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东渡求仙采药与早期东北亚药茶的传播

鲍志成

(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

摘要:秦始皇求取“长生不老药”和“徐福东渡”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传奇。本文从中、日两国文献记载、传说故事和考古实物、历史遗迹等多元视角,以原始药茶为切入点,重新梳理、审视了这段历史佳话,并结合中医药和现代医药成果,指出所谓的“长生不老药”就是“天台乌药”。以樟科植物的茎、叶、块、根为原料煮饮是浙东先民发明的一种原始药茶,它在秦汉时期通过早期“海上丝绸之路”多波次的移民浪潮的历史记忆——“徐福东渡”而传播到日本,成为那个时期东北亚地区人员往来和人文交流的共同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徐福东渡;长生不老药;天台乌药;原始药茶;樟科植物;东北亚

长生不老是人类违背自然规律的美好愿望,古今中外人类对长生不老方法的探求从不间断。从古埃及法老的“木乃伊”制作到古代中国道家的“仙药金丹”;从“细胞再生”“大脑潜能”等生命学说到“纳米修补”“基因置换”等生物工程技术,可谓孜孜以求,不遗余力,却迄无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值得注意的是,在众多的有关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中,史称“千古一帝”的秦始皇苦苦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故事流传最广、影响也最大,而且与“百药之长”的茶及其原初形态也有着特殊的渊源,值得茶学界关注。

一 秦始皇诏求“长生不老药”和徐福东渡求仙采药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不朽历史著作《史记》中记述: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一统天下、志满意得的秦始皇登封泰山后来到琅邪台时,曾下诏天下寻求“长生不老之药”。齐地(今山东一带)方士徐福上书说:东海之中有“三神山”,名蓬莱、方丈、瀛洲,岛上有神仙和仙草。秦始皇闻讯大喜,便派徐福率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人”。将近10年之后,也就是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底,当秦始皇东巡上会稽(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祭大禹后沿海北上再到琅邪时,因“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的徐福等人,又来“忽悠”秦始皇说:“蓬莱山的仙药可得,只是为海中大鱼所阻,请求派善射之士用连弩射杀大鱼。”恰好梦见自己与海神激战的秦始皇向博士占梦后信以为真,居然从琅邪台到荣成山一路沿海北上,派弩手入海候鱼,却终不得见,直到芝罘(今山东烟台市芝罘区)方见巨鱼,射杀之后再沿海西行。不久,求药不得的秦始皇在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西南)得病,次年7月暴毙于沙丘行宫(位于今河北广宗县境内)。他的长生不老梦破灭了,他的大秦帝国也没能如他所希望的那样“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事实上,想长生不死的秦始皇被方士“忽悠”远不止此。据说徐福首次出海回来,曾对秦始皇声称曾到蓬莱山,见到海神,请求“延年益寿药”,海神嫌秦始皇礼太薄而不给。秦始皇又派遣他携带童男童女三千、百工及武器、谷种等出海。不料徐福一去不返,找到一片“平原广泽”,自立为王。不过,在始皇三十五年(前212)时,秦始皇曾自曝以前征召天下“文学方术士甚众”,目的是粉饰太平,让方士们“求奇药”,但徐福等入海求仙药“费以巨万计”,却“终不得药”,只是“奸利相告”,深感失望。除了徐福等,还有侯生、卢生者,自称“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原因是有物相害,要求取奇药,必须避恶鬼,让“真人”出世,诱导秦始皇要像修道“真人”那样幽居简出,“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求药心切的秦始皇深信不疑,表示自己很钦慕真人,从此不称“朕”而自称“真人”,还下令都城咸阳周围200里内270所宫观全部建造“复道甬道相连”,以遮人耳目,有泄露其行踪者治以死罪。侯生、卢生觉得不可一世的秦始皇“刚戾自用”,又如此“贪于权势”,认为“未可为求仙药”,就偷偷逃走了。秦始皇闻讯,勃然大怒,一气之下坑杀了460余名“犯禁者”,以前所收“天下书不中用者”付之一炬。真是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原来这“焚书坑儒”的直接起因,居然是因为长生不老药求而不得之故[1]

