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认知云南省情与构建治理体系

清前期中央王朝对云南行政区划进行了多次调整,雍正初年将隶属四川省的东川、昭通二府就近划归云南省,使云南省东北部与四川、贵州形成犬牙交错之势,通过实施“改土归流”,逐步实现对乌蒙山区的直接行政管理,开发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乾隆三十五年(1770),清政府对云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裁撤姚安府,将元江、广西、镇沅、武定四府改为直隶州,将蒙化、景东、永北三府改为直隶厅,裁撤鹤庆府,改为散州,将云南府级政区体系调整为14府4直隶州3直隶厅。自此云南府级政区调整基本到位,除个别增设、改设外,到清朝灭亡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府级行政机构之上设有道制,其中粮储道下辖云南府、武定直隶州1府1州,驻省城。迤东道管辖曲靖府、澄江府、开化府、广南府、东川府、昭通府、广西直隶州6府1州,驻寻甸州;迤西道管辖大理府、永昌府、丽江府、顺宁府、楚雄府、景东直隶厅、永北直隶厅、蒙化直隶厅5府3厅,驻大理府城。迤南道下辖临安府、普洱府、元江直隶州和镇沅直隶州2府2州,驻普洱府城。云南行政区划体系的成熟化、定制化,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治理的深化。《滇省舆地图说》关于云南治理体系的表达正是建立在上述行政区划体系之上,所以说它是清前期中央王朝认知、经营云南的经验总结。

伯麟跋文近2000字,通篇以“按语”形式进行申说,与《云南省总图说》两篇文献构成中央王朝对云南省情认知的总纲。归纳起来:其一,强调云南的“边疆”属性。地理区位上把云南称为“职方边徼”,东面与广西省一起掌握越南要隘,南面控驭缅甸、暹罗(今泰国)、南掌(今老挝)三国,与上述四国毗邻的边境地带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大小土司,清朝把他们当成巩固疆土的重要力量。

作为边疆省份,云南面临如何处理与周边邻国关系的重大挑战。与云南接壤的缅甸、越南、暹罗、南掌都加入了清朝藩属体系,总体上与清朝保持和平、友好关系。然而,边境地区不时爆发各类突发事件,对国防安全构成威胁。清朝特别重视云南沿边府州的军事防御工作,因地制宜分别制定治理措施。滇东南临安、开化、广南三府与越南接壤,水陆通道便捷。伯麟认为越南政府信守藩属体系,对清政府恭顺,军事威胁不大,治理滇东南三府的要点在于“控内”,先安内而后谋攘外。三府昔日地广人稀,嘉庆朝来自四川、贵州、湖广和两广地区的内地移民大量涌入垦荒,良莠不分,治安形势比较严峻,需要厉行保甲制度,缉查游民,防止境内治安失控引发边患。

滇南普洱府东与南掌国接壤,东南交界暹罗,西南交界缅甸,面临的最大边防挑战是沿边戛于腊事件。当时戛于腊部族生活在清、暹罗、缅甸三国交界地带,是跨境民族,戛于腊部族原属于缅甸,后大部弃缅甸投暹罗。《滇省舆地图说·普洱府图说》记载普洱府也有分布戛于腊:“戛夷则名三撮毛,种类纷杂,并皆椎鲁。”[23]嘉庆年间,缅甸、暹罗因戛于腊部族引发大规模军事冲突,事件波及孟连土司、车里土司辖区。后戛于腊部族复归附缅甸,缅甸将其迁徙安置在靠近车里土司的孟艮。因为土司辖区盛行烟瘴,绿营兵不可驻守,伯麟转而依靠车里土司固守南部边疆门户:“唯拊循车里宣慰司,俾得专力保聚训练,储饷固圉自强,藩篱既壮,窥伺不萌,门闼设守,于斯为要。”[24]

云南沿边地区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许多土司,土司境内生活着众多土著民族,给国家治理带来巨大难度。伯麟强调因地而治,因俗而治,治理方式、手段可以多样化,重在取得治理实效。他说:“惟是边临诸国,风尚不必尽同内地。诸土司强弱情形亦各殊别,百蛮与汉民杂居,嗜欲习俗,有相协相洽,亦有未尽协洽,其负险阻,育族种,鲜闻禁教者,刚桑脆悍,聚散踪迹,什淳一浇,亦百不一律,故同一边壤,而其控驭绥靖之势,各有所宜。”[25]

在普洱府思茅、威远两厅以西,顺宁府缅宁厅、云州以南;车里土司以西、耿马土司之东、孟连土司之北,坐落着倮黑山,倮黑人生活于此,是清王朝疆域内行政管辖所不及。该地山脉连绵,地势险要,与腹里有澜沧江阻隔,交通极为不便,地理环境较为封闭。加之经济落后,瘴疠遍布,内地移民难以进入,派兵常年驻守一时难以实现。伯麟认识到倮黑“族众最多,势未漫蔓,特其性本狙犷,素不知食力治生,剽夺为常,革心不易”,制定相应的治理方略是:“外励土司,内倚将吏,严兵集练,有扰必惩,设防联势,树不可犯之威。孟连、耿马扼之于西南,不使与缅合;车里扼之于东南,不使与戛(于腊)合。地脉势弱,自沮邪谋,怀我好音,道可驯致。”[26]即依靠土司联防联控,防止其内外勾连,保障边疆安全。

