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陆子璋提出游击战术
- 回到三国之辅佐昭烈帝
- 作家uxHfwd
- 5406字
- 2025-04-10 14:57:20
驿站之内,灯火摇曳,映照着墙壁上斑驳的影子。
陆瑁长舒了一口气,紧绷了几日的神经终于略有放松,脸上也露出了些许轻松的神色:“军师,如今孙权与周公瑾已然应允结盟,共御曹贼,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了。江东之事已定,我们是否也该启程返回江夏?主公那边还等着消息,回去以后我们也好早做准备,调兵遣将才是。”
他望向诸葛亮,眼中带着询问与期待,在他看来,此行的主要目的已经达成,归心似箭也是人之常情。
诸葛亮坐在案后,手中羽扇轻摇,并未立刻回答。他抬眼看了看窗外沉沉的夜色,似乎在思索着更深远的事情。驿站内一时间只有烛火噼啪的轻响。
片刻后,他才转过头,目光落在陆瑁身上,眼神平静:“子璋,现在还不是回去的时候。”
“嗯?”陆瑁微微一怔,脸上的轻松瞬间消逝,有些不解“军师,这是为何?盟约已成……”
“盟约虽成,但变数尚存。”诸葛亮打断了他“孙权与周瑜决心抗曹不假,可这仅仅是开始。曹操二十余万大军压境,声势何等浩大?此战对江东而言,是存亡之战;对我们而言,同样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他站起身,踱了两步,语气平缓却字字清晰:“此战若胜,曹操必然元气大伤,短期内无力南顾;孙权经此大战,亦需休养生息。这,便是我们的机会。”
陆瑁凝神倾听,渐渐明白了诸葛亮的深意。
诸葛亮继续说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孙曹两家精疲力尽之时,趁隙取荆州。这盘棋才刚刚开始,我们岂能只满足于促成联盟便抽身离去?”
他顿了顿,看向陆瑁:“所以我不仅不能走,还得更进一步。我料定周公瑾明日必会亲往前线,视察军情、布置防务。到时,我会随他同往赤壁。”
“军师也要去前线?”陆瑁有些意外,甚至带着一丝担忧,“战场凶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诸葛亮微微一笑,“我需亲眼看看周瑜的部署,了解前线实情,如此方能更好地把握战局,为主公谋划下一步。再说,有我在此,也能让孙权和周瑜更加安心,表明我们共抗曹贼的决心并非虚言。”
他走回案前,语气变得郑重:“子璋,待我随周公瑾出发之后,你即刻动身返回江夏。务必亲自将我的话告知主公:其一,让他立刻整顿兵马与刘琦公子合兵一处,做好一切出征准备;其二,大军整备完毕后,等我消息
时机一到,不必迟疑,尽速率军前往赤壁南岸,与我汇合。”
陆瑁听着这环环相扣的布置,心中的疑虑尽去,取而代之的是对诸葛亮深谋远虑的敬佩。他用力点了点头:“军师放心,瑁定将此话一字不落地禀报主公,绝不耽误!”
诸葛亮颔首,目光再次投向窗外,夜色更深,但他的眼中却仿佛已经看到了赤壁的漫天火光,以及那之后属于刘备的广阔天地。
翌日。
江风吹拂着战船的旗帜,发出猎猎声响。诸葛亮随周瑜的大船离开了柴桑,正向夏口进发。江面宽阔,水流湍急,两岸景物缓缓后退。
陆瑁的身影也已消失在视野尽头,他带着使命,返回江夏复命去了。
诸葛亮立于船头,手持羽扇,目光投向远方。周瑜处理完一些军务,踱步来到他身旁,与他并肩而立,同样望向江面,看着翻涌的江水,片刻后转向诸葛亮:“孔明先生,子璋回去了?”
诸葛亮轻摇羽扇,目光平静:“嗯,回去了大都督这边旌旗已动,我家主公那边,也需早作绸缪,整顿兵马粮草,免得到时临阵慌乱。”
周瑜笑了笑,侧过头,目光落在诸葛亮身上,带着几分探究的意味:“说起来,我曾听江东子弟提及,当初当阳长坂坡一役,子璋竟能与赵子龙将军一同,于曹操数十万大军重围之中,杀了个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此事……是真是假?”
