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美自由诗初期理论的谱系
- 李国辉
- 5081字
- 2025-04-24 20:04:56
引言
自由诗在现代诗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斯坦利·伯恩萧(Stanley Burnshaw)将自由诗列为现代诗的三大革命之一,可见自由诗的地位之重[1]。如果从现代诗的国际影响和传播程度来看,恐怕自由诗是现代诗取得的最显著的成就。自从现代意义上的自由诗1886年在法国破壳而出,很快就有比利时、意大利的诗人加入实践的队伍中来,随后它在19世纪末,传播到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地,并于1916年以后,借道美国和日本,引发了中国新诗的诞生。这种不断进行国际旅行的自由诗甚至被看作20世纪特有的诗体形式。
在自由诗的国际传播史中,英美自由诗是一个中心环节。这不仅是因为使用英语的国家众多,有助于让自由诗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诗体,而且还因为英语自由诗本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英语自由诗造就了叶芝(W.B.Yeats)、庞德(Ezra Pound)、艾略特(T.S.Eliot)、威廉斯(W.C.Williams)等代表性的诗人,也造就了意象主义、客体主义、垮掉派、黑山派、自白派等众多流派,这些诗人和英语自由诗的先驱惠特曼,构成了世界自由诗星空上璀璨的星群。英语自由诗还是中国新诗的主要影响源,它对于中国自由诗研究来说显得重要。
虽然英美自由诗意义重大,但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对什么是自由诗却一直争论不休,自由诗一再被定义,这些定义也一再被破除。1917年,现代主义诗歌的大师——或者说自由诗的巨擘——艾略特,主张自由诗并不存在,这在当时就引起了轩然大波;1932年,威廉斯认为美国诗正处在一个“无形式的过渡期”[2],也让人不禁忖度:难道风行一时的自由诗走了弯路,是个错误?艾略特和威廉斯做如是议论,背后有着形式重建的目的,不能完全当真。但是今天的批评家们对自由诗的疑惑,就要严肃对待了。新修订的《普林斯顿诗歌与诗学百科全书》告诉人们,自由诗的精确含义长期争持不定,人们给自由诗做出的往往是不是什么的负定义,而自由诗的正面特征“有点模糊”[3]。
由此上演了一场诗体形式的“等待戈多”,人们都在谈论它,但是没有人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可以想象,自由诗诗人们在试验自己的形式时,面对的是批评家和读者的什么反应。自由诗诗人和读者之间传统的契约被撕毁了,而新的契约却无法履行。于是自由诗诗人们不得不三番五次地告诉读者,他的自由诗有着什么样的节奏,应该怎样来读。但是诗人们莫衷一是的解释,却又加重了读者们的困惑,因而有批评家认为,对于自由诗唯一的共识,“是没人知道自由诗是什么”[4]。不仅英美存在着这种状况,中国也是如此。傅浩先生曾指出直到今天,“关于自由诗的定义,什么是自由诗,还是没有一个共识,没有一个定论”[5]。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这个英美自由诗初期理论的研究。本研究试图通过梳理1908年至1923年的自由诗理论的演变,以及正反双方对自由诗的争论,弄清自由诗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内在结构。本研究将1908年作为研究的起点,没有将时间拉长到惠特曼(Walt Whitman)那里,这样做不是否认惠特曼是自由诗诗人,而是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惠特曼提出了“自由音律”的形式[6],没有使用过“自由诗”的术语,他的诗与散文诗和有节奏的散文难以区分开,因而从自由诗理论的角度而非从自由诗的角度来看,惠特曼更像是自由诗理论的祖先,而不是直接的理论建构者。第二个是本研究并不把自由诗理论纯粹看作是形式的理论,自由诗理论与形式无政府主义、唯心主义、美学个人主义等有血缘联系,本研究将自由诗理论很大部分看作是现代美学运动的构成部分和直接产物,具体来看,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印象主义艺术、抽象艺术、复调的音乐观念和灵活的音乐节拍观念等都对自由诗的理念和形式施加过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自由诗并不仅仅是形式内部的一次革命,而是与现代美学互为表里。简单来说,自由诗理论在现代主义时期首先是美学理论,其次才是诗体理论。就美学运动的视野来看,惠特曼也好,爱默生(R.W.Emerson)也好,他们关于形式的论述都缺乏与先锋美学运动的联系,因而与英美现代主义时期的自由诗理论,分属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如果将惠特曼的形式及其理论囊括进来,不但有损于本研究的集中性,而且也会带来视野的改变,使美学与形式的研究,简化为形式本身内在逻辑发展的研究。作者注意到萨顿(Walter Sutton)的《美国自由诗》就是纯粹的内在研究,也包括了惠特曼的论述。由于缺乏美学维度的关注,这种研究会扭曲对自由诗理论起源和变迁的认识。列文森(Michael Levenson)的《现代主义的谱系》一书则是另一种方向,它从思潮史的角度来看现代主义的变迁史,讨论的时间接近,是1908年至1922年。本研究参考了列文森的研究模式,但选取1908年至1923年的自由诗理论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做并不是对列文森亦步亦趋,势不得不然也。