历史上,追求长生不老药的绝不止秦始皇一人。早在战国时期,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便派人入海寻“三神山”,求“长生不老药”。隋炀帝杨广、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以及明世宗朱厚熜等人,都为长生不死贪服道家的“金丹”而中毒身亡,未尽天年。

大秦帝国灭亡后,历代关于“徐福东渡”的故事,屡见史载。《汉书》《后汉书》《三国志》[2]等史籍中都有关于徐福率童男童女出海求仙的记载,有的则说他到了夷洲(今台湾岛)、澶洲(今澎湖列岛);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的诗[3]中也提到过徐福出海,只不过这些史籍和诗词中都没有确定徐福到的就是日本。最早把徐福出海与东渡日本联系起来的,是五代义楚和尚。他在所撰《释氏六贴》一书中不但说徐福到了日本,而且说那里有座富士山,“亦名蓬莱”,这样便和司马迁所说的“三神山”联系上了。[4]此后,宋、元、明、清各代文人墨客的许多诗词文章中都把徐福奉为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5]

学术界对“徐福东渡”的性质众说纷纭,有“避祸说”“反对苛政说”“行骗图利说”“开发海外说”“海外移民说”,但最主要、最直接的是“寻仙采药说”,认为徐福东渡是探索人生长寿之道的实践和考察访问活动[6]。在中国民间,尤其在山东荣成、诸城、即墨各县和江苏连云港、赣榆和浙江慈溪一带,都流传着不少关于徐福东渡的传说。近年来,还有学者考证认为,江苏北部赣榆县的徐阜村或山东黄县的徐乡就是秦代徐福的故乡;浙江慈溪达蓬山是徐福东渡起航地;山东即墨沿海徐福岛是徐福东渡时船只避风处。

除了中国东部沿海,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也有大量徐福遗迹。韩国济州岛流传着徐福东渡途经此地祭祀太阳的传说,认为汉拿山就是“三神山”中的“瀛洲”,有“朝天石”刻石、朝天馆、朝天邑、“徐福过此”摩崖题刻等史迹[7];在日本,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的“弥生文化”,普遍认为是传自战国和秦汉时期的中国移民“渡来民”。至今日本人以秦和徐为姓氏的家族有17个;至今不少日本人认为自己是徐福的后裔,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前首相羽田孜。徐福从中国带去种桑、养蚕、纺织、捕鱼、种稻、制造金属工具等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的中国文化,受到日本人民的崇敬,被奉为农神(司耕神)、蚕桑神(纺织神)、医药神(药王),被尊为“神武大帝”,有关“神武东征”的传说也广为流传。日本不少地方都有关于徐福的遗迹和故事。据统计,日本现有徐福陵墓5座,祭祀庙祠37座,因徐福登临而得名的蓬莱山有13座,各种遗址和出土文物数以百计,其中大多数分布在西海岸。各地历代传承和近代成立的徐福纪念组织和研究机构就有90多个,祭祀节典和仪式多达50多个[8]

二 “徐福茶”与中药“天台乌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不仅有徐福墓、徐福庙、徐福会和一年一度的徐福祭等众多遗存,还有一座小山被称为“蓬莱山”,相传徐福曾来此山采取长生不老的草药。据新宫徐福研究会介绍,这里出产的一种“天台乌药”就是当年徐福要找的长生不老药,用它的根茎叶子加工制作的“徐福茶”“徐福罗漫果酒”是当地人们普遍饮用的保健饮品,经常喝的人都健康长寿。据日本医药界研究,“天台乌”药属于樟科常绿灌木,具有迄今发现的最高等级的强力过氧化消除效果,能有效清除体内过剩的活性氧,防治细胞老化和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症以及各种炎症、癌症,因此是名副其实的长生不老药[9]

如果说秦始皇派徐福入海东渡苦寻“长生不老药”是一个历史传奇,那么,同样富有传奇意味的是,2000多年后,这种“长生不老药”作为国礼由邓小平带回中国。1979年早春时节,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访美归来路过日本,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市长漱古洁将三盆日本的“天台乌药”树苗作为国礼赠给邓小平,以表达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感情[10];1982年,时任日本首相福田赳夫访华时,又把“天台乌药”的常绿树木赠送给中国领导人;2002年笔者访问新宫时,当地徐福会会长、90多岁高龄的奥野利雄先生特意赠送一包“天台乌药”的种子给笔者,回国后笔者把种子播撒在西湖孤山上,可惜没有发芽育成种苗。