他问得随意,眼神却很专注,似乎对这近乎神话般的勇武之事极感兴趣,又或者是在掂量刘备军的实力。
诸葛亮微微颔首,神色不变:“大都督消息灵通。确有此事。”他顿了顿,似乎回忆起当时的惨烈,“当日情形,确是凶险万分。曹军铁骑,漫山遍野,遮天蔽日,杀声震天。子璋与子龙二人,并肩冲突,浑身浴血,硬生生从那铁桶般的包围里,凿开了一条生路。”
他稍稍一顿,像是回忆起当时的惨烈,又像是为麾下猛将感到自豪:“便是以子龙之能,也常称赞子璋枪法精妙,勇不可当,绝非寻常之辈。”
周瑜眉梢微挑,露出一丝讶异,随即又化为深思:“哦?七进七出……这般悍勇,江东怕也难找出几人。子龙将军之勇,天下闻名,不想子璋,竟能与其并驾齐驱?”
诸葛亮唇边泛起一丝极淡的笑意,语气却依旧平和:“子璋之武艺,不在子龙之下。便是子龙,也常称赞子璋枪法精绝,临阵应变,皆非寻常武将可比。”
周瑜沉默片刻,目光投向远方江面,缓缓道:“我无法想象我东吴居然错失了如此绝世猛将。孔明先生运筹帷幄,麾下又有此等绝世猛将……嗯,有趣,当真有趣。”
诸葛亮闻言,羽扇轻摇,淡然一笑:“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我家主公仁德布于四海,英雄归心,亦是常理。”他话锋轻轻一转,带上了几分揶揄,“说来也怪,曹丞相那数十万大军,号称精锐,却奈何不得区区两人。或许,该问问他麾下的虎豹骑,是如何在那长坂坡上,看得如此‘尽兴’的?”
这话说得巧妙,既捧了己方猛将,又顺带嘲讽了曹军的无能。
周瑜先是一怔,随即领会了其中的戏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指着诸葛亮摇了摇头:“孔明先生这张嘴,果然是厉害!连消遣人都这般不着痕迹。”
笑声在江风中传开,驱散了几分大战将至的紧张。片刻后,周瑜敛了笑容,目光重新投向前方,神色变得锐利而凝重。前路,便是决定天下走向的战场。
东吴水军行至距三江口约五六十里水面,船队依令停泊,开始安营扎寨。周瑜选定江心水域为主营,调拨船只连环布防;岸上则紧邻西山设立分营,互为犄角。诸葛亮不入大营,只在自己所乘的一条小船上独住,显得格外清静。
周瑜将中军事务略作安顿,便派人请诸葛亮过船议事。两人在中军帐相见,一番客套寒暄过后,周瑜屏退左右,开口道:“昔日曹孟德官渡之战,所以能以弱胜强,大破袁绍,关键在于奇袭乌巢,焚其粮草。如今曹贼有二十多万兵力,声势浩大,我江东兵力不过三万,若要破敌,非用计不可。”他目光落在诸葛亮脸上,“曹军粮秣辎重,据探报皆囤于乌林一带。先生久居荆襄,必熟知彼处地理。瑜欲请先生亲率一千精兵,并请关将军、张将军、赵将军、陆将军同往,前往乌林断其粮道,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诸葛亮十分爽快地应承下来:“都督妙计,亮敢不从命?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待诸葛亮告辞离去,鲁肃忧心忡忡,私下里悄声问周瑜:“都督,曹军势大,乌林防备必然森严,为何偏要派孔明先生冒此奇险?”周瑜道:“我相信孔明先生能办到此事情。而且等到他们动手的时候我这里也会动手,曹军在此第一仗我们必须赢。”
鲁肃闻言还是不放心,赶到诸葛亮船上,试探着问道:“先生此去劫粮,路途艰险,可有把握成功?”诸葛亮正临窗观江景,闻言回头,轻摇羽扇笑道:“子敬放心此战必胜。不过为了确保此战胜利,子敬我得先回趟夏口了。”
却说刘备吩咐刘琦守江夏,自己率兵按照诸葛亮得要求来到了夏口北岸,刘备望着大江,迟迟不见诸葛亮回返,心中挂念,忽见江上有一小舟过来,连忙赶过去,只见一袭白衣的诸葛亮站在船头,向刘备挥一挥羽扇,来到岸边,拱一拱手道:“主公,亮回来了。”
刘备道:“军师,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帐内,诸葛亮羽扇轻摇,略带风尘之色,眼神却依旧清亮。他甫一坐定,便对上首的刘备拱手道:“主公,亮此番急回,关乎乌林曹军粮道。周都督已将此重任,交予我军处置。”
刘备闻言,神色一肃,原本因诸葛亮归来的几分松弛瞬间收紧:“竟有此事?那曹操命脉所系,周公瑾肯将此等功劳让与我们?”
