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披肝沥胆(下)

李承乾一扫之前郁结,指尖轻叩,眸中阴霾尽去,浮现往日神采。

李百药见状,难掩喜色,皱纹似乎淡了几许,又似健壮几岁,轻捋胡须。

“殿下,可记得那日,臣言不明陛下为何让臣兼御史大夫。”

李承乾微颔首,道:“孤知师傅之意,欲让孤参详。”

李百药沉吟片刻,道:“是亦不是,臣有让殿下参详之意,但当时亦是有所不明,后经深思,方得真意。”

“此话何解?”李承乾稍前倾身子,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陛下用臣兼御史大夫,除需臣坐镇御史台,恐尚有他意。殿下可知因你之举,朝中有大臣贬谪,弹劾东宫之举愈发频繁,虽不惧,但长此以往,群臣之心,便离东宫愈发疏远。”

李承乾闻言,面色骤变。其当真未尝深思此节,只欲将拦路之人尽数清除。听李百药之言,方惊觉,先是有韦挺等人直指东宫,后又有权万纪等人不惜自毁前途,亦要出言反对。

往后定有其他朝臣站出来,李百药兼御史大夫,可挡住一些弹劾,亦可提前应对弹劾之事,此间定有李世民有保护之意,但更重要是给东宫提醒,注意分寸了。

贬谪朝臣之事,终究是经由李世民之手,若是朝中重臣屡遭贬谪,李世民经营君臣相得局面被打破,其后果落在李承乾身上,最好结局亦是“囚”于两馆苦读。

李百药见李承乾神色变幻,知其已明其中关键,道:“臣子可做孤臣,君不可为独君。未尝有臣子因为贬谪而对君感恩戴德,殿下当慎之。”

李承乾缓缓起身,于殿内踱步,李百药岿然不动,静看李承乾。

一股清风不知从何处窜入,让李承乾脑海一片清明,其深呼一口气,朝李百药所在位置前去,至李百药面前,跪坐,执以弟子礼。

“请师傅再教孤!”

李百药跪坐而对,思虑片刻,便坦然受之。

“一人之死,或死于他杀,自杀,恶疾,年老,死法有多种。殿下,若想让一人死亡,并非只有将其殴打致死一种死法,其他法子亦可为之,选一种对己伤害最小,而不引起纷争法子才是关键,或是多管齐下,其必亡。”

“殿下不欲世家做大,对付其法子亦是多样,实不宜正面交锋,更不宜只身面对,此举同莽夫持刀搏斗有何异同,若是不能将其杀死,自此对方便心生警惕,东宫再行事,逃不过他人窥视。”

李承乾颔首,原想速战速决,让彼辈措手不及,此举倒是让自己陷入两难境地。

“殿下欲重用庶族,此举乃为长久思虑,并无不无可,但不可矫枉过正,将士族抛至一旁。如今大唐日渐强盛,世家大族亦有大功,若无世家大族支持,何以治世?”

李百药稍作停顿,似在斟酌言辞,道:“士族同庶族如同一家中郎君与稚子,家中尚需郎君维持生计,家主若是只溺爱稚子,郎君从此不思劳作或时刻与家主敌对,此家必散。”

“就以致知院而言,不应尽数用寒门子弟,可将东宫属官一些勋贵子弟,士族才俊一同纳入,或在外召士族前来,共同协作,如此方能不让人觉殿下有失公允,亦不会才士族离心。时报之举亦不会引起如此激烈风波。”

李承乾目光微动,若有所思。

“世家士族顽疾,由来已久,但殿下不可心生忌惮,圣君从来不惧。即便是猛虎,遇到好猎手亦能将其驯服。”

“且世家子弟中,亦不乏青年才俊,亦有愿为国效力之臣,并非所有士族子弟都只愿困于家族之中,或只为家族谋利益,朝中诸公,多数均依附陛下,欲创千古盛世,名留青史。殿下当从中裁决,善加利用。”

李承乾愣在原地,当真一言惊醒梦中人,一直以来,均以后世人思维去思考世家问题,世家弊端早已了然于胸,似乎世家成了心腹大患,欲除之而后快,而对于寒门,心生怜悯,兴许前世亦是平凡中一员,感同身受。但却从来没有站在大唐太子角度去看待此问题,一叶障目。

“当今天下仍以士族为主,殿下往后欲登大位,仍需士族支持,方可成名副其实之君。外戚勋贵士族,只要肯依附殿下,都不应拒绝,从中挑选良才便可。”

“殿下自病愈之后,便自禁东宫,不曾走动,仅造访李仆射,但其他勋贵重臣,不曾造访,如殿下舅父,其虽避嫌,只偶尔参预朝政,但朝中一旦有大事,必有其身影,陛下亲信之,但至今为止,其未尝为殿下发一言,此乃殿下不亲善之故。”

李承乾微颔首,不得不承认李百药说得是事实,自至大唐,内心刻意不与这些勋贵重臣接触,更倾向站在历史视角,按图索骥,自行培养心腹重臣,对他人始终缺失安全感以及后世思维作祟,就如其舅父,历史上成了权臣,这让李承乾对此事颇为抗拒。

“师傅,孤已明,但拜访朝中重臣恐会引起陛下误解。”李承乾亦有自己顾虑。

李百药一愣,随之仔细打量李承乾一番,顿时让李承乾略显慌张,莫非此话有误,让其心生疑窦。

“殿下可曾受过惊吓?”

李承乾内心一惊,断然否决道:“不曾!”

李百药更是不解,问道:“那何以如此谨慎,陛下许你观政之权,多行走于尚书省,殿下不请教重臣,莫非政事可无师自通?”

“请教重臣,只需光明正大造访或召至东宫,不秘密私会,何来猜疑?”

李承乾无言以对,其真不知道还有这一层意思,以往前身“宜令听讼”,均是挑部分奏章送至东宫裁决,东宫属官帮忙便可。至于造访重臣,只因那次拜访李靖,李世民似乎不悦,之后便再也不敢有任何举动。

“殿下,你尚年幼,凡事不可操之过急,需耐心等待,臣虽年长,但身子仍健朗,且东宫尚有诸贤,朝中亦有良臣,当徐徐图之,不可以身犯险。”

“师傅,承乾谨记!”

李承乾再执弟子礼,李百药对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