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生产前的准备

“黄师傅,今天啥好菜啊?”

几个下工早的工人扒在厨房门口张望。

老黄擦了把额头的汗,笑出一口白牙道:

“今儿个挂牌大喜日子,王总特意交代加菜!”

“有你们广东人爱的白切鸡、清蒸鲈鱼,也有北方师傅们喜欢的红烧肉、酸菜炖粉条!”

食堂里。

四张大圆桌拼成一长条,铺着一次性塑料布,摆满了各色菜肴。

工人们按地域自然分成两拨。

广东本地工人挤在南边那半桌,筷子直奔白切鸡和清蒸鱼;

北方来的技术骨干则围在北边,对着红烧肉和酸菜粉条大快朵颐。

王健端着茶杯站起来,轻轻敲了敲杯沿道:

“各位师傅,今天咱们‘南沙精益家电厂’正式挂牌。”

“感谢大家这段时间的辛苦!”

他顿了顿,

“咱们厂虽然刚起步,但有德国最好的设备,有在座各位技术骨干。”

“我有信心,明年这个时候,咱们的产品能卖遍全国!”

工人们热烈鼓掌。

一个满脸褶子的老车工站起来:

“王总,俺们就关心一个问题,那德国机器上的外国字,到底咋整啊?”

食堂里顿时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了张文渊。

张工放下筷子,从随身携带的帆布包里掏出一本厚厚的册子,封面上印着德文。

“这是设备操作手册,”

张文渊翻开内页,

密密麻麻的德文间夹杂着复杂的机械图纸,

“我大致翻了一下,最难的不是机械操作部分,而是数控车床的编程系统。”

他指着其中一页上的表格:

“每种产品的加工参数都需要用专门的编程语言输入控制系统。”

“我在汽车厂接触过类似的,但德国这套系统更复杂,而且...”

他苦笑着点了点手册,

“全是德文界面。”

饭桌上的气氛一下子凝重起来。

一个年轻的技术员小声嘀咕道:

“这咋搞?难不成还得先学德语?”

“我已经托人从广州买了德语词典和基础教材,”

张文渊从包里又掏出一本崭新的《德汉技术词典》,

“给我一周时间,我能把基本的操作指令弄明白。”

王健皱起眉头:

“文渊,我不是怀疑你的能力。”

“但整个生产线的编程系统,一周时间够吗?”

“我在汽车厂学过日语编程系统,有些原理是相通的。”

张文渊翻到手册某一页,

指着上面的流程图,

“而且德国人做事严谨,他们的编程逻辑很有规律,只要掌握关键词,应该能摸索出来。”

王健接着问道:

“那其他工人要学会这套系统,得多久?”

张文渊环视一圈,目光在每张或年轻或沧桑的脸上停留片刻:

“说实话,就算是最熟练的工人,至少也需要一个月才能独立操作。”

“这还是在我先学会,然后把关键指令翻译成中文教学的前提下。”

饭桌上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一个老师傅摇着头:

“一个月?眼瞅着就要过年了,年后开工来得及吗?”

王健举起手示意大家安静:

“这样,文渊先集中精力攻克编程系统。”

“其他师傅继续熟悉机械部分的操作。”

“年后的生产计划我们可以适当调整,先把简单的产品线跑起来。”

晚饭后。

工人们三三两两离开食堂,议论声渐渐远去。

张文渊独自留在空荡荡的食堂里,就着昏黄的灯光翻阅那本德文手册。

老黄收拾完厨房,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撞奶:

“张工,趁热吃,暖暖身子。”

“谢谢黄师傅。”

张文渊接过碗,却放在一旁,手指仍在一行行德文间游走,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什么。

老黄好奇地凑过来,问道:

“这外国字弯弯曲曲的,跟蚯蚓似的,你真能看懂?”

张文渊摘下眼镜揉了揉酸胀的眼睛:

“连蒙带猜吧。你看这个词‘Programm’,跟英语的‘program’很像,应该是‘程序’的意思。”

“这个‘Geschwindigkeit’比较长,但后半截‘keit’像是‘...性’,前面‘wind’让我想到‘windy’有‘风’‘快’的意思。”

“可能是‘速度’...”

老黄听得目瞪口呆:

“张工,你这脑子是咋长的?就这么硬猜啊?”

