多,目前至少还有不低于七十万人口。这比东郡富庶太多了,几乎是东郡的两倍。
戏志才有些头疼,就算是都是新兵蛋子,打不了人也唬人啊,更何况这三四万人已经成为士兵至少三年了,就算是新兵蛋子,也都见过血,打过仗了,陈留绝不可小觑。张氏兄弟必然会成为明公掌握兖州的隐患。
戏志才示意对方不要停接着说:“下属倒是以东郡曹使君的名义拜见张邈,想着曹使君素来与张使君交好,或许合作会好谈一点,可是谁曾想张使君闭门不见,还说下属是不知何处来的骗子。”
说到此处,赵君很是愤怒,他不理解有着八厨名号的张邈为什么不和曹使君合作,对于张邈的不配合赵君表示他已经出离的愤怒了。然并卵,张邈作为一个陈留郡守,二千石的官员,不是赵君这个小小的使者能挑战的。
戏志才笑了笑安慰赵君说:“张太守位高权重,自然看不上我等奔波辛苦之人,赵君且宽心,待会去账房取你这次的报酬,好好在家歇一段时间,陈留郡就不要在接触了,你就专门做颍川这条线。”
赵君的情绪缓和了许多,他对戏志才的话深以为然,这些高高在上的名士享受着百姓的民脂民膏,却看不上出身寒族的他们,实在是可恶。不过还好天下有曹使君、戏公这样的人,我等寒门也有报效之地。
戏志才安慰赵君后不由地思索张邈到底是何意?按理说他陈留虽然富庶,但是养兵三四万,每月靡费千金万金都有可能,粮食都涨价了,又怎么可能不缺钱财?那他是为何不愿合作?
戏志才有些不理解,大概只估摸着或许是当年酸枣大营里,曹操对以张邈为首的中线讨董军队表示出的不屑吧。这当然不能怪曹操,曹公当年很是痛恨张邈等人拥兵自重,逡巡不前的胆小无能。要不然也不可能在荥阳打光了部队后,又去招兵投奔袁绍了。
这当然是原因的一部分,但是真实的原因还差了一点。
陈留张邈府邸。张氏兄弟正在对话···
“大哥,曹操的使者找上门来想要和咱们合作,你为何不同意?”张超不解地说道。
“孟德现在跟着袁绍,又有着东郡这个富裕之处。可谓财大气粗,他的使者是不缺钱的。”
“那大哥你怎么不同意?咱们陈留现在三四万的军队,正是缺钱缺粮的时候,何不同意了他?”
“弟弟啊,你是不明白啊,自从荥阳一战,哥哥与孟德之间就有了隔阂,如今他又投奔了袁绍,那袁绍当年年是盟主的时候,咱们就和他互相结怨,你是知道的。”
张邈顿了顿说到:“他曹孟德现在是袁绍的鹰犬之徒,从他为袁绍去泰山抓捕王匡,帮着袁绍跟周禺抢夺豫州就可以看出他得是有多卖力。
王匡此人我是决定收留他的,结果还是被他曹操杀了,那个时候他讲过交情吗?没有。更何况咱们与袁绍结怨,万一咱们资助曹操让他更加强大,他帮着袁绍过来打我怎么办?
曹孟德此人将略非凡,我们现在人多势众只能说与他实力相等。若是他也有几万部队,我们又哪里还保有陈留?”
张超听后沉思片刻,只好说到:“大哥英明,这曹孟德是只老虎,咱们抵挡不住。”
······
当戏志才考虑清楚后,对着一旁出使山阳的宋君说到:“宋君,你来汇报一下山阳之行的经历,说的详细点。”
在戏志才的印象里山阳郡足有十县之地,永和五年有人口六十万左右,如今虽说遭逢战乱,但是也应该不会低于四十万人,毕竟这是兖州州治所在,不似东郡位于交通要冲。应为东郡在永和五年也有大概六十万人口。两者可以做个比较。
可是事实真的会是这样吗?
宋君好似遭受了不少的委屈,眼眶都红了。戏志才对着宋君缓声说道:“不要怕,东郡就是咱们的家,回来了一切的苦都可以诉说。”
宋君一拱手说到:“多谢戏公关心,下属实在是不知该如何说···”
戏志才和颜悦色地说道:“不用担心,即便是办不好也没关系,派你们出去本身就是···嗯···用句俗语就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
宋君听到这话也有些情绪好转。戏志才接着说道:“有枣呢咱们就吃枣,没枣呢咱们也不气馁,枣子好吃有多,咱们就多吃。枣子少咱们就少吃点,一切都是按照实际来,所以不用担心事情办不好。”
宋君这时候也恢复了心情,躬身说道:“戏公,下属有负重托,小人到了山阳郡才发现那里的太守袁遗与刺史刘岱并不是很对付,多方打听才知道袁遗是袁绍的族人,山阳郡理应算是袁绍势力和咱们东郡是一伙的。
可是刺史刘岱却是有些首鼠两端,听说他扣留了袁绍的家人,想要送给公孙瓒,这就让郡守和他这个刺史发生了矛盾。
我当时本以为只是买些铁料,买些物资并不会发生什么插曲。于是找了袁郡守,他是很痛快地同意了,允许我每月从铁监购买不少于三万斤的铁料。可谁知道我拿着印信去铁监的时候却被铁监的官员拒之千里,铁监的官员跟我等打起了官腔,说什么这种事应该找刘刺史,袁郡守区区一个地方长官,哪里管得到朝廷下设的铁监?
我等无奈只好去找了刘刺史,可谁知道之后又碰了一鼻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