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彝族史诗《勒俄特依》译注及语言学研究
- 胡素华
- 1674字
- 2025-04-24 20:40:32
序(二)
吉狄马加
彝族是一个诗的民族,也是世界上留存创世史诗最多的民族之一,当代彝族学者胡素华希望我为他的《彝族史诗 〈勒俄特依〉 译注及语言学研究》写序,我便高兴地欣然应允了。从这部书的书名就完全可以看出,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一首伟大的彝语古典诗歌的重复翻译,因为此前已有多个译本问世,这些译本在翻译上均显示出了译者们的功力,特别是如何在另一种语言中尽可能做到完美而准确地呈现,客观地讲,那些译本在很多方面都为后来者做出了榜样,但不同的是,我们眼前的这部书却是第一次从语言学的角度,对长诗在词语构成、诗歌韵律以及更为隐秘的内在节奏所进行的考证和释义,尤其是科学的语法分析,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首经典史诗在语言构成上所发生的演变与接续,我们还能从史诗的语言学特征中看到,诗歌中那些独特的节律、音调、形式以及无与伦比的音乐性。作为一位诗人,我深知语言本身对诗歌的重要性,因为每一种语言的内部结构与肌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其内核就是这种语言的灵魂和精神组织,难怪许多伟大的诗人都得出过这样的结论,在诗歌语言所赋予听觉能感知的那些神秘的转折和音调,是翻译中永远或者说根本不可能传递的部分,也正因为此,揭示诗歌语言中词语的变化就成了一切语言学最困难的地带。当然,我在这里所指的这个部分,并不是诗学中人们常常说到的隐喻,而说的是诗歌中的“声音”和“节奏”,因为这种声音和节奏要想通过翻译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几乎是无法重建的,就是译者试图重建,那也将是在另一种语言中对其声音和节奏的模拟,但这绝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那个“声音”和“节奏”。也许,正是这样一个最基本的缘由,我才认为这部书的价值是巨大的,甚至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价值还会越发显现出来。这部书是一个综合体,除了其本身已经涉及的史诗学、神话学、民族学和人类文化学之外,最重要的是它通过对语言本身的破译和释义,为我们打开了一条通往这部史诗最深处的隐秘的道路,需要说明的是,特别是通过仔细地阅读作者为我们提供的文本,我们会发现这条隐秘的道路并非坦途,每走一步都是解读者在为我们打开密码和机关,这些密码和机关都隐藏在“词语”和“节律”的背后。另外,我还认为,对诗歌语言构成和诗学语言学的研究,其实也能为现代诗人的写作提供启发和创造的灵感,尤其在诗歌语言的革命方面,诗人常常会从母语“脐带”般的密码中获得一种近乎神授的能力,从而在自己的诗歌中创造更新的语言和形式,在人类的诗歌发展史上,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方面最著名的就是20世纪初的俄罗斯未来主义运动,以马雅可夫斯基和赫列勃尼可夫为代表的先锋诗人,就掀起过一场声势浩大的诗歌语言革命,也因为哲学家、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什克洛夫斯基的参与加入,以及后来布拉格学派不遗余力的积极推动,这场肇始于俄国的诗歌语言革命,无可辩驳地对20世纪的“语言学”发展方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直到今天还在被延续和讨论。我之所以要这样讲,既是想表达我对这部书所含价值的肯定,同样,我还认为这部书对我们今天还在写作的彝族诗人,也具有一种特殊的阅读意义,因为我们能通过这样一种过去从未有过的角度和方式,再一次进入到我们民族这部伟大经典母语的根部,而这种全新的感受只能从史诗语言的最核心获得。最后,请允许我用一首诗来结束我的序言:
祖国
对我们而言,祖国不仅仅是
天空、河流、森林和父亲般的土地,
它还是我们的语言、文字、被吟诵过的
千万遍的史诗。
对我们而言,祖国也不仅仅是
群山、太阳、蜂巢、火塘这样一些名词,
它还是母亲手上的襁褓、节日的盛装、
用口弦传递的秘密、每个男人
都能熟练背诵的家谱。
难怪我的母亲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对我说:“我还有最后一个请求,一定
要把我的骨灰送回到我出生的那个地方。”
对我们而言,祖国不仅仅是
一个地理学上的概念,它似乎更像是
一种味觉、一种气息、一种声音、一种
别的地方所不具有的灵魂里的东西。
对于置身于这个世界不同角落的游子,
如果用母语吟唱一支旁人不懂的歌谣,
或许就是回到了另一个看不见的祖国。
2019年1月7日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当代彝族著名诗人、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