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等的所以然:卢梭平等观与清末民初思想界
- 文雅
- 1443字
- 2025-04-22 16:58:46
第二章 卢梭平等观念的结构:可能被多面诠释的棱镜
“卢梭门徒之间的相互矛盾与卢梭反对者之间的相互矛盾一样尖锐。雅各宾派以他的名义建立起恐怖统治;德国浪漫主义者把他作为解放者歌颂;席勒将他描绘为殉身于智慧的烈士。”“卢梭在18世纪最难缠的对手埃德蒙·柏克说的不错:‘我相信,要是卢梭尚在人世,在他神志清醒的间隙,也会被其弟子的疯狂实践惊呆……’”[1]
要真正把握卢梭思想中的平等观念,有一个关键问题是无法跳跃的,这就是针对卢梭思想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相关研究。因为平等问题在卢梭本人的思想中一直是一个谜题,它本身和自由之间形成的张力,和不平等的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都在挑战着卢梭思想的整体性和可依靠性。有许多极有价值的研究涉及对卢梭学术的定性和对卢梭本人的评价,主要是对卢梭思想是否具有统一性的探讨,也可以作为本书展开论证的背景。
两百余年来,关于卢梭整体思想争论的各种主要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西方著作集是道奇(Guy H.Dodge)编辑的《让—雅克·卢梭:权力主义的自由主义者?》,它按时间序列,列出从18世纪到20世纪有关卢梭政治思想的有时是截然相反的论点。[2]除了18世纪部分是卢梭的著作选外,19—20世纪随着时代主题的切换,争论焦点从卢梭是保守主义的还是自由主义的过渡到了卢梭是自由主义的还是权力主义的。
进入20世纪以后,学界普遍发现,对卢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卢梭同时代的人和后学的评论上,卢梭的所思所想反而被忽略了,于是出现了回到卢梭的思潮,这明显是对柏克传统的改进和超越。由于卢梭本人的著作范围的确广泛,先前人们倾向于对他作分割的研究和定性。但是把卢梭进行单一的定位忽略了思想的整全性,先给卢梭贴标签然后再限定研究也就成为过时的做法。限定卢梭的身份然后展开论证的研究方法也就不可取了。
施特劳斯(Leo Strauss)倡导回到卢梭来理解卢梭,卢梭本人具有双重性的思想,体现在众多方面;伏汉(C.E.Vaughan)则认为卢梭的两本著作《论不平等》和《社会契约论》,体现了他从个人主义向集体主义的发展。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卢梭思想中埋伏着一个原则,从这个原则出发可以证明卢梭的思想具有统一性,他们较好地摆脱了对卢梭的政治倾向进行定位的先入之见,把关于卢梭政治思想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3]科班(Alfred Cobban)则在“Rousseau and the Modern State”中强调,卢梭从未认为人可以离开社会和国家而存在;斯塔罗宾斯基(Jean Starobinski)在他1962年发表的《让—雅克·卢梭的政治思想》中提出卢梭思想具有阶段性,并且阶段之间呈现出一致性;希克拉(Judith N.Shklar)在“Men and Citizen”中从心理学的角度赞成卢梭的一贯,认为其主题是要论证如何将人培养成合格公民。
于是,无论是否承认卢梭在文本中的一致性,卢梭本人总是在丰富和多维的角度来论证自己的思想,这种多面性使他不能在单一的向度上定义和诠释,他的思想成为一个可能被多面诠释的棱镜形象。本章将揭示,这种多面性仍然可以统一为卢梭的平等原则,因为在卢梭看来,平等具有基础和优先的作用,平等同时具有现实和终极的价值,为了回应和完善这一解释,在第八章中还将补充论证,卢梭的平等原则来自更根本的对自然概念的独特阐释。卢梭引入中国以后,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的确是他关于平等的论证,但是这并不证明当时清末民初的思想界就真正理解了卢梭的总体原则,恰恰相反,由于几乎只从《社会契约论》入手来阐释卢梭,卢梭作为局外人的身份被忽略,卢梭平等观中现实与理想、个人与集体、民主与权威、革命与保守的张力被瓦解,卢梭在儒学语境下被单一地理解为“革命”的和破坏的,这也为后来进一步现实地、激进地和扩大地构造平等观念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