滇西永昌府界连缅甸,中隔野人山。乾隆中期征缅战争后,“野夷”大量迁入滇西八关以内地区孳息生活。在伯麟看来,“野夷”缺乏头领约束,“十户、十数户皆为一寨,有一寨即自置一长,名为野贯,涣无统属。良悍不齐,悍者剽劫残贼,不可诲谕,但知惕威,不知感德”,时常出山抢掠村寨以及往来于中缅边境的商贾,成为边境治安大患。野人山又是著名“酷瘴之乡”,“霜降以前不可轻涉,雨水以后,春瘴又兴”,而且山山可以潜藏,山路四通八达,清军无法在短时间内通过大规模军事镇压将其收服,“大举既虑虚劳,长围又难骤合,顿兵非计,奔命损威”,所以治理方略以震慑防御为主,以军事行动为辅,“但可雕剿,不可犁扫,先孤其掌,后殄其渠,歼一惩百,能使知惧”,一方面采用“雕剿法”,选派文武能吏收集情报,择准战机,调集精兵强将重点清除其寨长,使其群龙无首,丧失反抗能力:“责成守土镇臣,假之事权,简兵砺锐,以待猝征,责成守土长吏宽其筹备,募练选谍,以稔夷情,夙拊淳良,专歼盈贯”[27];另一方面策励陇川、干崖等沿边土司配合清军加强防控体系。

其二,从构建军事防御体系上分析云南各府级政区的战略地位。认为云南府城属于全省腹心,据有五华山和滇池之形胜,北有武定直隶州,南有澄江府,西有楚雄府分别拱卫。大理府位于滇西中心,具有建瓴之地势,故派提督镇守。丽江府控扼藏区,襟山带河,与省会声势联络,是雄胜之区,永北直隶厅是其左臂,永昌府、顺宁府是其右臂。普洱府和蒙化、景东、镇沅3直隶厅是省西南的藩蔽,临安府、元江直隶州是为省正南面的屏障。广南府、开化府和广西直隶州为省东南面之锁匙。滇东曲靖府为滇黔交通的咽喉,东川、昭通府是川滇交通的门户。云南省对外固守重关,可以防御缅甸、暹罗、南掌和越南侵犯,对内据有山川险要,控制交通线,扼守关隘,可以控制少数民族。

又,云南绿营官兵的设置、分防可以窥见云南军事治理体系,参见表1—2。

表1—2 嘉庆朝云南绿营武职与兵数分府统计表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滇省舆地图说》各府州厅图说。

云南提督驻大理,总兵6员,分别是滇西腾越镇、滇西北鹤丽镇、滇东北昭通镇、滇南临元镇、普洱镇和滇东南开化镇,形状上构成以大理为中心坐标,向东、西、南、北四面放射的军事防御格局,重心在滇西。

云南全省绿营兵总人数为37661人,其中人数超过5000人的只有永昌府,是为军事防御重点地区;4000人以上有云南府、昭通府,3000人以上有丽江府,是为次重点地区;2000人以上有曲靖府、开化府、大理府、顺宁府、普洱府,1000人以上有东川府、楚雄府、临安府、元江州,是为一般地区;1000人以下有澄江府、广南府、武定州、广西州、永北厅、蒙化厅、景东厅、镇沅州,是为防御薄弱地区,其中景蒙营分驻的蒙化厅和临元镇分驻的澄江府人数最少。从军事防御方向而言,滇西边区、滇东北、滇西北和省会是战略重点,省会是全省腹心,容易理解,其余三个地区均地处外缘,地形复杂,民族众多,治理难度最大,需要布置重兵镇守。就政区类型而言,直隶州、直隶厅绿营兵分布人数较少,应与其幅员较小、人口规模相应小、需要重点驻守的州县城池少有关。军事防御体系建设是自然山川形胜、人工军事设施和兵员投入等要素优化组合的结果,其中兵员数量是关键的能动的因素,直接反映治理者的军事理念及对区域军事地位的评估。

其三,《滇省舆地图说》全面、系统地表达云南各府级政区的区域差异,基于各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开发、民族社会和国防形势上的分异,对其治理难易程度作出综合评价,提示需要治理的重点问题,内容高度概括,认识精辟到位,蕴含的信息量大,代表清王朝对云南省情的认知水平达到新高度,行政管理力度更为加强,构筑起一套系统完整、行之有效的行政治理体系。按照其差异,可以划分为核心区、过渡区、边缘区,以下分别加以说明。