诸葛亮微微颔首:“其中曲折,容后再禀。当务之急,是择将执行此任务。乌林地势低洼,水域广阔,曹军必有重兵把守,强攻不易。”
刘备沉吟片刻,目光扫过诸葛亮,带着全然的信任:“军师既有计较,便请点将。”
诸葛亮嘴角勾起一丝弧度:“好。”
刘备当即扬声道:“传我将令,速召云长、翼德、子龙、子璋至主营议事!”
“诺!”传令官领命飞奔而去。
不多时,帐外脚步声响起。关羽丹凤眼微阖,抚着长髯,步履沉稳;张飞豹头环眼,性子最急,几乎是撞了进来,嗓门洪亮:“大哥!军师!唤俺们何事?莫不是又要打仗了?”紧随其后的是一身银甲、英姿挺拔的赵云,神色平静,目光锐利;最后则是稍显文雅的陆瑁,步履从容。
四人见礼毕,诸葛亮便将周瑜的委托与乌林袭粮的任务和盘托出。
话音刚落,张飞第一个按捺不住,上前一步,声若洪钟:“军师!这等好事,交给俺老张!保证把曹贼的粮草烧个精光!”
关羽亦缓缓睁眼,眼中精光一闪:“某愿往。”
赵云抱拳:“末将听凭主公、军师调遣。”
帐内一时请战之声不绝。
就在此时,一直未语的陆瑁却排众而出,对着诸葛亮与刘备深施一礼:“军师,主公,此战可否交予瑁?”
众人目光齐刷刷转向他。张飞瞪圆了眼睛:“子璋?你去?带多少人?”
陆瑁挺直身躯,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请军师予瑁一千精兵足矣。瑁不敢妄言一战功成,夺下乌林,但在会战期间,必能叫曹军粮道阻塞,日夜不宁,使其首尾难顾。”
一千精兵?袭扰曹军重兵把守的粮道?此言一出,连素来沉稳的关羽也微微蹙眉,张飞更是咧嘴,似要发笑又强行忍住,憋得脸膛发红:“一千人?子璋,你莫不是说笑?那够曹军塞牙缝的?”
刘备也面露疑色,看向诸葛亮。
诸葛亮饶有兴致地看着陆瑁,轻摇羽扇:“子璋,非亮不信你,只是以千人之力袭扰曹军粮道咽喉,风险极大。不知你欲用何策?”
陆瑁胸有成竹:“瑁欲行‘游击’之术。”
“游击?”帐内诸将面面相觑,这词新鲜得很,闻所未闻。张飞挠着头,一脸茫然:“游鸡?是抓鸡还是怎的?”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好奇:“哦?何谓游击战?”
陆瑁朗声道:“游击战,顾名思义,其精髓在于‘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此十六字真诀。简而言之,便是避敌锋芒,寻敌弱点,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核心在于五点:一,择地利之处设伏;二,兵力部署飘忽不定,聚散随心;三,集中优势兵力,以多打少,打则必痛;四,把握战机,敌疲惫松懈时,迅猛出击;五,战罢即走,绝不恋战,让敌扑空,疲于奔命。”
他顿了顿,补充道:“此战法不求一城一地之得失,只求最大限度杀伤、疲惫、扰乱敌人,使其时刻处于紧张惊惧之中,粮草运输成本剧增,士气日渐低落。”
当陆瑁清晰流畅地将这套全新的战术理念阐述完毕,帐内陷入了短暂的寂静。
最初的疑惑与轻视,渐渐被一种惊异和思索所取代。张飞那快要咧到耳根的嘴角慢慢收了回来。
帐内先是片刻的寂静,随即众人眼中爆发出亮光。刘备忍不住抚掌:“妙啊!敌进我退,敌疲我打……此法甚好!让曹军不得安生!”
