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象山书院,文道圣贤体系!
- 让你挽天倾,你篡位登基了?
- 自旋粒子
- 2492字
- 2025-03-30 11:45:05
三月初二,清晨。
陆行舟今日休沐,正好送陆云帆去京城外的象山书院。
冷峭的春风,绕过上山的两人。吹得路边枯树枝,不断地颤动。
陆行舟和陆云帆各自双手提溜着不少东西,都是婶婶准备的。
长期在象山书院研读,需要的繁杂小物件不少。
“大哥,你难得来一次,不如绕个远路去周边逛逛吧。”
陆云帆建议道,想要带着陆行舟逛一逛象山书院。
说是书院,但占地面积很大,几乎半个山都被纳入范围。
除了容纳学子的半山腰建筑群,山上还有不少零散的建筑。
“也好。”,陆行舟忽然想起了什么,好奇地问道。
“应天书院的名字有两个意思,代表他们应的是上面的天道,应的是皇位上的天。”
“你们象山书院,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
陆云帆的回答很简练,“因为书院创始人黎九渊先生,被称为象山先生,所以就是象山书院。”
陆行舟踩在青石板上,满脸疑问地看向对方。
“这么草率?没有其他崇高的含义?”
应天书院和象山书院,是大玄儒家的代表,可这起名差距也太大了。
“唉,或许这就是象山书院不如应天书院的原因之一。”
陆云帆也很无奈,他当时知晓这件事情,也挺无语的。
朝堂势力上被应天书院死死压着就算了,名字都被压制了。
尤其这座山被改成象山后,这个名字就更不出众了。
哪怕大玄地方的一些小书院,名字都比这里好听得多。
“哗啦。”
听到水声后,陆云帆远远地一指。
“算了,不提这个,大哥看这边。”
两人继续前行,来到一处小瀑布。
“雕像是黎九渊先生,当年他老人家在荆门任职时遇到大旱,在象山山顶六次祭文祷雨。”
一尊两米高的中年男人雕像,映入陆行舟的眼帘。
“所以,后来下雨了吗?”
陆云帆摊摊手,“谁知道呢?”
他记得当时书院的大儒们提及此事,不断说黎九渊的赤子之心和关爱百姓。
至于有没有求到雨,就不为人知了。
两人又往前走,看到一个孩童雕像。
“这个是黎九渊先生幼年时候。”
陆云帆复述着大儒们的原话,“黎九渊先生和应天书院的创始人朱溪在五百年前齐名。”
“但黎九渊先生并非以博学出众,而是善于思考。”
他指了指地上的一块石碑。
“上面是九岁的黎九渊先生,发现前人对儒学经典解读矛盾的地方。”
陆行舟看了几眼,里面提到了论语。
“九岁就能发现前人典籍中的错漏和矛盾,的确是神童。”
他刚穿越过来的时候,也想过自己要不要打造一个神童的人设?
又觉得太过引人注目,所以选择了木讷和沉默寡言的人设。
后因为二叔的缘故,陆行舟走了武道一途,而陆云帆走了文道圣贤一途。
“还有件事我挺好奇,书院的大儒走文道圣贤一途,有无类似武者那样飞檐走壁的神奇能力?”
镇灵司的书都只说武道境界,极少提到文道圣贤体系。
武者九品就能飞檐走壁,八品就能做到梯云纵,靠城墙借力一直往上。
七品靠着天地灵气,甚至能够短暂浮空。
陆云帆说起这个,眼神中带着光。
“当然有,文道圣贤对武者淬血境的九品境界,称为启智,到达这个境界的儒生可以做到过目不忘,头脑灵便,思考更快。”
他刚刚摸到文道圣贤九品的边缘,距离启智境只有一步之遥。
“过目不忘?更上面呢?”
陆行舟若有所思,这的确是个非常好用的能力。
“再往上就是打造文胆,对应武者八品炼气的修身境,一言一行都会更引人注目。”
陆云帆思索片刻,想着更通俗的解释。
“就是更容易说服对方,同样的话你说给相同的人,就是更让对方信服。”
陆行舟越听越感兴趣,文道圣贤一脉比他想象地更神奇。
“那书院的大儒呢?他们是什么境界?”
“大概对武者七品炼神境的仁心境吧,大儒们参透了经典,言语间自生威仪。”
陆云帆回忆着,之前大儒动用法力的场景。
“大儒们大喊一句,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参照他的话去做事,当然也有不少限制。”
最常见的用法,就是书院里,每日清晨专门会有一位大儒对着他们喊话。
一整个早晨,儒生们都能专心研习,不开小差。
“这么好用?以后大玄要是发生叛乱,大儒们过去喊一声,岂不是就退散了?”
陆行舟啧啧称奇,越发好奇文道圣贤再往上走,会是怎样的神奇能力?
没想到,陆云帆的脸色变得凝重。
带着陆行舟一路来到了第三尊雕像处,是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形象,头发散乱着,怒目圆睁。
“五百年前,前朝皇帝骄奢淫逸,朝堂腐朽不堪,各省天灾不断,百姓民不聊生。”
“加上叛军四起,天下人丁减少过半,黎九渊先生和朱溪先生在外游历一年后,应太祖爷邀约,两位先生携各自弟子汇集民怨撞击前朝气运。”
“致使前朝龙脉崩溃,气运四散,才有了今日的大玄朝。”
陆行舟下意识问道,“黎九渊先生和朱溪先生,是文道圣贤什么境界?”
对方只是摇摇头。
“不知道,可能是五品,亦或者四品三品甚至更高,但从那时两个书院就断绝传承了。”
“自此七品之上的道路彻底断绝,无人知晓,以至于如今大玄的文道圣贤体系也只停留在七品。”
顿了顿,陆云帆继续说道。
“应天书院积极靠近皇室,大概想的是凭借王朝气运更进一步,走出一条新路。”
“听大儒们说,应天书院已经成功一半了。”
听到这话,陆行舟转头望了望两尊雕像,心中多出几分敬意。
“怪不得应天书院一直打压,却不对象山书院赶尽杀绝,彻底荡平对手。”
“怪不得象山书院存在了五百年,原来是黎九渊先生的遗泽。”
陆云帆对这点并不反对,而且他的心中隐隐有几分猜测。
“文道圣贤一脉断绝前路,说不定背后还有几分太祖爷的手笔。”
“当年两位先生肯定还有幸存的弟子,保留晋升途径和传承,可惜了,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
对此,陆行舟只是挑挑眉头。
“我猜,太祖爷一开始也没想到文道圣贤一脉有这么大的作用。亦或许他不想大玄朝未来重蹈覆辙,也被撞碎气运。”
陆云帆只是叹气,“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哪有什么万世王朝?不过是一个个轮回,大玄朝如今这个样子,我看气数也不多了。”
“陛下一心问道求仙,天下国事被杨党把持,四面强敌环伺,百姓水深火热!大玄朝还能有多久,几十年,一百年?”
陆行舟没有回应,只是静静听着。
对方的这番大逆不道的话,如果在京城,大概要被抓进诏狱好好审问。
“罢了,不说这些。”
陆云帆继续带陆云帆走着,“前面就是黎九渊先生的学宫了。”
“拜上一拜,说不定能保佑大哥你官运亨通呢。”
对于先人和神佛,这片土地的人民有着朴素的实用价值观。
你得先保佑我,我再祭拜你,而不是寻求所谓的心理安慰。
“这是什么?”
陆行舟踏入学宫后,最先被雕像旁一面纯玉石打造,两米高的空白石碑吸引了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