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珑州

“死后也不行,死后不能合葬帝陵!”郑太后突然想起了什么,高声补充道。

“死后,”姜元弈这次却没有继续妥协,而是极其强硬道,“必须合葬帝陵!”

这是姜元弈的底线。

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倒不是说姜元弈是个迷信的人,真的就那么在乎那个未曾谋面的生母是否与父皇合葬,而是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在乎!

他需要让所有人都认为他坚持册封杨氏为太后,甚至不惜同意让其永不回京,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她死后有名分与太祖合葬帝陵,享宗庙祭祀,与国同休。

在这个情理大于法理的时代,在这个以忠孝为文化核心的时代,这样的理由无比强大,没有任何人会怀疑他另有所图。

同时,因为他的最终目的是‘祀’,而非‘戎’,他的动机是孝道,而非野心,使得他不管在这一点上多么强硬,都不会招来更深的忌惮。

这样一个条件,可以说除了郑太后一个人可能有点接受不了之外,整个郑党,包括大将军郑祁荣在内的其他所有人都能够接受,甚至会因为姜元弈放弃插手玄京的权力而喜出望外。

在姜元弈说出这句话之后,整个屋子里变得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看着郑太后的脸色,等待着她给出最后的选择。

但同时,李昭等人也做好了如果郑太后强硬拒绝,便立刻致信大将军郑祁荣,让大将军来干涉的想法。

这一次的安静格外漫长,直到外面有太监发出了请众人去上朝的催促声,郑太后才终于闭上眼睛,点了点头。

至此,所有人都长松了一口气。

............

在郑党与姜元弈达成一致之后,后面的大朝会就没有什么悬念了。

姚叔茽大学士大概是提前听到了白胖子卢奉宽已死的风声,知道他之前被允诺的好处是拿不到了,因此全程缄口不言。

而其他那些清流言官还没发动,便听到了皇帝的生母被册封为西太后的消息,惊喜之下,当即放弃了发难的打算。

在郑党看来,这自然是姜元弈积极配合的态度以及他们对杨氏的太后册封暂时平息了一场可能造成灾难后果的巨大风暴,让他们得到了喘息之机,有了充足的时间在玄京世家联盟下一次出招之前查清他们的底细。

而姜元弈则在吩咐左相李昭尽快拿出一个能让长离的‘太后行宫’合乎其排面的供养和安保方案之后,返回了选文殿。

双方都觉得自己很赚。

下朝后,李昭回到了政事堂里自己的办公地点,让书童帮自己把近些年珑州的各种报告找了过来,开始研究起了建立一座‘太后行宫’的各种花费,以及后续的供养和安全保障方面的问题。

但没一会儿,他便开始发愁了起来。

建立行宫的花费不是问题,这样一笔钱玄京朝廷还是随便能拿得出来的,只需要让宣旨太监带队一并运往长离即可。

麻烦的安全保障和后续供养的问题。

在大虞现今的15州里,珑州的面积最大,但地广人稀,且大部分的土地被控制在当地的土著民手中,朝廷在那里仅仅设置了夜珑、居南和长离三郡。

其中夜珑郡由当地亲朝廷的部族统治,几乎是独立诸侯,朝廷可以让他们去打仗,但不能调走他们的兵马。

居南军在册的战兵人数为2万人,但珑州那鬼地方,李昭还是有所了解的。

因为和启州之间隔了千里荒石海,朝廷其实根本就没怎么往珑州运送过军饷,居南军虽然肩负着防御当地那些敌视朝廷的夜珑诸部族的重任,也依然需要让大部分人手就地屯田,再加上对当地民众征收重税,才能勉强维持兵册上一半的人数。

从居南军抽调人手补充太后行宫防务是不现实的。

长离军在册的战兵人数为1万,理论上把他们就地转化为太后的行宫戍卫军并没有问题。

但考虑到长离周边的白珑诸部族在倾向上更亲近朝廷,长离军已经不知道多少年不曾打仗,对长离军的实际人数和战斗力,李昭基本上可以想象。

光靠一支几乎是空架子的长离军负责杨太后的防务,李昭不用想都知道过不了皇帝那一关。

可除此之外,珑州再无朝廷的兵马可以调派,除非从千里荒石海之外的启州抽调人手或是另组新军,这就涉及到和启州诸侯的交涉或大笔军费开支的问题了。

同样因为千里荒石海的存在,太后行宫的供养也成了大问题。

长离、居南两郡的赋税,光是供养两支军队的军饷尚且不足,需要驻军自行屯田补充,更别说挤出钱来供养一座太后行宫了。

当年姜元弈是郡王的时候,穷点还能凑合着过,但如今杨氏已经贵为太后,加上姜元弈刚刚刻意强调了对太后的仪仗排场要‘符合礼仪规制’,李昭知道,哪怕是每次都不远千里从启州调运大批财货穿过荒石海,也不能‘苦’了杨太后。

毕竟,相比于让姜元弈亲政,或让他谋个相位、拿走一支禁军,亦或让杨氏回京参加‘摄政’,只是维持太后排场这样的要求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夏玄两州的财富冠绝天下,这种程度的财政负担,甚至根本就不足以用负担两字来形容。

转念一想,李昭的心情又愉悦了起来。

虽然珑州糟糕的环境增加了财政上的成本,但同时也杜绝了杨太后利用摄政太后的身份搞事情的可能。

珑州和其他边相比,它既不像黎州有丰美的水草,可以养育最优质的战马,也不像乾州有密集的人口,可以提供大量的兵员赋税,更不像金、曲等州,能接触到传统中立派的诸侯。

珑州偏远、贫瘠、野蛮。

金州冶铁院征发役夫五余万众,年冶铁料近400万斤。虞州盐场编十万余户,每年煮得海盐数百万石。而在长离的珑州盐铁司总共不过编民不过300余户,就连当地的盐铁需求都满足不了。

在夏州,一亩良田或夏稻秋麦,或两季稻,年产可达4石以上,

而在珑州,一亩旱地,没有天灾人祸的时候,亩产也仅有8斗,遇到天灾人祸,就只能靠不断战争来消减人口。

这样的地方,实在是令人放心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