“没办法,时间不等人啊。”

张文渊苦笑着端起已经凉了的姜撞奶,

一口气喝光、

“黄师傅,明天能给我煮点浓咖啡吗?今晚可能要熬通宵了。”

接下来的几天。

张文渊几乎住在了车间旁边的小办公室里。

墙上贴满了德文单词便签,桌上堆着词典、手册和写满密密麻麻笔记的稿纸。

他开发出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

先找出重复出现的技术词汇,对照词典确认含义;

然后根据已知词汇推测段落大意;最后结合机械原理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第三天凌晨三点,

张文渊正对着一处编程示例苦思冥想,突然发现一个规律。

德国人的编程逻辑,与他在汽车厂学过的日本系统有相似之处,都是“动作-参数-循环”的结构。

这个发现让他如获至宝,迅速翻出几处类似的程序段对比,果然找到了共通点。

“原来如此!”

他兴奋地一拍桌子,惊醒了在隔壁休息的王健。

王健披着外套推门进来,看到张文渊布满血丝的眼睛和桌上狼藉的草稿纸,急切地问道:

“有突破了?”

“王总!”

张文渊激动地指着手册上的一段代码,

“你看这里,‘Wiederholen Sie den Vorgang 5 Mal’,词典上说‘Wiederholen’是‘重复’。”

“‘Vorgang’是‘过程’,‘5 Mal’显然是‘5次’。”

“这段是在告诉系统重复某个动作五次!”

“而结构上跟日本系统的循环命令几乎一样!”

王健虽然看不懂那些蚯蚓般的文字,但从张文渊的兴奋中感受到了希望:

“意思是你能破解这套系统了?”

“还差得远,但找到突破口了。”

张文渊抓起笔,在笔记本上快速画出一个对照表。

“德日英三种语言的编程术语其实有规律可循,只要掌握关键词,剩下的可以靠逻辑推理。”

第五天中午。

老林突然造访。

身后跟着一个戴金丝眼镜、文质彬彬的中年人。

“老王,文渊,给你们介绍一下,”

老林拍着那人的肩膀道:

“这是我表弟陈志远,广外德语系毕业的,现在在省外事办工作。”

“听说你们在啃德文手册,我特意把他拉来帮忙!”

陈志远腼腆地笑了笑,用带着广东口音的普通话说:

“我德语水平一般,但技术文档翻译还是能帮上点忙的。”

张文渊如获至宝。

一把拉住陈志远的手:

“陈老师,您来得太及时了!”

他立刻摊开手册,指着几处困扰他多时的段落,问道:

“这几个专业术语词典上查不到,您看是什么意思?”

陈志远凑近看了看:

“哦,这是德语复合词,‘Werkzeugwechsel’是‘工具’+‘更换’,指自动换刀装置;‘Fräsgeschwindigkeit’是‘铣削’+‘速度’...”

在陈志远的帮助下,张文渊的理解速度突飞猛进。

两人一个懂机械,一个懂德语,配合得天衣无缝。

......

到第七天傍晚。

张文渊已经整理出一份二十多页的中文操作指南,涵盖了基本编程指令和常见操作流程。

“太感谢了,陈老师!”

张文渊握着陈志远的手不住道谢:

“您这一天的帮忙,顶我自个儿摸索一个月!”

陈志远摆摆手,笑着说道:

“别客气,你们做实事的人值得敬佩。”

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一本《德语速成》,

“这本书送你,里面有常用技术词汇表,应该对你有帮助。”

送走老林和陈志远后,王健和张文渊回到车间。

几个技术骨干已经等在那里,好奇地翻看张文渊整理的中文指南。

“张工,这就能用德国机器干活了?”

年轻的电工小李半信半疑地问道。

张文渊摇摇头:

“这才刚入门。”

“从明天开始,我每天给大家培训两小时。”

“咱们先从最简单的零件加工开始,一步步来。”

王健看着这群充满干劲的年轻人,又望望窗外渐暗的天色。

远处,不知哪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放起了新年鞭炮,零星的火光在暮色中闪烁。

1984年的春节即将到来。

王健也计划着该回家一趟了。

从年初到现在,他基本都没和父母接触。

再加上张雪那边。

虽然暂时对付过去了,但他自己也在思考,究竟该不该先成个家。

实际上。

王健今年才刚刚二十二岁,即使按照虚岁,也才二十三。

当然。

这是这副身体的年纪,王健的实际年纪已经有四十多岁了。

前世的他,曾经一直幻想着,若是与张雪结婚,会是怎样一副和谐美好的情景。

“怎么了,王老板?”

老林也看出王健心有所想,询问道:

“是在担心厂子的事情么?”

“家电厂的问题不大,那边的公路也已经修了一大半了。”

“待明年开春,就可以正式生产,货运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我倒不是在担心这个。”

王健短叹一声,解释道:

“我只是有点想家了。”

“那就回去。”

老林也保证道:

“反正番禺离这里不远,这段时间我就帮你看一看。”

“你也知道的,过年这段时间,我那边是没什么生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