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未来的粉丝

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有些歌往往会引人共鸣。

这两年学校期刊上关于保岛的论战,激发了不少大学生的大一统思想。这种思想也逐步覆盖到方方面面。

“那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那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那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周朝先饱含深情的歌声,在省会的夜空中悠悠回荡,似月光般轻柔地洒落在每一个角落,萦绕在人们耳畔,久久不散。

“长江到底有多长啊?”

“黄河水真的是泥沙俱下吗?”

省会的大学生们,大多未曾踏上过内地的土地,没有亲身见识过祖国河山的壮丽巍峨,他们对祖国广袤大地的认知,只能通过书本上的文字描述,或是老师们充满感情的口述。

那些文字和话语,虽能勾勒出大致的轮廓,却始终缺乏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震撼与真实

甚至一些年轻的讲师,由于自身经历的局限,对内地的诸多情况也并不十分清楚。

六十年代,一位在宝岛留学的米国学生,临走的时候写了一篇《人情味与公德心》的文章。述说着中国人非常有人情味,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人们热情的照顾,那种温暖如同冬日里的炉火,让人从心底感到惬意。

然而,话锋陡然一转,他又指出这里的人似乎缺乏公德心。比如搭公交车时,人们不排队,蜂拥而上;校园里,脚踏车随意乱停乱放,毫无秩序可言;考试中,作弊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很多人对国家社会的事务显得不太关心,仿佛那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大学嘛,讲究学术之风自由,有人立马跟帖,一个教授随即发表一篇《游德观感》,讲战后小德子齐心协力建设残破家园。

他举了一个例子,俾斯麦钢笔销售全球,声名远扬,可德国的大学生却普遍使用铅笔,从这一细节体现出德国人克勤克俭、一心建设国家的精神。

这两篇文字,就像两颗投入舆论海洋的巨石,掀起了一股强大的浪潮,而这浪潮的核心,便是所谓的“自觉”。

再加上最近保岛的事情,大学生的团结,让他们有了所谓的“龙场悟道”般的深刻感受,对国家、对社会的认知和责任感,在心底悄然生根发芽。

还未到晚课时间,校园里热闹非凡。大部分学生在校园里悠闲地闲逛,享受着这课余的轻松时光。

他们或是三两成群,边走边热烈地讨论着最近的热门话题。或是独自一人,漫步在绿树成荫的小道上,静静思考着自己的心事。也有一些学生,脚步匆匆地朝着图书馆、自习室走去充实自己。

“上次那小子来台大,杨旋他们虽然组织强手回击,说到底还是不如人家。周朝先这小子算是唱作人了,他们只是歌手。”一个学生站在校园的花坛边,双手抱在胸前,一脸认真地对身边的同学说道。

“我去给热门音乐去电,怎么样?”有一个学生眼睛突然一亮,像是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兴奋地提议道。

“说什么?你也要投稿唱歌吗?”其他人满脸诧异,上下打量着他,心里想着,他既不懂得作曲,唱歌水平也一般,能有什么可说的呢?

“我们可以让广播多播放一些本土唱作人的音乐啊?都是英文歌,也不知道这里是讲中国话的多,还是说英文的人多!”那个学生越说越激动,双手在空中挥舞着,脸上洋溢着热情的光芒。

在这场行动中,动作最为迅速的,竟是省会大学的那些侨生。

他们成长的环境大多充满艰辛,长期遭受歧视,只能仰仗他国本地人鼻息,甚至时常要忍受洋鬼子的淫威。

香江德明校友会的人直接组队打电话给中广,强烈要求多播放一些本土创作者的高质量歌曲。

有带头大哥了,本地的学生也开始写信,他们拿起笔,认真地写信,将自己对未来歌坛的美好畅想,一笔一划地写了下来。当然,在这些信件中,问得最多的问题便是,有没有唱片可以买到。

周朝先的《乡愁四韵》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小石子,看似渺小,却激起了层层涟漪,成为了一个引子,让许多学生意识到为诗歌谱曲,不失为一种创作模式。

……

阳明山区域的一间别墅,静谧地坐落在那里,周围绿树环绕,环境清幽。这里住着不少达官贵人。

上次黄炳仁就来过一次,不过连大门都没进去。

一辆黑色的轿车缓缓驶来,车轮在地面上滚动,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轿车平稳地驶入院子,在别墅前停下。