在中国,所谓的“长生不老药”有好几种说法,诸如道家的“金丹”、中药的“何首乌”、民间的“太岁”(肉灵芝)等,不一而足,无独有偶,在日本濑户内海的一座名为“祝岛”的小岛屿上,传说也有一种叫“千岁”、俗称“窠窠”的长生不老果,大小如核桃,汁浓味甘,相传食之者可千年不死,即使闻一闻,也可以增寿3年3个月。其实,这种“千岁”就是“野生猕猴桃”,把它当作长生不老药不足为凭。而“天台乌药”不仅日本有此一说,在中医药历史上也是其来有自、流传有序。

“天台乌药”是一种产于浙东名山天台山的名贵中药,中医入药已经2000多年。相传东周灵王太子乔就因获天台山浮丘公密赐灵药(天台乌药)后得道升天,号为“桐柏真人”,理金庭洞天;东汉明帝时有剡县(今浙江新昌、嵊州一带)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到仙女赠仙药——“天台乌药”的故事[11]。唐代高僧鉴真第四次东渡日本失败时曾落脚天台山国清寺,获赠11种名贵药品和59种中草药,后来到日本后用其中的“天台乌药”治愈了光明皇太后经年不愈之疾,鉴真因而被尊称为“神农”,“天台乌药”被誉为“长生不老药”。唐蔺道人所著中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理伤续断方》中的“鳖甲散”“乌丸子”等处方中,都用“天台乌药”配伍;宋代苏颂编辑的本草学专著《本草图经》,首次确认乌药“以天台者为胜”;元代“天台乌药”被列为天台岁贡之品,“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在其《医学发明》中著录了后世著名的“天台乌药散”一方;到明代,集中医药之大成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认为,“天台乌药”“上理脾胃元气,下通少阴肾经”,有补中顺气、开郁止痛、温肾散寒的功效。从此,以“天台乌药”为主的药业兴起,长盛不衰,清乾隆年间天台县城还建立了药皇庙。

天台山钟灵毓秀,自古号称“佛宗道源”,更以出产“天台乌药”等十余种名贵药材而闻名中医药界。或许正因为有此出产,天台高寿者代不乏人:唐代寒山子100多岁,司马承祯89岁,宋代张伯瑞98岁,清代范青云142岁,高东篱151岁……这真是“天台乌药”缔造的一个延年益寿、长生不老、真实不虚的美丽神话。

那么,这种久负盛名的“天台乌药”究竟是一种什么植物呢?《辞海》中是这样描述的:“乌药,樟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叶革质,椭圆形,有三大脉,下面灰白色,被毛。春季开花,花小型,淡黄色。雌雄异株,伞形花序。果实黑色。分布于我国中部和东部。叶和果可提芳香油。”这里说中医药以根入药,其根为何?中药典籍云:天台乌药块根呈纺锤形,略弯曲,长5厘米至15厘米,直径1厘米至3厘米;表面黄棕色或灰棕色,有细纵皱纹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地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棕白色;气芳香,味微苦、辛、有清凉感;切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而微红,有放射纹理(木射线)和环纹(年轮),中心颜色较深。正是由于“天台乌药”色白、质嫩、气芳香,其品质居全国之冠。传统中医药学的性味理论认为,“天台乌药”性温味辛,入肝、脾、肾经,有顺气止痛、开郁除胀、温肾散寒的功效,能治气逆喘急、胸腹胀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脚气、膀胱虚冷、小便频数、痛经等症。乌药除配方外,尚能配制成多种成药,如乌金散、开胸顺气丸、乌药散、香附散、木香顺气丸、十香止痛丸等。乌药的多种成分具有改善人体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各器官功能的效用,能对体内代谢的产物进行及时的分辨和离析,而同时将人体急需的各种生命成分进行有效的纳补,从中医的角度来阐述,就是能对人体进行有效的“清”“补”“调”“和”。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乌药中化学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异喹啉生物碱及呋喃倍半萜及其内酯三大类。乌药的根、叶、果皮及种子中均含有挥发油,挥发油中主要组成大多为常见的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含有乌药烷、乌药烯、乌药酸、乌药醇酯、龙脑等化学成分。据药理分析,乌药内服时,挥发油有兴奋大脑皮质、促进呼吸、兴奋心肌、加速血循环、升高血压及发汗的作用;局部外用使局部血管扩张、血循环加速,缓和肌肉痉挛性疼痛。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具有有效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以根入药的传统中医药和现代医药化学测定,都从药物学或药理角度验证了天台乌药的独特功效。其实,在原始采集经济时代的茶药起源阶段,先民最初对乌药的饮用,很可能是从采集具有芳香气味的乌药叶子当作茶药之饮开始的。这既从中医药茶药同源、本草源自百草的历史事实得到印证,也可从日本新宫流传至今的“徐福茶”作为保健茶饮得到启发,还可从考古发现成果和现代药理学的检测分析得到确认。