将自由诗理论大体上看作是美学理论的一部分,还有一个好处,这容易理解为何人们对自由诗有不同的理解。美学思潮变幻不定,不同的美学思潮产生的形式观念自然就有不同。当先锋美学趋于式微,纯粹的诗体理论又代之而起,势必对自由诗的理念产生新的冲击。其实威廉斯之所以自20世纪20年代起一直思考新的形式,正是因为诗体理论代替美学理论,在对自由诗的理论支配力上占据了首要位置的结果。
本研究之所以将1923年作为终点,这是因为到了这一年,英美自由诗理论基本画完了一个巨大的圆圈,起点成为终点。由此,现代主义时期的自由诗理论得到了充分的绽放。
本研究将1908—1923年的自由诗理论称为“英美自由诗初期理论”。之所以英美并称,是因为在此期间,英国的自由诗理论和美国的自由诗理论呈现无法分割之势。出生于美国的庞德、艾略特、H.D.这一时期主要的舞台在英国,洛厄尔更是数次远赴伦敦,与意象主义诗人们会晤。因而英美自由诗运动主要的策划地是在英国。但是美国却又是自由诗运动的主要宣传阵地,美国的《诗刊》《小评论》《刻度盘》杂志,都曾刊载重要的自由诗理论文章,甚至自由诗在美国也比在英国更深入人心,比如萨顿认为英语自由诗运动“主要是一个美国式现象”[7]。综合来看,自由诗运动是一次超越单一国家的运动,它是英美诗人共同缔造的。
本研究的对象是1908年至1923年英美自由诗理论的发生史和变迁史。叶芝和H.D.等在理论上着力不多的诗人在本研究中不占据重要地位。在研究自由诗理论本身的同时,象征主义自由诗理论,柏格森的印象主义美学,东亚的诗歌观念,拉尼尔的节奏学说等,它们与英美自由诗理论的联系,涉及大量的比较文学的研究,它们也是本研究的重要内容。但自由诗理论的流变是经,而美学理论与诗体理论的关系是纬,经纬相合,方能成章。
由于自由诗受不同的诗体理论和美学理论的影响,呈现出多种状态,因而本研究并不认为自由诗有着稳定的、统一的本质。这样说并不是无奈地认可自由诗无共识的现状,放弃对自由诗的探究,而是要将探究转移到自由诗理念的生成机制上。自由诗是建构出的,它没有某种神话的本源。在自由诗的建构过程中,不同的诗学、美学力量在起着作用,因而可以发现福柯《尼采、谱系、历史》一文中所说的“力量关系的颠倒、权力的篡夺”[8]。解构主义的历史观,对本研究起到了方法论上的作用。本研究并不试图像现代主义诗人那样,规定自由诗的本质和原则,它只是描述人们对自由诗本质和原则看法的变化,以及背后的原因。这方面还可参考佛学的空观,《杂阿含经》上说:“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五阴诵第一》)佛学认为五蕴皆非实有,而其因其缘,也是无常。自由诗实际上是人们心中所持的观念,依《大乘五蕴论》属于行蕴中的“胜解”和“慧”心所,也是无常法的,是随着外在条件的变化流转的。因而自由诗理论的研究,实际上是虚空的观念史的研究。当然,过于彻底的空观会让自由诗解体,也会让本研究丧失稳定的对象。所以绝对的变化和相对的稳定性都是有必要的。本研究虽然认为自由诗的概念并无统一性,但是仍然将自由精神看作是在河之洲,追溯它在不同时代、不同理论家那里的用法。换句话说,人们对自由诗的自由观念不同,但实际上一个共同的现象是,人们都认为自由诗仍然具有自由的精神,只不过这种自由精神有时体现在诗行中的音节、音步上,有时体现在重音上,有时体现在音律的运用模式上。自由诗一定在某些方面是自由的,这是所有不同的理论家的共识,他们的差异仅仅在于如何限定这种自由。
在英美,破除本质主义的自由诗研究,早在1993年的《新普林斯顿诗歌与诗学百科全书》中就已开始。在“自由诗”词条下,自由诗被分成两大类,第一类是从传统音律中部分解放出来的形式,拉封丹(la Fontaine)、兰波(Authur Rimbaud)的形式属于这一类;第二类是先锋自由诗,发轫于惠特曼,其下又有两种小类:第一小类是长拍诗,以金斯伯格(I.A.Ginsberg)为代表,第二小类是诗行较短,分行与语法单元常常一致,以意象主义诗人和威廉斯等人为代表[9]。这种分类告诉人们自由诗的多样性,而与这种多样性相应的,是自由诗概念和原则的多样性。陈本益先生的《自由诗的两种体式及其特征》(2001)一文,可看作是它的回响。
