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 李长莉 唐仕春 李俊领 吕文浩
- 983字
- 2025-04-28 11:43:10
第二章 近代社会史研究历程概述
“中国近代史”一词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出现,也有一些相关研究论著,但作为一个正式、独立的历史学科体系,应当是1949年后确立的。“社会史”的一些元素,早在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新史学”时就有涉及,到20—30年代“社会史”也成为一个学术术语,但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作为“资产阶级学术”而取消,直至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复兴。“中国近代社会史”也伴随社会史的复兴而兴起,并发展为一个史学分支学科,迄今已走过了30年历程。
学术研究是一个长期延续、不断积累的发展过程,为了便于回顾学术史的发展脉络,比较分析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了解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和趋向,需要进行一定的阶段划分,以进行比较和分析。回顾“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学术源流及其发展,如果从20世纪初近代“新史学”萌生算起,至今已经一百余年,可以1986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自20世纪初至1986年前的80余年,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附属阶段,“中国近代社会史”没有形成独立学科,虽然有一些相关的零散研究,但附属于通史、清史、政治史,以及社会学、政治学等,不能算一门独立学科,故可称为附属时期。1986年全国性的首届中国社会史研讨会召开,被学界公认为社会史学科复兴的标志,“中国近代社会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也伴随社会史复兴而兴起,迄今30年,持续发展,日臻成熟,可称为学科独立发展时期。本书对附属阶段学术源流稍作追溯,重点梳理1986年迄今30年间中国近代社会史学科独立发展的历程。
对于1986年以后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发展状况,在各个时段都有业内学者作过一些回顾与评介。如闵杰对1986—2000年的研究状况作过比较详细的梳理评介[1]。王先明对1986—2008年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状况作了综合性评介,并将这20余年发展过程分为学科复兴(1986—1990年)、体系建构(1991—2000年)和稳步发展(2001—2008年)三个阶段,分述了各阶段的特点。[2]这些回顾与评介为我们了解相应时期中国近代社会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引导。
本书站在2015年这个时间点,对中国近代社会史学术发展历程试作长时段、综合性的回顾,“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学术源流及其发展可分为两个时期:20世纪初至1985年,可称为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附属时期;1986年以后迄今30年,可称为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独立发展时期。为便于比较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将后一时期大致以10年为期分为三个阶段:1986—1995年为兴起探索期;1996—2004年为发展开拓期;2005—2015年为成熟深化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