车门打开,一位贵妇身着华丽的旗袍优雅地从车上下来。旗袍上精致的刺绣,衬得她气质非凡。

她在车上听了一路《热门音乐》,这期节目的有一首歌《乡愁四韵》的作者,引起了她的注意。

贵妇微微皱眉,心中暗自思忖:老爷的得意门生周嗣英的儿子好像就叫周朝先。

她轻移莲步,来到书房门口。透过半掩的门,她看到老爷正坐在里面,专注地看书。也没有开口打搅,只是站在门口看着。

“你回来不去休息,看着我做什么?”老爷的声音从书房中传来,打破了片刻的宁静。他并未抬头,依然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但对周围的一切动静,似乎都了如指掌。

“前段时间是不是有人来找你托关系?”贵妇轻声问道,声音如同微风般轻柔。她微微歪着头,眼神中带着一丝好奇。

“有吗?哦,想起来了,以前一个老部下了。呵,左一个找我,右一个找我,我又不是组新兵连,哪能安排那么多。”老家伙忽然一愣,笑着看着自己的姨太。“找你啦?”

“我一直在新闻局,找我做什么。”贵妇将在车上听到的歌曲娓娓道来。

书桌后的老者依旧面无表情,只是微微点点头,随后继续看书,仿佛刚才的对话并未引起他过多的波澜。

在女人走后,他缓缓合上书页,轻轻叹了一口气,转动椅子,面向窗外,此时,天空已经完全黑了下来,夜幕笼罩着大地,一片静谧。

片刻后,他拿起电话,拨通了在警总的老朋友的号码。

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他说道:“老哥,你怎么给我打电话了?”

“《热门音乐》?中广的经理找你了?不是啊,对,是有个新歌叫《乡愁四韵》。当时确实想毙掉,余光衷找人递话了,就放了过去……”

警总的这位官员知道老将军想托关系,但是碍于面子不想直说,一直暗示让他说出来。

官员也当听不懂,不说答应,也不说不答应。他心里明白,自己还未退休,正处于事业的关键时期,不想因为一个所谓的人情,陷入不必要的危机之中。

不过,熟人打过招呼,总比没打招呼要强一些,这一点他还是清楚的。

…………

“郑经理在吗?郑经理呢?”一大早,中广公司里就传来一阵急切的呼喊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什么事慌慌张张的?多大年纪了还沉不住气!”

“你来看……”

中广周六一开门,负责处理各地来信的人火急火燎的找他的主管副经理。

在茶水间把郑经理逮个正着,咖啡都被淋到裤子上了。

郑经理有些恼火,可顺着得力干将所指的方向,就看到两个年轻人抬着一大袋子信件。

“嚯,你们把邮局劫了?”

“头,都是省会大学生的来信,到现在听众来电就没停下过。”那员工赶忙解释道,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

“你慢点说,怎么回事?”

中广作为岛内最大的广播公司,听众来信多,也没什么。可听到全部是关于《热门音乐》的时候,就不得不重视了。

作为中广的王牌节目,有什么风吹草动,都需要好格外的谨慎。

正说着,又进来一个家伙:“其他地方的信件也来了,看样子有四五千封样子。我们拆了十几封信,都是在说周四那天播放国语歌的事情。”

纳尼?

虽说广播公司有专门测算收听率的设备,但听众来信,还是这么大量来信下,更能直观让人感受到什么叫热情。

这些中层自然不清楚昨天晚上公司高层的会议。郑经理参加了,知道仅仅因为一首国语歌,让《热门音乐》的收听率提升了2个百分点。

这时候宝岛人口在1400-1500万之间,增长1%的收听率,相当于增加了起码14万人。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足以让任何一家广播公司为之振奋。

中广公司高层也非常疑惑新增人数是哪来的,要知道,在竞争激烈的广播市场,听众基本上已经被几个大型广播公司瓜分殆尽,想要再增加新的听众,绝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热门音乐》没有做什么宣传之类的事情,这毕竟是一个老节目了。派人调查一番后发现,原来是黄冠杂志报道了周朝先的歌曲将在该节目上播出。

把一些不听广播的女生吸引过来,从而使得收听率增加了1%。

“《热门音乐》的成绩,大家有目共睹,离不开大家的支持,既然观众喜欢听,我们就要抓住新增听众。”

会议上,总经理在听取其他部门领导的意见后,果断拍板决定,《热门音乐》应当满足人们的需求,增加民歌歌曲的播放,从现在的五分钟时长提高到十五分钟。

所以周朝先要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