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小说研究在中国的历史嬗变及其效应研究
- 任虎军
- 1867字
- 2025-04-24 21:04:32
第二节 美国小说在中国的出现及其研究的兴起
美国小说产生于18世纪末[2],19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3]。1872年4月22日,《申报》发表了华盛顿·欧文的短篇小说《瑞普·凡·温克尔》[4],这是进入中国的第一篇美国短篇小说,也是最早进入中国的美国小说。之后将近30年,没有任何美国小说进入中国。
20世纪伊始,美国小说开始大量进入中国。1901年,斯托夫人(Harriet Beecher Stowe)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Uncle Tom's Cabin)译成中文,取名《黑人吁天录》[5],这是第一部进入中国的美国长篇小说。1905年,爱伦·坡的短篇小说《金甲虫》(“The Gold-Bug”)和路易斯·J.斯特朗(Louise J.Strong)的短篇小说《一个并非科学的故事》(“An Unscientific Story”)译成中文,进入中国。[6]1906年,爱德华·贝拉宓(Edward Bellamy)的小说《回头看》(Looking Backward)译成中文,进入中国[7],这是进入中国的第二部美国长篇小说。1907年,欧文的作品集《见闻札记》(其中包括《瑞普·凡·温克尔》和《睡谷传奇》等许多短篇小说)译成中文,进入中国。[8]1917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周瘦娟翻译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其中收入欧文、纳撒尼尔·霍桑、爱伦·坡、斯托夫人和马克·吐温等小说家的7篇短篇小说,这是中国第一次对美国短篇小说的大规模集中译介。[9]
20世纪20年代开始,更多美国小说进入中国。1920年,《小说月报》第11卷第2号、第5号、第6号、第9号、第10号、第11号和第12号先后发表了屈兰因短篇小说《再生术》、司丹楠短篇小说《马牛》、毛脱雷短篇小说《理性与爱情》、乔治·哈姆弗莱(George Humphrey)短篇小说《父亲的手》、克雷小说《想夫燐》、查尔斯·考德威尔·多比勒(Charles Caldwell Doble)小说《咖啡魔》、安瑞斯·威廉斯(Anries Williams)短篇小说《一元纸币》和德莫里特(J.F.Demerit)短篇小说《一个初学的罪人》。同年,《东方杂志》第17卷第15号(1920年8月10日)刊文报道了美国现实主义大师豪威尔斯逝世的消息[10],第17卷第18号(1920年9月25日)发表了爱伦·坡短篇小说《心声》(“The Tell-Tale Heart”)。1921年,《小说月报》第12卷第5号(1921年5月10日)发表了杰克·伦敦短篇小说《豢豹人的一个故事》,第12卷第7号(1921年7月10日)发表了马克·吐温短篇小说《生乎?死乎?》。1922年,《东方杂志》第19卷第2号(1922年1月25日)发表了亨利·哈兰短篇小说《破镜》,第19卷第11号(1922年6月10日)发表了戴维斯(M.C.Davies)短篇小说《两幅面孔的奴隶》;《小说月报》第13卷第5号(1922年5月10日)发表了欧·亨利短篇小说《东方圣人的礼物》和介绍美国文学近况的短文章。[11]1923年,《东方杂志》第20卷第4号(1923年2月25日)发表了勃莱脱哈短篇小说《一件稀奇的控诉》,第20卷第11号(1923年6月10日)发表了范大克短篇小说《兰花》。1924年,《小说月报》第15卷第2号(1924年2月10日)发表了苏珊·波孚(Susan M.Boogher)短篇小说《一个不知名的战士》,第15卷第3号(1924年3月10日)发表了欧·亨利短篇小说《桃源过客》,第15卷第5号(1924年5月10日)和第6号(1924年6月10日)发表了大卫·弗里曼(David Freeman)小说《主妇——马兰孟德》。进入20年代后半期,译介到中国的美国小说开始逐年增多。
随着越来越多的美国小说译介到中国,中国出现了评介或评价美国小说的文字。191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孙毓修编著的《欧美小说丛谈》,其中收录3篇评介欧文、霍桑和斯托夫人三位美国小说家的短文章[12],这是中国最早评介美国小说家的文字。1921年,《小说月报》第12卷第5期(1921年5月10日)发表了伦敦短篇小说《豢豹人的一个故事》,其后所附“小识”是中国最早评介伦敦的文字;同年,《小说月报》第12卷第11号(1921年11月10日)介绍了美国女作家梅·辛克莱(May Sinclair)小说《威克的惠林顿先生》,《东方杂志》第18卷第23号(1921年12月10日)发表了王靖翻译的英国人圣约翰·厄文(St.John Ervine)的《美国的文学——现在与将来(下)》,介绍了美国文学的现状与未来发展。[13]1922年,《东方杂志》第19卷第20号(1922年10月25日)发表了幼雄的《美国革命文学与贵族精神的崩溃》,以辛克莱·刘易斯的《巴比特》为例论述了美国文学中革命精神的兴起和贵族精神的衰落[14],这是中国最早的美国文学专题研究论文。1923年,《小说月报》第14卷第6号(1923年6月10日)发表了介绍舍伍德·安德森的《许多婚姻》和格特鲁德·阿瑟顿(Gertrude Atherton)的《黑牛》两部美国小说的短文章,这是中国最早评介美国小说作品的文字;同年,《小说月报》第14卷第7号(1923年7月10日)发表了介绍1922年发表于美国的最佳短篇小说的短文章,第14卷第11号(1923年11月10日)发表了介绍1923年上半年美国小说状况的评论文章。
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半期,中国评介或评价美国小说的文字逐年增多,出现了大规模评介美国小说的势头,中国研究美国小说的浪潮开始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