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省文化艺术博物馆的玻璃穹顶下,空调冷风与聚光灯的热度形成微妙的气流。姜明月站在侗族大歌表演区的阴影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左腕上的苗族银手镯。这枚传承自祖母的老银镯在灯光下泛着幽蓝的光泽,錾刻的蝴蝶纹路在她紧张的抚摸下仿佛要振翅飞起。

“姜策划,我认为我们需要谈谈。“

副馆长陈立的声音从背后传来时,明月正在平板电脑上修改展览布局图。她转身的瞬间,一缕黑发从她的发髻中滑落,垂在苗绣衣领的银扣旁。陈立今天穿着他标志性的深灰西装,领带上别着博物馆LOGO的金属胸针,在灯光下闪着冷硬的光。

“陈馆长。“明月将平板锁屏,屏幕上最后显示的是苗族银饰展区的3D效果图,“关于展览方案,我正打算——“

“正打算继续沿用那些老套的展示方式?“陈立打断她,举起手中那份被红笔圈满的文件。明月注意到他的指甲修剪得过分整齐,像一排小小的盾牌。“图文展板、实物陈列、循环播放的纪录片——这和五年前的非遗展有什么区别?“

展厅另一头爆发出掌声。侗族大歌表演开始了,六位歌师围成半圆,无伴奏的复调和声如山涧溪流般流淌。明月看到同事张雅举着专业相机在舞台前游走,她今天穿了件改良版侗族上衣,衣领银饰随着她的移动叮当作响。

“张雅的侗族文化展区已经拿到了额外拨款。“陈立压低声音,“她提出用全息投影重现鼓楼,还有互动式纺织体验。“

明月腕上的银镯突然变得沉重。她知道张雅的父亲是文化厅领导,也知道这次展览对晋升的重要性。侗族大歌正进行到一段高亢的拖腔,那声音像是要刺穿玻璃穹顶。

“给我一周。“明月听见自己说,声音比预想的坚定,“我要回黔东南。“

陈立挑眉:“西江千户苗寨?“

“我祖母是银饰传承人,她那里有档案室找不到的东西。“明月指向歌师们,“比如,如何让观众理解这些银饰不是装饰品,而是能'歌唱'的文化载体。“

陈立的表情松动了几分。去年他专门去日本考察过无形文化财保护模式,对“非遗活态传承“很感兴趣。

“周一我要看到具体方案。“他最终让步,将文件塞回明月手中,“记住,我们需要能引起社交媒体热议的亮点,不是又一篇学术论文。“

当他的背影消失在转角,明月长舒一口气,发现掌心已渗出细密的汗珠,在文件边缘留下淡淡的水痕。

深夜十一点,策展部办公室只剩明月一人。窗外的城市灯火如同坠落的星辰,在玻璃上投下模糊倒影。她塞入耳机,点开标注“田野录音-姜阿娅“的音频文件。

先是几秒空白,然后是火塘柴火的噼啪声。接着,一个带着浓重口音的苍老女声开始吟唱——祖母的《打银调》。没有歌词,只有起伏的哼鸣,时而高亢如云雀,时而低沉如地鸣。背景里隐约有金属敲击声,那是银匠锤落在银片上的节奏。

明月闭上眼睛,旋律将她带回童年:祖母的作坊永远弥漫着松香和银粉的气味,阳光从木窗格栅斜射进来,在半成品银饰上投下几何光斑。六岁的她总蹲在角落,看祖母布满皱纹的手如何将银锭变成会“唱歌“的艺术品。

“天初生下时,像个白银碗;

地初生下时,像个金水盆......“

电脑屏幕显示着《苗族古歌·铸日篇》的翻译文本。明月对照录音,在笔记本上记录旋律与文字的对应关系。祖母说过,真正的古歌要用苗语唱诵才有力量,汉语翻译丢失了太多音韵秘密。

突然,耳机里传来尖锐的杂音,像是金属被剧烈扭曲的声响。明月猛地睁眼,发现屏幕上的文字正在扭曲变形——汉字笔画如同融化的银水般流动重组,最后形成一顶精美绝伦的银冠图案。

中央是一弯新月般的银片,两侧垂下细密的银链,末端缀着铃铛般的小银饰。最惊人的是,图案中的银冠似乎在微微颤动,那些银链无风自动,发出只有明月能听见的清脆声响。

她的银手镯突然滚烫。明月下意识去摘,却看见镯子上的蝴蝶纹路正在自行移动——錾刻线条如活物般重组,最终形成一个陌生符号。

“得之者昌,失之者亡......“

一个不属于祖母的声音直接在她脑海中响起。同时,视野边缘浮现诡异画面:一个穿靛青色麻布衣的苗女背影,站在深潭边缘,手捧那顶银冠。潭水漆黑如墨,却倒映着血红色的月亮。