三 河姆渡遗址出土原始药茶樟科植物遗存的新认识

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遗址的两次发掘中,第四文化层中出土了有很多种类植物的堆积,经鉴定,其中“樟科植物的叶片数量最多,显然是人工采集留下的堆积”,甚至还有“整罐的樟树叶出土”[12]。中国茶科所原所长、著名茶学家、茶文化学者程启坤先生认为,这些樟科植物的枝叶是一种“非茶之茶”;是先民废弃的原始茶的残渣;是具有解渴、药用功能的“原始药茶”[13]。尽管这些鉴定出来的樟科植物遗存,还没有确定是否同样属于樟科植物的“天台乌药”,也与常人所知的樟树或香樟树(日本称“楠”)有所不同,但是从出土堆积物中已经鉴定出来的细叶香桂、山鸡椒、江浙钓樟[14]等同属樟科植物,其叶子、花果都具有独特而浓郁的芳香气味看,确实是与“天台乌药”相吻合的共同特征。

樟古称“檀”,《诗经》里的诗句“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或许是上古先民采集樟科植物茎叶当茶药饮用的遗风。而中药鼻祖桐君在《桐君录》中“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茶”的记载,恰好印证了程启坤先生的推断和日本“徐福茶”的事实。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认为:“樟,辛温,无毒,主治霍乱、腹胀,除疥癣风痒、脚气。”从中医药分析看,这些樟科植物恰恰具有这样的功效。这说明,至少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东部沿海一带先民以樟科植物芳香树叶为原料煎煮当作药茶饮用,不仅有文献记载,而且得到考古发现的证实。

日本冈山大学教授森昭胤测定,“天台乌药”叶所含消除人体过氧化物的超氧化歧化酶含量为115.3±5.4SOD单位、银杏叶为63.4±0.7SOD单位、黄酮类化合物为99.2±14.2SOD单位,大大超过银杏树叶和黄酮类化合物;中国药科大学和沈阳药科大学通过研究,从天台乌药叶中分离并鉴定出18种化合物;山东大学通过人体临床实验表明,乌药叶茶能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其机理在于降低体内氧自由基的生成,阻断其引发的氧化反应和过氧反应,同时使机体DNA的氧化损伤得以减轻。人类衰老和患癌症等多种疾患的一个基本原因,是生命有机体构成物质的氧化(俗称“老化”)及其导致的器官和功能的衰退。因此,含有丰富抗氧化成分、具有强烈抗氧化功效的樟科植物包括“天台乌药”的叶子,是先民较容易获取、便于加工制造,也是符合原始采集时代经济特征的茶药饮原料。后世中医药发展和民间茶饮都曾保存、流传着这种早期茶药之饮的遗风,并且很可能随着徐福东渡带到了日本,成为广为人知的具有延年益寿功效的名副其实的“长生不老药”。而且,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樟科植物堆积遗存,也不完全排除是“天台乌药”的可能,至少是同一科属或近似的药用樟科植物。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浙江省慈溪市有关部门对慈溪、宁波、镇海等地历史文献和遗迹遗址进行了系统调查,发现《越绝书》《四明志》《慈溪县志》《镇海县志》等均有秦始皇东游至浙东和徐福从慈溪起航东渡的记载或传说,并发现了秦渡庵及摩崖石刻、十八磨坊(又称“龙门坊”)、徐村徐福庙、眺山庙、达蓬山及方士石、旗盘、望火塘、灵台石、达蓬桥等一大批集中珍贵的文物古迹,还编辑出版了《达蓬之路》《徐福与慈溪达蓬山》等专著、画册。这些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引起了全国徐福研究界的高度关注和肯定。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佐证了徐福东渡时从浙东河姆渡文化传承地区传播以樟科植物或“天台乌药”为原料的原始药茶采制、饮用方法到日本的可能性[15]。日本弥生时代的许多生产器具、文化形态源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之相关的诸多出土文物、历史遗迹、传说、习俗、姓氏等,也都有力地印证了这种可能性。