诸葛亮更是目光灼灼地看着陆瑁,连连点头:“子璋此计,深合兵法奇正之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小博大,妙!妙极!”
刘备与诸葛亮目光交汇,皆看到了对方眼中的认可。诸葛亮羽扇轻点:“子璋,请详述此‘游击’之术,于乌林如何施行?”
陆瑁再次躬身,胸有成竹地开始阐述:“主公,军师,诸将。乌林地势低洼,水域广阔,正是施展游击之术的天然屏障。我军一千精兵,首要任务并非夺寨,而是化作悬在曹军粮道上的一把利刃,时隐时现,令其寝食难安。”
他伸出手指:“其一,‘择地利,知敌情’。需遣精锐斥候,摸清乌林周遭每一条小径、隘口、密林、水源。同时,详查曹军运粮路线、兵力配置、押运规律、巡逻时段。何时何地有多少守军,何时是其防备最松懈之时,皆需了然于胸。”
“其二,‘化整为零,飘忽不定’。这一千精兵,不设固定营垒,而是分为数支小队,每队数十人至百人不等。各队携带数日干粮,依山险而动,昼伏夜出,或东或西,行踪不定。利用山林掩护,让曹军主力难以捕捉我军踪迹。”
张飞听得入神,忍不住插嘴:“那要是撞上曹军大部队咋办?”
陆瑁看向张飞,微微一笑:“翼德将军,这便是我要说的第三点,‘避实击虚,敌驻我扰’。我军不与曹军主力硬撼。若遇大股敌军,立刻隐匿退避,绝不接战。但曹军安营扎寨时,便是我们袭扰之时。夜间可派小股人马,袭其哨兵,纵火惊营,或以响箭虚张声势,使其草木皆兵,疲于应对,难以安歇。”
“其四,‘集中优势,敌疲我打’。”陆瑁语气加重,“一旦侦知曹军小股巡逻队、掉队的辎重车、或是防备懈怠的运粮队尾部,便需‘聚散随心’。附近几支小队迅速集结,以数倍于敌之兵力,发动迅猛突袭。子龙将军勇冠三军,正可率领突击精锐,行动迅捷,直插要害,务求一击得手,或焚其粮草,或夺其军械,或斩其护卫,打则必痛!”
陆瑁接着道:“其五,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战罢即走,绝不恋战’。一旦得手,无论战果大小,必须立刻脱离接触,利用熟悉的地形迅速分散撤离,返回预定密林或山谷隐藏。绝不给曹军反应、包围的时间。让其每次扑来,都只见到灰烬和空山,疲于奔命,却始终无法根除威胁。”
他总结道:“如此反复袭扰,曹军运粮成本必将剧增,士卒时刻紧张,士气必然低落。纵不能一举切断其粮道,亦可极大牵制其兵力,使其首尾难顾,为我军主力创造战机。此乃以小博大,以弱胜强之法。”
刘备看向陆瑁的眼神充满了赞赏:“好!子璋,此事便交予你,兵员任你挑选,粮草军械优先供应!”
陆瑁躬身道:“瑁,定不负主公与军师厚望!此战,瑁希望能请子龙将军担任副将,协助指挥。子龙将军勇武沉稳,尤擅突袭冲阵,正合游击战所需。请主公、军师应允。”
赵云闻言,目光与陆瑁相遇,两人眼中都闪烁着默契的光芒。
诸葛亮道:“允了,此战命子璋为主将、子龙为副将,率一千精兵前往乌林袭扰曹军粮道。此战不给你具体开始时间,具体结束时间,你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时机把握你们自己看着办。我对你们就一个要求就是在会战期间,不让曹军的粮食舒服的运到曹军手上。”
陆瑁、赵云拱手道:“诺。”
随即陆瑁、赵云点了一千精兵向乌林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