“啪嗒“——录音笔从桌上滚落,幻象消散。明月大口喘气,后背已被冷汗浸透。电脑屏幕恢复正常,只是文档最下方多出一行她确信之前没有的文字:

“当银月升起时,沉默的歌者将唤醒沉睡的冠冕。“

更诡异的是,桌面上散落的银屑——来自她整理的老银饰样品——不知何时自行排列成完美的月牙形。当明月颤抖的手指触碰时,银屑突然散开,留下几道细如发丝的刮痕,像是被某种尖锐爪子划过。

明月用冷水洗脸,试图从诡异体验中清醒。洗手间镜子里,她脸色苍白,只有眼底残留着惊魂未定的神色。腕上的银镯已恢复常温,但那个神秘符号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回到办公桌前,手机屏幕突然亮起——母亲发来视频通话请求。明月深吸一口气,接通电话。

屏幕那端不是母亲的脸,而是一幅热闹场景:夜色中的苗寨广场上,数十名盛装苗族男女围成圆圈跳芦笙舞。镜头晃动间,明月看到熟悉的吊脚楼轮廓和广场中央那棵巨大枫树——西江千户苗寨的中心广场。

“阿妹!“母亲的声音从嘈杂背景音中传来,“看到没?寨子里在准备苗年节呢!你阿奶翻出了祖传的《银经》,说要重修歌堂......“

视频画面突然剧烈晃动,接着对准一位在火塘边吟唱的老妇人。那是明月的祖母姜阿娅,银白发髻在火光中如镀金边,布满皱纹的双手捧着一本蓝布包裹的古旧书册。她吟唱的调子——

明月浑身一颤。那旋律与幻象中听到的神秘歌谣一模一样。

“阿妈,祖母在唱什么?“明月急切问道,声音不自觉地提高。

母亲将镜头转回自己,脸上带着困惑:“是《请月歌》啊,你小时候不是常听......等等,你阿奶要和你说话。“

画面再次切换,祖母的脸突然填满整个屏幕。令明月震惊的是,祖母的眼神异常锐利,仿佛能透过屏幕直视她的灵魂。

“阿妹。“祖母的声音低沉严肃,“你是不是看到了银月亮?“

明月张口结舌,不知如何回答。就在这时,办公室窗户突然传来“咚“的闷响——一只通体漆黑的鸟儿撞在了玻璃上。当它挣扎着飞走时,明月清晰地看到它喙中叼着一片闪闪发光的物体——那是一片残缺的银箔,边缘呈锯齿状,宛如被暴力撕裂的月亮。

“我明天就回来。“明月听见自己说,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

挂断电话后,明月发现那些银屑留下的爪痕在桌面上组成了一个箭头,直指她放在角落的行李箱。

窗外,不知何时升起了一轮泛着银晕的月亮。

第二天清晨,明月拖着行李箱穿过博物馆大厅时,保安老张正在打盹。她的脚步声惊醒了他。

“姜老师这么早?“老张揉揉眼睛,目光落在她的行李箱上,“出差啊?“

“回老家一趟。“明月勉强笑了笑,“有些展品需要亲自采集资料。“

老张点点头,突然压低声音:“昨晚巡楼时,我听见你们策展部办公室有动静......像是有人在唱歌。“他皱起眉头,“调子怪瘆人的,我敲门又没人应。“

明月的手指猛地攥紧拉杆:“可能是录音没关吧。“

“不像录音。“老张摇头,“那声音......怎么说呢,像是从墙里渗出来的。“他指了指耳朵,“我在这干了二十年,分得清机器和人声。“

明月感到一阵寒意爬上脊背。她匆匆告别,推开博物馆沉重的玻璃门。晨光中,一只黑鸟蹲在广场雕塑上,喙里闪着银光。当她走近时,它突然振翅飞起,一片银色羽毛飘落在她脚边。

捡起羽毛的瞬间,明月听到耳边响起极轻的哼唱声,用的是她从未听过的语言,却莫名让她想起祖母说过的一个词:

“Nyob zoo——欢迎回家,月亮的孩子。“

羽毛在她掌心化作一缕银粉,随风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