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量经济史研究(第2辑)
- 陶一桃主编
- 1953字
- 2025-04-08 19:08:47
四 需求约束型经济中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国际比较
刘巍和陈昭(2010)曾对美国、英国和日本的总供求态势做过考察,结论是:美国于1919年进入需求约束型经济,英国至少在19世纪70年代进入了需求约束型经济,日本在1950~1955年进入了需求约束型经济。由于没有做更多的研究,我们没有充分地掌握其他国家进入需求约束型经济的时点信息。限于篇幅,本文仅用美国和日本相关时段的总供给曲线和中国做初步的比较。
1.美国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下的总供给曲线
我们选用1960~2000年时段,观察美国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数据见表5。
表5 1960~2000年美国GDP与价格

续表

图20是美国1960~2000年的总供给曲线,横轴是以1960年为100的GDP定基指数,纵轴是以1960年为100的价格指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美国发生了两次持续两三年的负增长和一次短暂的负增长,致使长期总供给曲线有三个异常段,其余时间都是中低速增长,曲线呈现正常形态——向右上方倾斜,和中国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形状基本一致,支持我们前面所做的逻辑分析。

图20 美国1960~2000年的总供给曲线
资料来源:表5。
图21是美国1960~2000年的GDP定基指数时间走势,曲线显示美国经济是总体向上的,增速高低另当别论。从走势图的形状来看,和中国需求约束型经济时期基本上是一致的。

图21 美国1960~2000年的经济走势
资料来源:表5。
和前面对中国经济增长率变动趋势的观察一样,我们也对美国的情况做同样的讨论。图22的横轴是年份,纵轴是GDP环比指数。从图22可以看到,长期中,和中国相比(见图19),美国经济增长率的时间曲线形状更是不规则,基本上是10年一波动,说是M形的波段也行,说是W形的波段也可。年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均值为3%~4%。

图22 1960~2000年美国GDP环比指数(上年=100)
资料来源:表5。
2.日本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下的总供给曲线
我们选取日本1955~1991年的数据作图,讨论需求约束型经济时期的总供给曲线特点,并和中国总供给曲线做比较。数据见表6。
表6 1955~1991年日本GDP与价格

续表

续表

图23的横轴是以1955年为100的GDP指数,纵轴是以1955年为100的价格指数。从日本总供给曲线的形状来看,以1974年的负增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1955~1973年,经济高速增长;1974~1991年,经济增长乏力,80年代之后“经济泡沫”不断加剧。但总体来说,总供给曲线基本上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和中国、美国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下的总供给曲线特征没有本质差异。

图23 日本1955~1991年总供给曲线
资料来源:表6。
图24是日本1955~1991年总产出走势,横轴表示年份,纵轴表示以1955年为100的GDP指数。从曲线形状看,除去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波动之外,其余各年都保持了增长态势,与中国和美国的总产出走势基本一致。

图24 日本1955~1991年经济走势
资料来源:表6。
最后,我们观察一下日本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走势。图25的横轴表示年份,纵轴是年度GDP环比指数,图中的曲线就是日本1955~1991年的GDP年均增长率走势。图中曲线的形状呈现前20年波动幅度大、后16年波动幅度小的特点。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前20年高速增长,波动幅度较大,年均增长率平均在7.2%左右,增速远高于美国;后16年中低速增长,波动幅度较小,年均增长率平均在3.9%左右,也高于美国。

图25 1955~1991年日本GDP环比指数(上年=100)
资料来源:表6。
从中国、美国和日本的案例来看,在需求约束型经济态势下,不仅经济每年的增长率单调增是个奢望,就连持续高位走平都是没有历史证据支持的。进入需求约束型经济之后,1996~201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在8.7%左右,高于日本和美国。从2011年起,经济增长率6年单调减,2016年跌至6.7%,年均增长率在7.7%左右。虽有L形走势的苗头,但增长率仍高于日本和美国。2017年若经济增长率与上年持平,L形趋势有确立的可能;若增长率显著下降,则曲线继续下探,走势不定;若增长率显著超过上年,则有V形反转的希望。但参照美日两国的经验,无论何种形状的曲线确立恐怕都是短暂的,长期中会发生不规则波动,甚至出现负增长情况。中国的经济体量越来越大,现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天增长率的一个百分点相当于过去增长率的几个百分点。况且,巨大的总需求是来自国内和国外两个部门的,不确定因素较多。我们先不考虑多变的国际市场,即使在封闭假设下,伴随总收入和人均收入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从“想买却买不起”群体进入了“没什么好买的”群体,边际储蓄倾向会持续上升,总需求对总供给的物理属性会越来越挑剔。于是,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诱致总需求增长的任务就越重。在需求约束型经济中,总产量决定于订单量,在没有国内外突发事件时,订单增量持续下降的原因之一必定是总供给缺乏新亮点,[3]不能吸引总需求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紧迫性凸显。我们可否将经济增长率走势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信号和改革效果显著与否的考量尺度?这大概对中国经济发展更有利。诚然,从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经济增长应该是有一定时滞的,有关管理部门和学界应该有足够的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