2001年拜耶斯(Chris Beyers)的《自由诗的历史》一书是最近十来年最为重要的成果。作者在导言中明确主张放弃对自由诗本义的寻找,而去探索“这个词语在人们‘想象中’的意义”[10]。拜耶斯扩展了自由诗的分类,他给自由诗分出四个类别:长行诗、短行诗、潜在音律诗、避忌音律诗,可分别以惠特曼、威廉斯、艾略特和马斯特斯(Masters)为代表。不仅给自由诗分类,拜耶斯还针对每一种诗体,挖掘其诗学和形式的渊源,如此一来,自由诗的“谱系”第一次被呈现出来。受到拜耶斯的影响,傅浩先生在2010年也发表了《西方文论关键词:自由诗》,文中艾略特和威廉斯为代表的两种诗体得到了细致的梳理。文章不太认可拜耶斯的四类分法,认为没有必要这样分,而且四类之中互相有交叉。作为代替,文章提出“非预设诗体”的提法,把威廉斯和艾略特为代表的两种形式称为“全自制体”和“半自制体”。
最新的《普林斯顿诗歌与诗学百科全书》发现分出的小类是非常有限的,诗人和他所属的形式,“并没有一一对应的关系”[11]。词条作者库柏(G.B.Cooper)采用了另外的方式,他用六种参照轴来分析自由诗。这些参照轴有:诗行的长短、诗节的样式、并列的用法、押韵和音律的格式、语调的作用、内容的影响。这是目前最细致的分析工具,它可以将笼统的各种形式区别开。
拜耶斯等人的研究,从大的趋向上厘清了19、20世纪自由诗的变迁,它们给本研究提供了方便和可靠的背景。但是这些研究仍然还留有一些缺憾。第一,这些研究着眼于自由诗的分类、每一小类的特征及历史渊源,但是对于自由诗理念的变化过程,以及背后不同诗学、美学力量的博弈,缺乏更进一步的分析。因而这些研究其实是静态的描述,而不是动态的、谱系学的研究。这些研究让人看到的只是事后的现象,就好像现有的植物分布图。本研究试图寻找现象背后的原因,解释那些表面看不见的斗争,好比对植物生存的能力和结果的分析。第二,上述论著研究的是一两个世纪大视野下的自由诗理念,由于视野的扩大,细微的脉络自然会简省掉。作者认为任何研究都存在着一种视野相对主义,随着视野的扩大或者缩小,人们的关注点会发生改变。比如当一个人的注意力在一片叶子上时,他可能会关注叶片上的总体脉络,如果他的注意力在一棵树上,那么他会关注树枝和树干的组合关系,而当他的注意力放到一片树林时,他关注的就是树与树之间的疏密分布了。当自由诗研究的着眼点在于一个世纪的自由诗理念时,人们会关注大的理论家之间的差异性和类同性,有些理论家可能比较显要,也有一些理论家处在边缘地位,就好比是树林中树与树的亲疏分布一样。而一旦人们的眼光投向一个较小的、独立的时段时,比如1908年至1923年的自由诗理论,人们就可以关注该时期主要理论之间的细密脉络,人们既可以从大的视野观察这些理论之间的主干和衍生部分,也可以凝视每一个独立的理论,寻找它们之间的向背关系,就好像是注视着一棵有生命的树。这是一种更加有机的、更具系统性的研究。本研究尝试选择初期理论这样一棵树来进行考查,试图获得新的认识和发现。
[1] Stanley Burnshaw,“The Three Revolutions of Modern Poetry,”The Sewanee Review,Vol.70,No.3,Summer,1962.文中的其他两种革命为句法革命和内在指涉的风格革命。
[2] William Carlos Williams,The Selected Letters of William Carlos Williams,edited by John C.Thirlwall,New York:New Direction,1957,p.129.
[3] Roland Greene,ed.,The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 Poetic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2,p.522.
[4] H.T.Kirby-Smith,The Origins of Free Verse,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8,p.IX.
[5] 傅浩:《西方文论关键词:自由诗》,《外国文学》2010年第4期。
[6] Bliss Perry,Walt Whitman:His Life and Work,Boston:Houghton,Mifflin and Com-pany,1906,pp.87-88.
[7] Walter Sutton,American Free Verse,New York:New Directions,1973,p.2.
[8] Michel Foucault,The Foucault Reader,London:Penguin Books,1991,p.88.
[9] Alex Preminger and T.V.F.Brogan,The New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p.425.
[10] Chris Beyers,A History of Free Verse,Fayetteville:University of Arkansas Press,2001,p.4.
[11] 该辞书的“自由诗”词条,亦见于《普林斯顿诗歌术语手册》一书。See Roland Greene and Stephen Cushman,The Princeton Handbook of Poetic Term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16,p.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