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简帛学研究(1949—2019)
- 李均明 刘国忠 刘光胜 邬文玲
- 1935字
- 2025-04-28 10:49:03
十三 安徽阜阳双古堆简牍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出土简牍6000余枚,字体为古隶,书写风格各异。阜阳汉墓曾被盗扰,上部塌陷,竹简经受挤压与水解,扭曲散断,互相叠压,粘连成片,残损严重,经整理,有《诗经》《仓颉篇》《刑德》《万物》《日书》《年表》《周易》《行气》《辞赋》《相狗经》《大事记》《作务员程》《杂方》等十余种古籍。墓主为汉汝阴侯夏侯灶,死于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因此阜阳汉简的下限不会晚于这一年,竹简古籍的成书年代当更早。其中《诗经》《周易》《仓颉》《万物》等释文已经公布。[100]
《诗经》简残存170余支,长短不一,残简的文字大小不一,疏密也有很大的不同。整理者认为是抄写者为满足一简写完一章的书写格式,而章与章之间的字数多少不同所致。[101]和今本《诗经》对照,存有《国风》《小雅》两种。《国风》65首,有《周南》《召南》《邺》《庸乃》《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曹》《幽》等,未见《桧风》,有的仅存篇名。《小雅》仅存《鹿鸣之什》中四首诗的残句。每首诗后有篇题“此右某诗若干字”,某一国风后题“右方某国”[102]。阜阳《诗经》有大量的异文,简序与《毛诗》及三家《诗》也有不同,整理者认为它不属于汉代四家《诗》中的任何一家,是目前所知最早的《诗经》写本。[103]《诗经》残简“后妃献”“风(讽)君”等语,与《毛诗序》较为接近,对于梳理《毛诗序》写作年代有重要价值。
《周易》752支简,简宽0.5厘米,长15.5厘米,存23字。它收有今本《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四十多卦,其书写格式为,每卦的卦画写在简的上端,下空一个字的位置再写卦名,然后写卦辞、爻辞、卜辞。卜辞写完后用圆墨点隔开,在卜问事项前加一个“卜”字,以区别卜辞和卦辞、爻辞,有时也不加。与今本《易经》相比,存有不少异文,大多为通假字。
《仓颉》现存最长的一条简尚有18.6厘米,原简当在25厘米左右,三道编绳,内容包括《仓颉》《爰历》《博学》三篇,四字为句,每章一韵到底。现存文字约541个,是《仓颉》亡佚近千年后一次重要的发现。
阜阳汉墓中出土三块木牍,一块较完整,两块已残损,所记皆为书籍篇题。1号木牍较为完整,正反两面各分三行书写,存篇题46个,内容多与孔子及其门人有关,如“子曰北方有兽”“孔子临河而叹”“卫人醢子路”,等等,是单独的一种书,澄清了《孔子家语》为王肃伪作的说法,对于研究西汉初年的学术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04]2号木牍两面书写,保存篇题20多个,如“晋平公使叔乡聘于吴”“吴人入郢”“赵襄子饮酒五日”,多为春秋故事,见于《说苑》《新序》。3号木牍单面书写,篇题较短,如“乐论”“智(知)遇”“颂学”等,整理者推测与《荀子》等儒家学派有关。
《庄子·杂篇》原无书名、篇名,8支简,其中1支见传世本《庄子·则阳》,1支见《让王》,其余6支见于《外物》。简文与传世本文字出入较大,而简本较传世本精练简洁,简文的出土对研究《庄子》的成书年代有较大的意义。[105]阜阳汉简还存有两枚《楚辞》残简,一枚是《离骚》第四句“惟庚寅吾以降”中的“寅吾以降”四字,一枚是《九章·涉江》“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凝滞”中“不进旖奄回水”六字,是今天能够看到的2100多年前屈原作品的最早写本。[106]
《万物》涉及矿物、动物及植物类药物70余种,内容较杂,大体可归为两类:一类是医药卫生方面,如关于各种药物的效用,各种疾病的成因及与神仙家相关的内容;一类是物理、物性方面的内容,《万物》成书时间可能是战国或更早的春秋时期,它对于每一味药物的记载还不是药名、性味、主治、产地均齐全[107],它比《神农本草经》早400多年,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本草性质著作。此外,简文中还提到一些可能与金、银类药物有关的内容,或与炼丹术有关。阜阳汉简《行气》出土时严重残损,所存残简数量也不多。从残存文字来看,其内容主要是讲行气的功能与方法等。
《年表》出现了今王、今公的称号,叙事上起西周共和行政前后,下至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包括两种性质不同的简册,是汲冢竹书以后较为重要的纪年材料,可惜断残严重。《作务员程》残简200多支,句与句之间用圆点、钩号或空白间隔。《天文历占》包括《日书》《刑德》《五星》《天历》《星占》《楚月》《干支》《朔闰表》等,《算术书》残片可与《九章算术》卷四《少广》、卷六《均输》相合。它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基础,系统地总结了秦和秦以前的数学成就,对另一部数学巨著《九章算术》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它开创了以计算为中心的问题集的编撰体例,并成为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的传统。[108]
阜阳汉简中亦保存有《吕氏春秋》的部分内容,《相狗经》残简虽多,但较短,词义不易读懂,《大事记》则多集中在秦始皇即位之后到汉初的几十年间。由于释文尚未发表,相关介绍可参看胡平生、李天虹的《长江流域出土简牍及研究》[10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