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拿大官方发展援助政策研究(1950~1993)
- 贺建涛
- 1558字
- 2025-04-08 20:46:45
序
加拿大是发达国家之一,拥有广袤的国土、领先的科技、多元的文化、完善的福利及优美的自然环境,在联合国人类社会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排名中一直居世界前列。然而,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加拿大历史上似乎并未发生过跌宕起伏的“大事件”,普通中国人对其的形象认知也莫过于“国土面积世界第二”、“白求恩”、“枫叶之国”以及“福利社会”之类“浅层”的印象,中国人脑海中的“加拿大画像”还远不够生动、丰富。在中国的政治、历史等教科书当中,也罕有文字提及加拿大。在国内学术界,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最近十几年,有关加拿大研究的专著及论文初具规模,且成果中不乏一些佼佼之作,但与美国、日本及欧洲国家研究的成熟度相比,着实逊色不少。受档案材料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学术界对加拿大这个“庞然”大国的社会、内政、外交的关注并不充分,加拿大研究目前在外国问题研究中还属于“小众”学科,从事加拿大相关研究的研究者有时甚至难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或环顾左右“形单影只”之感慨。
在世界舞台上,加拿大并非如一般人所想象的那样,是“置身事外”“平淡无奇”的国际参与者。加拿大诞生于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新大陆殖民之时,经历了英法争雄殖民地时期(1603~1763)、英属殖民地时期(1763~1867)、自治领向独立国家转折时期(1867~1982)及完全独立国家时期(1982年获得独立修宪权至今)四个阶段。加拿大从英国统治下的殖民地,经历风风雨雨,最终跻身独立的发达之邦,其成长的过程与英国、美国及全球近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加拿大身为反法西斯同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七国集团、北约组织、20国集团、世贸组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凭借其中等强国的独特优势,在反抗法西斯、维护和平行动、庇护国际难民以及对发展中国家发展援助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世界所称道。无疑,在当今日益受到重视的区域与国别研究领域,加拿大的确是个不容小觑的对象。
官方发展援助是南北关系的重要主题。作为中等强国,加拿大官方发展援助因冷战而生,但也在力图推动自身援助的“非冷战化”。中等强国的国际地位让加拿大官方发展援助在目标上中庸化了大小施援国的利益诉求。在服从于西方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实现受援国发展利益与加拿大国家利益的共存与双赢,是加拿大官方发展援助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与此同时,加拿大官方发展援助侧重点从工业项目为主的器物层,逐步发展到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为重点的制度层和文化层,形成了鲜明的加拿大特色。
以较为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本书主要研究1950~1993年加拿大政府官方发展援助政策的孕育、进展与调整,这一时间区间大致涵盖了冷战时期加拿大官方发展援助的始终。之所以选择1950年作为研究时段的上限是因为这一年加拿大开始参与旨在反苏反共的发展援助计划——“科伦坡计划”,此举标志着加拿大官方发展援助的开始。而之所以选择1993年作为研究时间下限,是因为在马丁·布赖恩·马尔罗尼(1984年9月至1993年6月)及接其续任的金·坎贝尔进步保守党政府时期(1993年6月至1993年11月),加拿大政府完成了冷战结束之际的发展援助重塑。[1]本书将这一时间段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在冷战产生、加剧直至终结的大背景下,加拿大官方发展援助的理念、体制、内容、目标以及利益纠葛经历了哪些起伏变化及其深层原因。
作为笔者在加拿大研究领域的一本入门之作,瑕疵与失误在所难免,敬请各位方家海涵和赐教。也期望拙作可以成为“引玉之砖”,能在吸引更多学人关注加拿大研究方面起到片瓦助力之作用。
是为序。
[1] 1984年9月,进步保守党党首马丁·布赖恩·马尔罗尼(Martin Brian Mulroney)出任加拿大总理。因在修宪等问题上受挫,马尔罗尼于1993年2月宣布辞职。6月,金·坎贝尔(Kim Campbell)取代马尔罗尼任进步保守党党首,并接续完成了其未尽的总理任期(至1993年11月)。1993年10月,坎贝尔在联邦大选中败给了自由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