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语嫣的建议

大叔那时没有理会众人,只是接着说道:“我们现在急需解决吃饭问题,那就要求这作物产量大,生长周期短,水稻是最适合的。

我知道一种稻子,叫占城稻,具有耐旱,适应性强和生长期短的特点,完全符合我们的要求。

至于坡式梯田种水稻无非是要多花些功夫平田引水,这对我们这些庄稼人来说不算什么。”

人群中又有几人站起来,附和道:“李大哥说的没错,我们村的穷人之前都没有地。

后来在李大哥的带领下在坡地上开荒,然后肩挑背扛运土上去平整坡度,再挖渠引水修建水系。

四个月不到,参与开荒的人家便吃上了稻米。”

慕容复听到几人的话,心中感慨万千,对这些穷苦百姓既有同情又有钦佩。

同情他们如今的悲惨遭遇,钦佩他们与自然抗争的勇气。

众人听到李大哥他们之前有过坡式梯田种植水稻的成功经验,不少人开始纷纷表示愿意听从李大哥的指导一起种植水稻。

慕容复见李大哥种田经验丰富,为人可靠,便安排他全权负责农业方面的事。

后来李大哥也不负众望,短短半个月,就成功改造出几十亩满足水稻种植的梯田,这才有了今天这番景象。

慕容复从高处视察完难民营的情况后,沿着梯田一路走去,就到了难民点的中心地带。

木质的民居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的分布着。

门前玩耍的孩童看到慕容复,怯怯的跟他打着招呼:“慕容公子好!”

聚在门前阳光下纺纱的老人,纷纷起身向他行礼,称他为大善人、菩萨转世,感谢他给了这么多人活下去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吃饱饭,有木屋住。

他们这些人活了大半辈子,从来没想过有一天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慕容复有些心虚的回应着这些称赞,然后快步离去。

身后依然回荡着那些老人交口不绝的称赞声。

过了一个转弯,便是正在兴建中的商业街。

数百个光着膀子的工人干的热火朝天,有些店面的轮廓已经初现,酒店,米店,杂货店......应有尽有,正按照慕容复之前画的商业街规划图,有条不紊的建设着。

那些汉子热情地向慕容复汇报建设情况,邀请他到家里一起喝一杯。

慕容复实在不适应这样的热情,一边推脱着一边向最高处的议事厅走去。

慕容复从没想过要做什么大善人,他做的所有事都有自己的目的。

他愿意费心费力的去救这些灾民,也是因为看到他们身上有利可图。

除了最开始的三天,他们吃的每一粒米,喝的每一口水都是靠自己的劳动换取的。

居住的房子每个月都要按时向自己缴纳房租,建设的商业街产权完全属于自己。

他们得到的一切,都不是自己免费赠与的,反而是自己剥削了他们大部分的剩余价值。

在慕容复心里,自己出钱,他们干活,只是单纯的老板和牛马的关系。

他们只要不想着联合起来推翻自己的统治,就可以了。

但是现在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激,反而让慕容复一时间有点手足无措。

这些事,让他一直以来的一些想法发生了些许变化。

之前他其实是无法感同身受乔峰的许多行为和看法的,只是单纯对这类真正的英雄豪杰比较钦佩。

但让他去做这种人,他是拒绝的。

不过现在......

......

慕容复进到议事厅,厅内没人,桌案上铺着一本厚厚的记事册,正是当初他让阿朱做的灾民个人情况等级表。

只是相较当初表上多了许多勾勾画画的红色批注,字迹清秀,有一种淡淡的疏离感,正是王语嫣的字迹。

慕容复饶有兴趣的翻阅起王语嫣的批注。

忽然,屋外传来王语嫣和阿朱阿碧的说笑声。

王语嫣怀中捧着一束开花的稻子,在进门的时候,回头对阿碧说道:“阿碧妹妹,你快去把我那个白瓷花瓶找来,咱们把这束稻子给插起来。”

回过头来,才看到慕容复正坐在桌案后看着三人。

王语嫣惊喜地说道:“表哥,你怎么来了?”

慕容复道:“今天不太忙,来看看你们,不欢迎吗?”

王语嫣道:“当然欢迎了。”

慕容复道:“你手里的稻子这么宝贝吗?竟然值得你用心爱的白瓷瓶插。”

王语嫣道:“这稻子是刚刚李大哥托人送来的,说让我们转交给你。”

慕容复瞬间便明白了这稻子的重要意义。

他沉思片刻后说道:“就插白瓷瓶里放在案头吧,这稻子有每个人的功劳。”

王语嫣走上前去,拿起了桌上的登记册,对慕容复说道:“表哥,营地的初期建设已经基本完成。

田地,房屋,道路,水源等基础设施已经初具规模,能够满足灾民们的日常需求了。

但是,随着这些需要大量人力的工程竣工,会有很多人失去工作,失去经济来源。

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就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慕容复见王语嫣对营地情况分析的头头是道,不禁对自己这个表妹刮目相看。

以前读天龙原著的时候,只觉得王语嫣像个漂亮的花瓶,木讷的背书机器,却不知道她分析管理能力一流。

不过刚刚在看在登记册上的标注时,就知道她已经对眼下面临的问题有了应对的办法。

虽然自己也早已预见了今天这种情况,并且想好了解决办法,简略的写在了那本《营地建设指南》里。

但是看着她一副讨巧卖乖的样子,并没有直男式的指出来,而是笑着问道:“依表妹看,眼下的情况要怎么办才好?”

王语嫣一脸得意的说道:“我们应该加快商业建设,让这些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退下来的人,进入到‘第三产业’去,

实现“三产”融合,而商业街的建设就是这个目的。

商业街建成以后,那些失去工作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到酒楼当伙计,当账房先生,当厨师;到酒坊去酿酒,卖酒;

种田的人可以把自己种的粮食卖到米店和酒坊换取银子;

女人们可以在绣房做绣娘,或者把自己绣好的绣品送到绣房统一寄售,可以在布坊织布,染布,做裁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