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意识形态化的美国小说研究:1901—1978

第一节 概述

美国小说于19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但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始于20世纪10年代。1916年,孙毓修编著出版了《欧美小说丛谈》,收入3篇评介欧文、霍桑和斯托夫人三位美国小说家的短文章[1],这是国内最早评介美国小说的文字。

20世纪20年代,中国评介美国小说的文字逐渐增多,《东方杂志》和《小说月报》等当时影响较大的文艺刊物发表了不少评介美国小说的文章。20世纪30年代,中国评介美国小说的文字进一步增多,译介国外美国小说研究成果的文字也不少。20世纪40年代,中国评介美国小说和译介国外美国小说研究成果的文字有增无减。总体上讲,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美国小说研究非常繁荣,但评介多于深入研究,除了个别论文和论著,评介与研究关注的对象不是很多,评介和研究较为零散,评介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比较欠缺。40年代之前,中国美国小说研究受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影响较少;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中国美国小说研究受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影响日益明显,“批判性”和“写实性”这样的词汇频现于批评话语之中,但到40年代末,研究者在研究对象的选择方面还没有完全被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所控制,他们的批评标准和研究方法也不完全是意识形态性的。

从1949年底开始,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对美国小说研究的影响日益加重。受“文艺为政治服务”和“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影响,1950—1978年,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由先前的繁荣走向了萧条,除了1950年的《美国文学的作家与作品》(丁明译辑)、1951年的《马戏团到了镇上》(A.马尔兹等著、施咸荣译)的“译者序”、1953年的《美国短篇小说选》(法斯特著)的译者“代序”、1954年的《光明列车》(法斯特等著、佘上沅译)的“译者前言”、1957年的《这就是美国》(德莱塞等著、吴柱存译)的“原序”、1962年的《美国文学近况》(蔡葆真编写),1963年创刊、“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中止、“文化大革命”后于1978年恢复建刊的《现代美国文学研究》和1977年的《美国短篇小说选注》(谈德义、李连三主编)以及1978年的《美国文学简史》(上册)(董衡巽等编著),中国几乎没有其他评论美国小说或涉及美国小说的研究专著或文章。纵观1950—1978年的研究,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严重影响,中国美国小说研究是一种意识形态化的研究,研究对象的选择、批评标准的确定和研究方法的采用无不体现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目的。

总体上讲,从19世纪80年代美国小说进入中国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受到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影响,特别是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这种影响更为明显。1942年之前,中国对美国小说的深入研究较少,大多数的研究都是评介性的,研究者虽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有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考虑,但没有完全被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所束缚,研究的视野相对比较广阔。1942年之后,中国对美国小说的深入研究逐渐增多,但受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影响,研究者在研究对象选择方面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倾向越来越明显,特别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的20多年,“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文学批评标准在中国的美国小说研究中体现得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