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7)
-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编
- 1682字
- 2025-04-08 14:48:07
创新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7~2018中国经济年会”综述(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发言嘉宾分别从不同视角阐述了科技创新的重大意义和实现途径。
一 培育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
科技部副部长王志刚认为,只有加快经济向主要依靠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才能为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开拓更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研发投入大国,2016年全社会研发投入1.57万亿元,占全球研发经费支出的比例超过20%。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总量连续八年居世界第二位。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140多个经济体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我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22位,成为唯一进入前25名俱乐部的发展中国家。总体上看,我国已接近世界创新国家的第一集团。
但我国原始创新能力仍然薄弱,不少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匮乏,在创新科技人才方面还存在结构性矛盾。王志刚指出,当前我国缺乏世界级科技大师,领军人才和尖子人才不足,工程技术人才与生产创新实际脱节。需要着力加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强高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加强战略性科技人才、科学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年轻科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二是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新型科技产业,支持和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三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认为,我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必须有科技的强有力支撑,进入新时代后面临发展动能的转换,必须从劳动力、土地、资源和投资驱动,转换为科技创新驱动。2016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11%,但结构差异很大。制造业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01%,解决大而不强的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基础研究经费为822.9亿元,在研发经费中占比仅为5.2%,这已是十年的最高水平,说明在基础研究方面还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不突破,很多技术就会受制约。张晓强强调,未来要面向世界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但最终要回到以人为本,面向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在基础研究、原创性重要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实现突破。
深圳市副市长高自民表示,创新在深圳发展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深圳在推动创新发展方面的核心做法包括: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创新活动,用市场的力量保障创新体系高效运转;二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创新实践并准确判断未来世界科技前沿方向;三是围绕人才展开制度创新;四是政府培育创新土壤,实行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对创新活动的金融支持,补齐基础研究短板,提高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
二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唯一路径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升表示,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发展历程,就是“对技术的尊重和对创新的坚持”,没有创新就没有现在的京东方。京东方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坚持将每年营业收入的7%左右投入研发中,2017年的研发投入占比达到10%。京东方年新增专利申请量、全球首发新产品覆盖率、研发投入比例等指标已连续四年位居全球同行业第一。
王东升分享了取得好业绩的主要经验。首先,始终有极高的志向、清晰的战略目标。京东方在进入显示领域之初就定下成为显示领域世界领先企业的目标,定位不高,创新就不可能成功。其次,始终坚持战略定力。重重困难面前,一不退缩二不转向,坚持创新驱动。有的企业不能成功,碰到困难就自我怀疑、转变方向了。最后,与全球企业开放合作。不但要跟全球顶尖的大企业合作,也要能看到那些小的企业,小的企业有可能因为某一项创新,就可以将大企业挤出市场。大企业要虚心,要有包容心,以合作共赢的心态,构建健康高效的企业创新生态。
华大基因作为生命健康行业的龙头企业,在新生儿出生缺陷控制、重大疾病防治等方面不断创新。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阐述了他对基因科学领域创新与竞争的理解。他提出,生命时代的思路跟工业时代的思路不一样,在生命健康领域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应该以人民的重大需求作为发展导向。华大基因希望在出生缺陷控制、肿瘤防治、传染病防治等方面做出世界领先的示范,让中国人民及早享受到基因科技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信息部 景春梅 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