核心区。核心区多位于腹里,被概括为都会、沃壤,称为易治地区。云南府被称为大都会,“士习民风蒸蒸丕变,气候冲和,土田沃美,兼擅陂池之利。形势则背连黔蜀,面控三迤”。澄江府儒学发达:“地居腹里,毗连省会,沐浴教化,沦浃滋深,故士敦诗书,民勤耕凿。山川之秀,甲于他郡,人文之兴,亦蒸蒸日上云。”武定直隶州民风淳朴:“汉夷杂处,风俗淳和,称易治云。”曲靖府地处交通要冲,“地接川黔,为全滇之锁钥,作两迤之门庭。而冲途瘠土,讼狱繁多,惟附郭平畴广野,稍称沃壤云”。楚雄府是东、西两迤通衢总会,又有盐井之利,“人民俭朴,士习诗书,而盐官之利甲于通省,井卤衰旺不常,在乎因势利导焉”。大理府商业繁荣,文化发达:“蒙段旧区,夙称沃壤,山川灵秀,人物蔚然,而商贾辐辏甲于他郡,亦滇中一大都会也。”[28]

总体上说,腹里地区开发早,经济发展程度高,民族结构上汉多夷少,以儒学为代表的汉族文化风尚占据主导地位,少数民族汉化进度比较快,与内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差相对小,军政设施健全,治理难度小。唯分布于交通干道者,行政事务比较繁忙。

边缘区。可以看出内边区、外边区的差异,治理难度最大。外边区与邻国接壤,强调巩固边防是治理重点。开化府移民大量涌入,民族结构和社会风气都在发生嬗变,需要防守越南:“昔时夷多于汉,风气纯庞,今则流寓者众,渐习繁华,而诗书渐摩,风声日远。夷人列胶庠称儒雅者,往往而有。至于接壤越南,在在险要,虽外藩臣服恭顺,而防边之法不可以少懈也。”广南府开发进程相似,需加强南面防御:“府境民物蕃庶,川楚黔粤贫民往来杂处,租山种植,久亦相安。夷性驯悍不一,自设官建学以来,夷人子弟亦知读书,有列庠序者矣。接壤越南,恭顺向化,界以河,不敢私入内地,边境尚称宁谧,而防范要不可疏云。”永昌府防范缅甸是重中之重,策略是厉兵秣马、严守边关和依靠土司:“永昌在汉已隶版图,衣冠文物,自古称之。地土沃饶,风俗淳美。第以疆界辽阔,毗连外夷,商贾丛集,通缅交易,虽中外一家,而防微杜渐,护持宜严。南则最重龙陵,西则最重腾越。最险要者腾越诸关,于通缅门户,布置更密……内则训兵集练,扬赫濯之威,外则抚励土司,壮藩篱之势,自足以近靖野夷而远敉边圉也。”普洱府严防缅甸、南掌两国犯边:“士风朴诚,民情俭啬,耕获蚕桑之暇,采茶为业,足为食力之资。至于南掌、缅甸出入要冲,设关立隘,其制亦周备焉。”元江直隶州防范越南、南掌:“地气炎蒸,田禾两熟,夏秋之间瘴疠特甚,触之伤人。且东南邻越南,西南接南掌,抚绥防范,两者不可阙一云。”临安府民族众多,容易引起边患:“疆界辽阔,夷类繁多,讼狱亦纷,颇称难治,而文风称滇中之盛云。”[29]

内边区与邻省交界,治理重点是维护社会治安、弘扬文教和治理移民。昭通府:“地瘠而寒,宜荞麦。其俗勤俭,而狱讼繁多。至于境接川黔,山川奥折,实为东北之重镇,滇省之锁钥云。”广西直隶州:“境毗广南、开化,遥通越南,虽诗书之教,耕凿之福,久安善良,而设险保固,亦勿容稍疏也。”丽江府:“地邻蒙番,踞全滇上游,气候极寒,田土硗瘠,而西藏货物出入,商贾遥集,文风初辟,人民浑噩,犹有呿呿吁吁之遗风焉。”[30]

过渡区。位置夹在核心区、边缘区之间,多数为直隶州、直隶厅,治理难度有难有易,情况不一。较难治理者,东川府开发矿产,矿民来源较杂,人员集中,治安不易维持:“地势高于省城,作北门之锁钥,内拥江山,外连黔蜀。五金之产毕集,五方之民鹜聚,治之盖不易易云。”易治者或者人烟稀少,永北直隶厅:“地瘠民贫,而皆性情醇朴,耕读是务,称易治云。”或者辖境较小,汉族移民陆续进入,推动少数民族汉化,蒙化直隶厅:“两江天限,重岭墉崇,形势险固,盖旧为蒙氏之区,素称雄部,而今则士喜诵读,民务耕桑,为滇西乐土矣。”景东直隶厅:“自明隶版图后,汉夷杂处,寄籍较多,迄今酝酿醲化,号称淳雅,其士风、物产亦与各郡同。盖幅员虽不广,而外卫楚蒙,内扼蛮猓,形势最为完密云。”镇沅直隶州:“为景东、元江、楚雄、普洱之屏翰,而风俗淳厚,士崇节义,土夷各安善良,太平之乐,共享无穷也。”顺宁府:“夷俗皆淳朴,地远人安,足资捍卫云。”[31]顺宁府谈的是缅宁厅以北的情况,缅宁厅以南大部为土司区,另有一块倮黑山区,是清王朝行政管辖的空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