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层峦叠嶂,云雾缭绕,仿若人间仙境。李墨在经历了曲江宴的血雨腥风后,心灰意冷,辗转来到此处隐居。这里的宁静与清幽,与长安的喧嚣和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居于一间简陋的茅屋中,每日与青山绿水为伴,潜心研读经史子集,试图在这山水之间寻找内心的宁静和真相的线索。
一日清晨,李墨如往常一样在山林中漫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突然,一阵若有若无的琴声传来,打破了山林的寂静。他顺着琴声的方向走去,发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坐在一棵古老的松下,专注地弹奏着一张破旧的古琴。老者身着一袭灰色的道袍,虽然衣衫褴褛,却难掩其超凡脱俗的气质。
李墨静静地站在一旁,聆听着琴声。琴声时而悠扬婉转,如潺潺流水;时而激昂澎湃,似万马奔腾。一曲终了,李墨忍不住鼓掌赞叹:“老人家,您的琴艺真是出神入化,让晚辈大开眼界。”
老者抬起头,目光炯炯地看着李墨,微微一笑:“年轻人,你懂琴?”
李墨谦逊地说道:“略懂一二,只是比起老人家,还差得远。”
两人交谈起来,李墨得知老者竟是当年父亲的同僚。多年前,他们一同揭露军械贪腐案,却遭到权贵的迫害,其他人纷纷遇害,只有老者侥幸逃脱,隐姓埋名,在这终南山中度过余生。如今的他,因遭受太多磨难,精神有些恍惚,时而清醒,时而疯癫。
从老者含糊不清的话语中,李墨得知了更多关于军械贪腐案的内幕。原来,当年的案件远比他想象的复杂,背后涉及到多个世家大族和朝廷高官,他们相互勾结,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为了谋取私利,不惜牺牲国家和百姓的利益。
与此同时,崔景明奉旨查访“祥瑞”,也来到了终南山。他身着一身官服,在侍卫的簇拥下,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崔景明虽身为世家子弟,但多年来在官场的经历,让他对朝廷的腐败和黑暗深感忧虑。此次查访“祥瑞”,他也希望能借此机会,远离朝堂的纷争,寻找内心的答案。
在山中的一间石室中,崔景明意外地惊见先太子手书的《括户策》。那泛黄的纸张上,苍劲有力的字迹详细阐述了唐朝的户籍问题和改革建议。崔景明不禁感叹:“没想到先太子竟有如此远见,若此策能得以实施,大唐何愁不兴?”
李墨得知崔景明来到终南山后,决定与他会面。两人在一处开阔的山坪上相见,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树林,远处山峦连绵起伏。
“崔景明,没想到会在此处遇见你。”李墨冷冷地说道,眼神中依然带着对崔景明的戒备。
崔景明微微皱眉:“李墨,我知道你对我心存疑虑,但如今局势危急,我们不能再这样内耗下去。”
两人正说着,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暴雨倾盆而下。暴雨引发了山洪,汹涌的洪水裹挟着石块和树木,朝着山下奔腾而去。道观在山洪的冲击下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坍塌。
李墨和崔景明急忙躲进石室,看着外面的暴雨和山洪,心中充满了忧虑。此时,他们发现石室中摆放着一副残缺的棋局,似乎在等待着有人来解开这残局。
“这棋局,就如同如今的大唐局势,错综复杂。”李墨看着棋局,感慨地说道。
崔景明点点头:“是啊,我们都在这棋局之中,无论出身贵贱,都有责任为大唐的未来出一份力。”
两人站在棋局前,陷入了沉思。他们明白,此刻的对峙毫无意义,只有携手合作,才能找到破解困局的方法。山洪裹挟着前朝甲胄冲入渭水,下游的麦田尽毁,百姓哭声震天。这场天灾,似乎也在预示着大唐的命运,正岌岌可危。
“我们不能再坐视不管了。”李墨坚定地说道,眼神中透露出前所未有的决心。
崔景明看着李墨,郑重地点了点头:“好,从现在起,我们放下成见,共同对抗那些腐败的权贵,为大唐的百姓谋一条出路。”
在这风雨交加的终南山中,李墨和崔景明终于达成了共识。他们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满了艰难险阻,但为了心中的信念和大唐的未来,他们将义无反顾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