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代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
- 李长莉 唐仕春 李俊领 吕文浩
- 3140字
- 2025-04-28 11:43:08
前言
本书是对中国史学界2015年之前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史学术成果的综合评述。
“中国近代社会史”从学科谱系而言有两个序列:横向上是断代史“中国近代史”的一个分支领域;纵向上是“中国社会史”通史的断代史。“中国近代史”和“社会史”等名词概念,虽然在20世纪上半叶就已经出现,也有一些关于近代社会问题的研究,但“中国近代社会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史学界正式确立并得到学界认可,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此,本书对“中国近代社会史”学术发展情况的回顾与综述,以80年代中期以后的近30年为重点,对此前的相关学术源流只稍作追述。
社会史在中国史学界可以说是一个新兴学科。1986年国内多家学术单位联合在天津举办第一届全国性的“中国社会史研讨会”,标志着中国社会史的复兴。明清社会史和近代社会史是社会史兴起与发展的两支主力,因此这次会议也标志着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复兴。迄今已30年,中国近代社会史从起步到兴旺发展,已经形成一个在中国近代史领域与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并立的重头学科,也是中国社会史领域一段最受关注、最为活跃、最为繁荣的断代社会史。无论横向从中国近代史领域,还是纵向从中国社会史领域来看,中国近代社会史都可说是一个新兴起的、具有较强创新性的、富于多样性且发展迅猛的学科。因此,回顾与反省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学术历程,不仅对这一学科本身的发展具有意义,对整个历史学的创新与发展也具有意义。
中国社会史兴起于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和史学创新时期,是从反省旧史学理论方法的缺陷与不足、力求借鉴新理论方法进行史学创新而起步的,因此业内学者对学科本身理论方法及学术发展状况,一直抱有强烈的反省意识。在迄今30年发展过程中,在不同时期、各个时段,都有学者撰写各类综述文章,从不同角度对社会史学科进行总结、回顾、反省、批评与展望。除了诸多对社会史整体及专题领域的综述之外,仅在不同时段对中国近代社会史作比较全面性、综合性的综述就有多篇,依时间顺序可列举如:虞和平、郭润涛《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述评》(《历史研究》1993年第1期);闵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王印焕《近年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概述》(《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4期);蔡少卿、李良玉《50年来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朱汉国、王印焕《近年来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2002年第4期);行龙《二十年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之反思》(《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1期);闵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述评》(《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3期);王先明《新时期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评析》(《史学月刊》2008年第12期)等。还有对中国社会通史研究的全面系统综述著作,如常建华等《新时期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1986—2000)》(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其中有闵杰撰写的专章《近代社会史研究》。此外,《近代史研究》杂志自2000—2010年连年刊载先后由张海鹏和虞和平主撰的1999—2008年度《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中,都有中国近代社会史综述内容。此后2009—2015年的中国近代社会史综述,则有《河北学刊》连续刊载的李长莉、毕苑、唐仕春、李俊领等撰写的中国近代社会史年度系列综述。除此之外,更多综合回顾中国社会通史的综述文章,其中近代社会史往往是重点内容。还有诸多中国近代社会史各专题的综述文章,更加集中、深入地梳理分析专题研究状况。
这些综述评论总结了中国近代社会史各阶段的研究成果及学术动态,归纳揭示了阶段性研究特点和学术热点,剖析了利弊优劣,为业内学者了解研究动态、调整研究方向、寻找研究突破口多有帮助,为推动学科的深入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航与矫正作用。这些前人所作的各种全面性和专题性研究综述,是本书的重要参考与撰写基础。
本书的目的是对中国学术界关于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状况作一全面性、综合性回顾与总结,冀以反省学科发展走过的历程,不同时期的学术状况与特点、流脉与走向、优势与缺失,以审视学科发展当前面临的问题,探索未来发展方向。本书内容以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近代社会史作为一个史学分支领域复兴至2015年30年间发展状况为主,对此前的学术源流稍作追述。还需说明的是,在中国近代社会史30年发展过程中,海外学者也有诸多研究成果被引进来,并产生了重要影响,且日益与国内研究相汇合,因而是中国近代社会史学科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海外学者的研究与国内研究有着不同的学术背景、内在流脉、言说语境、话语系统与问题意识,欲对其系统梳理需另待专书,故本书只是在具体专题评述中,对曾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海外学者研究成果稍有涉及,而不作专门的系统性梳理,此一工作留待后继。
本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二章,是对中国近代社会史学科的概述。包括学科理论方法和发展概况两部分,旨在对学科基本理论、研究方法、理论范式、学术流派、理论反省等学科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概括梳理,概括介绍学科发展各阶段的概况、特点与趋势,以使读者对中国近代社会史学科概貌及发展脉络有个粗略的了解。
第二部分为第三至十一章,是对中国近代社会史各主要领域的研究状况作分门别类的介绍与评述。具体分为人口与婚姻家庭研究、女性研究、社会群体研究、城市乡村与区域研究、社会问题研究、社会生活研究、社会风俗研究、休闲娱乐研究、宗教与民间信仰研究九个专题领域。各个大专题之内,或分门别类,或按时间顺序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评论。由于研究成果数量繁多,本书不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一些执笔者认为具有较强代表性、开拓性、创新性、趋向性的成果作重点介绍。如果读者还想作更详细的了解,可利用一些论著检索工具,扩展更宽的视野。
第三部分为第十二章,是对近代社会史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社会文化史”进行专题评述。由于这一新兴学科代表着近二十余年间社会史发展的一个带有较强方法论和交叉学科色彩的新兴方向,研究成果也具有较显著的特色,因而单列出来作为专题评述,以使读者对社会史中这一新学科所代表的方法论引起的学术发展演变有更为集中的了解。
本书是对中国近代社会史学科发展历程的概述,但并非对各阶段研究成果的简单罗列。由于社会史学科本身就具有突出的理论方法创新色彩,因而我们力求从理论方法和史学创新的角度来审视近代社会史的学术发展历程,注意从各阶段、各专题的学术发展进程中,寻找理论和方法创新的轨迹,探索学术发展的内在流脉,注意探寻各个阶段学术发展中的缺失与问题,清理不同阶段的发展瓶颈与突破口,以及各个阶段之间的连续与超越等,以求通过我们的这一梳理与反省,给同行同好特别是初寻门径的年轻同人提供一些参照与引导,使我们对中国近代社会史学科的认识能够有所深化,以推动学科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
本书目标虽然是对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综合性评述,但鉴于迄今积累的研究成果已相当丰硕,近30年来已出版著作达数百部、发表论文达数千篇,对于数量如此庞大的研究成果,限于本书体量,我们只能在我们的视野范围内,选择一些我们认为具有一定代表性或具有某种特色的研究成果作简要评述。所以,从研究论题而言不可能面面俱到,从成果涵盖而言更不可能一一列举,更何况限于我们的水平、眼光和能力,这些因素都导致对研究成果的选择与评论必然会有所遗漏。好在当今网络学术信息发达,各种电子学术资源利用方便,对某一论题有兴趣的读者按图索骥,通过互联网不难作更系统、全面的追索。
还需说明的是,由于本书是由四位作者按章节分工合作撰写,虽然对于全书结构、内容及总体风格方面经过集体讨论并达成共识,但因各执笔者的视角、风格有所不同,因而各章节内容、结构、观点、行文等也不尽一致。另有少量重复引用成果,由于各章节体系梳理和评价角度不同,如对其意义有不同的评价,则予以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