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吾日三省吾身”与“唯独得罪了你”
(1: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学生,名参,字子舆,比孔子小四十六岁,为孔子晚年弟子。
三省:三,指多;省,音xǐng,省察。三省:多次、反复省思。另一解,从三方面省察自己。两种解释也可以结合起来,每天多次从三方面省察自己。
信:《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释名·释言语》:“信,申也。言以相申束,使不相违也。”《论语》1: 7:“子夏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传:有两种解释。一指师所传授于己者;一指己所传授于他人者。《集注》:“传,谓受之于师。”取前一义;《皇疏》:“凡有所传述,皆必先习,后乃可传,岂可不经先习而妄传之乎?曾子言:‘我一日之中,每三过自视,况复凡人,可不为此三事乎?”《集解》:“何曰:‘传不习乎,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乎?'”郭翼雪《履斋笔记》云:“曾子三省,皆指施于人者言,传亦我传乎人。传而不习,则是以未尝躬试之事而误后学,其害尤甚于不忠不信也。”焦循《论语补疏》谓:“己所素习,用以传人,方不妄传,致误学者,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都持后一种解释。
《集注》:“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而三者之序,则又以忠信为传习之本也。”
《论语注》[39]:“第一章言学以合群,然合群之道必在仁,而久积争杀不能达仁,则当明孝弟以先之,孝弟者人群之本也;久积作伪不能致仁,则当主忠信以变之,忠信者人心之本也。此孔子之道而有子、曾子传之。论语特以孝弟忠信继学与仁,此其开宗明义者也。忠信者,诚也。人道之有忠信,如谷之有种,如水之有源。苟无忠信之心,如剪采为花,非不美观,究无真采;如堰水为陂,非无汪洋,应时枯竭。故一切治教,皆以忠信为基,有忠信乃有治教,无忠信则治教立亡矣。一人忠信之至,则可感天人贯金石,虽大同之世亦不过讲信修睦,人人忠信而已。故人道始于忠信,亦终于忠信。”
引证:
《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论语·子路》(13: 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曾子曰: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难者弗辟,易者弗从,唯义所在;日旦就业,夕而自省思,以殁其身,亦可谓守业矣。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
《国语·鲁语下》:“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夕而复习,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
英译:
CHAPTER IV.—The philosopher Tseng said:“I daily examine myself on three points,—In planning for others have I failed in conscientiousness?In intercourse with friends have I been insincere? And have I failed to practise what I have been taught?”
今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忠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老师传授给我的知识是不是复习和践行了?”
对读:
“(大卫的诗)耶和华啊,我的心仰望你。我的神啊,我素来倚靠你。求你不要叫我羞愧。不要叫我的仇敌向我夸胜。凡等候你的必不羞愧。惟有那无故行奸诈的,必要羞愧。耶和华啊,求你将你的道指示我,将你的路教训我。求你以你的真理引导我,教训我。因为你是救我的神。我终日等候你。”(《诗篇》25: 1—5)
“神啊,求你按你的慈爱怜恤我,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求你将我的罪孽洗除净尽,并洁除我的罪!因为我知道我的过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我向你犯罪,唯独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这恶,以致你责备我的时候显为公义,判断我的时候显为清正。我是在罪孽里生的,在我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你所喜爱的是内里诚实,你在我隐密处必使我得智慧。求你用牛膝草洁净我,我就干净;求你洗涤我,我就比雪更白。求你使我得听欢喜快乐的声音,使你所压伤的骨头可以踊跃。求你掩面不看我的罪,涂抹我一切的罪孽。神啊,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不要丢弃我,使我离开你的面,不要从我收回你的圣灵。”(《诗篇》51: 1—11)
解析:
人要不断省察自己,说明人是容易犯错的。这也表明儒家对人性的警惕。曾子的省察是面对自己,面对自己的心或良心。“为人谋”及“与朋友交”都是指与现在的人打交道,贵在忠与信,参阅(1: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一节的重点还是讲忠信,是从正面说,1: 3反对巧伪,是从反面讲。人能够面对自己的良心,已经很不错了,但良心并不是绝对可靠的。人的心多少会偏袒自己或者自己所亲近与喜欢的,不可能完全做到一碗水端平。所以,人还要借助于传统。“传不习乎”就是指对传统的态度,与传统的关系。《国语·鲁语下》:“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夕而复习,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儒家强调对传统的继承,孔子说自己是“述而不作”。另一层含义是:对于所要传授给弟子的东西,自己是否好好温习了,真正实践了。以己之昏昏,使人昭昭,这是不大可能的。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让别人去做,也是违心,强人所难。当然,不管是继承传统,还是教授传统,如果此传统只是人的传统,也还是不牢靠的。
明末清初天主教徒李九功也谈到慎思与反省,他用的是“神工”一词,其实就是灵修:“每日当用神工,不拘晨兴与夜静;但得事物未接,念虑犹清;便钦心存想,或惭悔前愆,以杜新诱之端倪;或感谢主恩,以提报本之恳志。由是时激发,庶为寡过策怠之一助乎。”[40]
基督教也是讲传统的,特别是天主教与东正教,他们把前七次大公会议决议通过的信经与教义视为与《圣经》等同重要,新教比较注重《圣经》,视《圣经》为唯一信仰权威,但对《圣经》的认识与理解,也是有一个传承与传统的。美国的华裔神学家陈佐人教授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The good tradi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God is the living faith of the dead.Those bad and unbibli cal tradition is the dead faith of the living.“合乎圣经的好传统,是死人的活信仰;不合乎圣经的坏传统,是活人的死信仰。”唐崇荣牧师也认为,传统中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神所引导的;第二,合乎《圣经》的。凡是圣灵引导而合乎《圣经》的传统,一定要持守,而且要再传下去。相反,如果不是上帝引导的,又是违背《圣经》的,不论它有多大的历史价值,我们都应当丢掉,因为那会使教会进到危机的阶段里。”
《圣经》中的人物不仅要面对自己的良心,而且要面对神,这是更为重要的。人要在神面前省察自己的过犯,承认与悔改自己的罪。因为神就像一面洁白无瑕、晶莹透亮的镜子,人可以完全地照见自己,包括优点与缺欠、长处与短处,甚至细微隐秘的东西也一无遮拦,统统显露。“神啊,求你按你的慈爱怜恤我,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当大卫向神发出如此呼喊时,神对他变得如此真实,罪恶也一样历历在目。他认识到自己唯独得罪了神。人的一切罪是从违背神开始的,最终结果是得罪了神。他要在神面前承认自己一切的罪。承认自己实在破坏了约!从而失去与神真实地相交。他现在是在立约的界限以外,他基本的罪是轻蔑神的慈爱,转身不顺从神给他的生命引导。
大卫也向神祈求,求神赦免自己的过犯罪孽,求神重新给自己正直的灵,也求神来引导前面的路。大卫坚信:“谁敬畏耶和华,耶和华必指示他当选择的道路。”(《诗篇》25: 12)可见,《圣经》中人物反省的方向与面对的对象与儒家有所不同。
思考讨论题:
1.“传不习乎”主要有几种解释?是如何解释的?基督教重视传统吗?你认为应该如何对待传统?
2.曾子反省的对象是谁?大卫呢?二者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