韩国学者曾称中、日、韩之间的环东海、黄海海域为“东北亚地中海”,早在先秦时期,这一海域周边的先民就开始利用洋流、季风,通过原始交通工具往来其间,形成环绕海岸的交通航线。这不仅为三国沿海地区发现的形制相似、年代相近的大量“支石墓”[16]所证实,也为中韩“原始竹筏海上漂流”[17]的壮举所证实。从广义的丝绸之路看,这是早于西汉张骞开通“陆上丝绸之路”近千年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秦汉时期的“徐福东渡”正是在此基础上因多种原因而兴起的一波波海外移民浪潮的“历史记忆”,而“长生不老药”是其共同的“文化符号”,为后世“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形成贡献了力量。


[1]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始皇二十八年、三十五年、三十七年”条和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

[2]参见班固《汉书·郊祀志》和《伍被传》,范晔《后汉书·东夷传》,《三国志·吴主传》“吴大帝黄龙二年”条。

[3]见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一《秦王扫六合》,白居易《长恨歌》。

[4]义楚《释氏六帖》记载:“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与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东北千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止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5]宋代欧阳修、司马光《日本刀歌》,元代诗人吴莱《听客话熊野徐福庙》,明太祖朱元璋与日本僧人绝海中津唱和诗、陈仁锡《皇明世法录》、刘仲达《刘氏鸿书》,清代黄遵宪《日本国志》等都有记载。

[6]参见李江浙《徐福东渡考》,《徐福文化集成·徐福东渡钩沉》,山东友谊出版社1996年版。

[7]杨正光:《赴日韩实地考察徐福东渡遗迹证实徐福确实到达日本》,《中日关系史研究》1998年第1期。

[8]参见[日]山本纪纲《徐福东来说考》,《徐福的风俗信仰在日本生根》,谦光社昭和五十四年(1979)版。

[9]详见鲍志成《徐福东渡——秦汉时期中国海外移民和日本“渡来民”的传说》,《一衣带水两千年》,西泠印社2006年版。

[10]《日本朋友请邓副总理把“长生不老药”苗带回中国》,《人民日报》1979年2月7日。

[11]见东晋干宝《搜神记》“汉明帝永平五年”、南朝刘义庆《幽明录》“东晋太元八年”相关记载。

[12]俞为洁、徐耀良:《河姆渡文化植物遗存的研究》,《东南文化》2000年第7期。

[13]赵相如、徐霞:《古树根深藏的秘密——综述余姚茶文化的历史贡献》,《茶博览》2010年第1期。

[14]俞为洁、徐耀良:《河姆渡文化植物遗存的研究》,《东南文化》2000年第7期。

[15]关于日本“天台乌药”的来源,究竟是原生的还是如传说是徐福东渡时传入的,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从徐福东渡及其在日本的“医药神”崇拜,不排除乌药种子或种苗从中国东部传入的可能。据日本佐竹义辅等编、平凡社1993年版《日本野生植物》(木本),天台乌药在日本关东地区包括静冈、爱知、纪伊半岛以及冲绳等地均有分布。

[16]毛昭晰:《先秦时代中国江南和朝鲜半岛海上交通初探》,《东方博物》2004年第1期。

[17]千勇:《浙江大学古代中韩海上交流史研究评述》,《韩国研究》第十二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