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时间不会停下等人

“目前,有无补充储粮的方法。”

赵恪试着说道。

“不曾有,该想的办法都想过了,找商人,找诸国。”

毛遂摇摇头。

“哎!”赵豹哎了一下,“诸国怕了强秦,无法接受强赵出现,卡住所有关于粮食的农物。”

不管哪一种作为军粮,只要是农物的,诸国一发觉,立即堵上漏洞。

由此可见,诸国对强秦有多忌惮。

“太仓可用储粮,剩余几何?”

赵恪想知道有多少。

“太仓剩余的可用储粮,只能支撑一支人数三万的军队,作战五天半。”

毛遂说得自己都不好意思。

“……”

辅臣统计的可用储粮,直接给赵恪整沉默了。

就这么点,都不够一场小规模战争使用,复夺晋阳暂时不用去想,老老实实的存粮吧。

极致缺粮的问题,摆在赵恪面前!

军事受到限制,甚至无法进行,将会严重影响大赵的战略。

如同一个空有强大武力,想动手,饿得动不了手的壮汉。

为什么如此缺粮,不单单是军队,战争的因素。

这一问题来源内部,老贵族拥有许多封地,隐藏大量田地,少交税甚至不纳税等等。

除了老贵族,还有地方上的豪强。

别以为汉代才有豪强,事实上,战国末期秦帝国时期,就有他们的身影了。

相对而言,在贵族时代,存在感没那么强罢了。

这些豪强,也需要时间的积累,方能变成地方性的豪强。

要改变缺粮的现状,朝他们下刀子,成了不能避开的题目,进行第二次变法。

这需要很高的威望为支撑!

从哪来,纷争的乱世里,对外复夺失地,在基础上进行扩土,可以快速积累威望的途径。

那么,又回到一开始的缺粮,死循环。

对内修好内政,也能积累威望,就是速度比前面一条慢。

行不通的是,时间不会停下等他!

七年后,秦王政开始亲政,进而执掌大秦,迅速整合内部。

九年后,郑国渠成功的贯通,八百里秦川就此扬名,使国力跨越一个级别。

那时候的强秦,对天下诸国,将呈现压倒性的优势!

不过,作为赵王的赵恪,有他自己的使命,担负着整个大赵的兴衰。

总要做点什么,好歹挣扎一下,发动第二次变法!

好在他拥有历史上的先知,这十年内,有不少历史机遇,不算亏待他这个穿越者了。

“王上,等储粮多一点吧。”

见君王沉默住,赵豹也无奈。

“明知时机不能错过,就是因缺粮,不得不放弃。”

主战的毛遂相当难受。

“国事艰难,一步,一步步来,先处理眼前的。”

不知赵恪是和自己说,还是向辅臣说。

“唯。”

两人接着处理政务。

其中对魏策略,他们采用君王所说,而复夺晋阳放角落,他们一致没再提。

“为赵娴太后修一座陵墓,规格照常。”

赵恪写上可字。

“通过。”

两位辅臣一看,盖上印章。

既然追封,作为大赵的赵娴太后,陵墓不说建得多奢华,至少不能太寒酸。

参照以往太后的规格,不超出太多,否则廉太后那里也不肯……

“禀太后,经臣查明,泄露藏匿文书地点的人,是队伍里的桓原。”

“偷看携带的文书,导致泄露,臣看管不周,没及时发现不对。”

董西朗跪在地上,不禁忐忑。

“桓原人在何处?”

廉太后立刻说道。

“臣带不来,他被人追杀。”

董西朗照实说道。

“抢文书的背后指使者是赵偃,谁要杀,莫不是争储失败,赵偃杀了泄愤。”

没能处理内奸,廉太后有些可惜。

不过,揪出内奸总该是好的,不用怕再次泄密。

“先王不是处理掉,赵偃阁下培养的人手们。”

董西朗不知私兵的事。

“不一定,赵偃有别的人手。”

同为贵族,廉太后知晓一些内情。

新贵族还好,变法后的受益者,历代君王不允许,便不存在私兵。

老贵族他们,几乎每一家有私兵,人数多少的区别。

“只是桓原和臣等暂时住一起,便于追查内奸,很奇怪,没听见半点动静。”

“臣等一路寻找,到荒野的悬崖下看见尸首,头颅给人割去。”

董西朗提出奇怪的一点。

“的确,杀个人没必要如此麻烦。”

廉太后认同道。

哪怕泄愤,一般是悄悄抓去,一路追杀到荒野,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私兵。

老贵族们有私兵,不代表可以摆明面上,跟赵室保持一致的默契,不曾捅破过。

只因推行胡服骑射,削弱过一度盛行,风头不小的私兵。

如果不是赵偃,又会是谁?

“桓原有一弟,叫做桓先,目前他不在家中。”

董西朗顺道查了一下桓家。

“家眷可在?”

廉太后问道。

“俱在,就桓先一人不在家中。”

董西朗答道。

要说桓先知情,怕死跑了,以赵偃阁下的作风,不会放过这一家人。

那么,是什么让对方,跑得不见人影?

“查下去,看是何原因。”

一团疑云扑向廉太后。

既然桓原的死,存在可疑的地方,桓先碰巧离家,那就查清整件事。

“唯。”

董西朗说道。

“董卿且起身,文书泄露一事,不能全怪你,回去继续追查。”

身边能用的人有限,廉太后到底没做出处罚。

“臣谢过太后。”

董西朗知道保住小命了。

“庆家子弟的庆界,遭罢职,挨了三十军棍,成了笑话。”

廉太后都不用打听,宫中传开了。

“是,禁军把不少庆家子弟,从宫门扔出去,到后面,许多人围着看。”

清婉说道。

“小王上很不安分,还调任都尉,中将军,意图掌控禁卫军。”

廉太后不免忧心。

落儿远在咸阳,即便秦国肯立马放人,回邯郸也要不少时日。

刚继位的君王赵恪,开始掌控禁卫军,接下去,一定会继续培养班底。

“再过几天,老将军就能回到邯郸。”

清婉排忧道。

“用不了几天,应该后天到吧,大父的身体硬朗着。”

廉太后没想到的是,真就几天,自个大父半路上遇见,欲被“灭口”的桓先。

“老将军的身体这么硬朗,少见。”

清婉惊讶道。

这么大的年纪,赶路通常不快,一路颠簸就够受的,还是骑马。

总算明白先王,为什么派老将军去,真是太能打了。

“那当然。”

大父即将到邯郸,廉太后自豪之余,底气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