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阳明山人,谥文成,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清儒王士禛言:“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派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1]儒家所谓完整人格的“三不朽”,在王阳明身上得到完整体现。

作为明代杰出的儒学大师,王阳明一生的经历可谓波澜起伏,精彩迭出。学界对阳明的研究,多集中在他的心学思想及与释、道二家关系的论述上。至于他的诗文创作,研究相对薄弱。近年来,虽然也出现一些研究阳明诗文的论著及硕士论文,但它们主要是联系阳明生平经历,对其诗歌进行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方面的归类,凸显其美学价值;或从儒学层面挖掘他诗文的意义,展示其作为理学大家的价值;或从心学的角度,对其诗文进行分析,强调他心学思想的重要性;间或涉及阳明对释、道二教的看法,但多为宏观概述,深入度欠缺。

对于王阳明及其思想,历史上有“阳明学”“心学”“良知学”“王学”等称谓,与南宋朱熹所开创的“朱子学”并列为宋明儒家思想的两大阵营。其心学思想是明代初中期学术流变的产物,不仅对当时,还对海外,尤其是日本,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近现代对王阳明心学的研究名家辈出,如魏源、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章太炎等服膺王学,现代学者梁漱溟、熊十力、唐君毅、牟宗三等则属于新心学一派。国内较早的代表作有谢无量《阳明学派》[2],贾丰臻的《阳明学》[3],钱穆的《王守仁》[4],宋佩韦的《王阳明与理学》[5],嵇文甫的《左派王学》[6]等。而战后引起日本学界重视的,有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7]一书,此书欲证实阳明学和其左派思想展开论争中,曾产生了和西洋近世相同的自我觉醒。岛田的观点,当时曾引起日本哲学界激烈的反驳。下面,我们就学界对王阳明的文学和禅学之交涉问题的研究作一回顾。

(一)阳明与禅之研究

1.明代佛教研究

禅学研究向来是佛教研究的热点,但与唐宋禅宗研究相比,明清禅宗则鲜见有分量的研究。国内最早涉足这一领域的,当数陈垣。他于1940年3月写成《明季滇黔佛教考》,考揭明末清初身居云贵两省的士人怀念故国和逃禅不仕的事迹,把治史与抗日结合。1941年1月写成《清初僧诤记》,以清初东南一带佛教法门之争为切入点,讲述了民族斗争在宗教内部的反映。陈垣从宗教史研究的角度阐释了诸多政治史、文化史的问题,开一代学术风气。

此后,关注明代佛教并取得突出成绩的是台湾的圣严法师,他于1975年出版了以日文写成的博士论文《明末中国佛教的研究》[8],对明末蕅益智旭的行谊及思想的形成做了详细考析。1987年,圣严法师把《明末的禅宗人物及其特色》等四篇文章汇集起来,以《明末佛教研究》为名出版,对明末的居士佛教、禅、净、唯识做了全面性的研究。圣严法师对明代佛教的关注,带动了台湾学界对此领域的一系列关注。近年来,从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的视角出发,对明代佛教做系统研究的,在台湾地区也涌现出许多专著。比如陈玉女《明代的佛教与社会》[9],把研究立足于广博的文献史料上,遍及妇女、医疗、经济、教育、风俗等方面,可谓“芥子纳须弥”,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明代佛教做了新的考论。再如翻译过荒木见悟著作的江灿腾先生,他的《晚明佛教改革史》[10]则试图以晚明高僧憨山德清改革丛林的个案来研究明清禅宗社会文化史,对明清禅林的现状做了动态描述。

日本对明代佛教的研究起于20世纪70年代,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长谷部幽蹊,他的《明清佛教史研究序说》[11]是一部明清佛教通史性质的书,而《明清佛教教团史研究》[12]则侧重于教团组织形式的研究,论述了禅律两宗的关系及明清佛教的宗派性等问题。此外,涉足于此领域的,还有以研究宋明儒学出名的学者楠本正继(1896—1963)的弟子荒木见悟教授,1963年,他以博士论文修改而成的《佛教与儒教:中国思想形成之根本》[13]由京都平乐寺书店出版,此书由《序论:本来性与现实性》、第一章《华严经的哲学》、第二章《圆觉经的哲学》、第三章《朱子的哲学》、第四章《王阳明的哲学》和《结语》构成。全书的基调建立在“本来性”与“现实性”的构架上,而内在的脉络则为“华严·禅—朱子学—阳明学”。

此后,荒木继续以儒佛之间影响互动的视角,对明代思想做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比如,《明代思想研究——明代的儒教与佛教的交流》[14]《明末宗教思想研究——管东溟的生涯及其思想》[15]《忧国烈火禅:禅僧觉浪道盛之苦斗》[16]《近世中国佛教的曙光:云栖袾宏之研究》[17]《明末清初的思想与佛教》[18]。至于对晚明僧人的研究,除了云栖祩宏、觉浪道盛外,荒木还有对玉芝法聚、憨山德清、无念深有、蕅益智旭的论述。

国内学者对明代佛教的研究,不论是在1929年蒋维乔以日本学者境野哲《支那佛教史纲》为依据编著而成的《中国佛教史》[19]里,还是在1940年黄忏华的第一部系统的汉传佛教通史《中国佛教史》[20]中,抑或是在2006年杜继文的《佛教史》[21]中都只有篇幅极为简短的概述。1982年,郭朋的断代佛教史《明清佛教》[22]出版,主要对明代帝王和佛教的关系、禅宗的两大派系(临济和曹洞)及四大高僧——祩宏、真可、德清、智旭等做了论述。2009年,任宜敏的《中国佛教史:明代》[23]全面梳理了临济、曹洞二宗的法脉传承和四大高僧的行迹,较为详细地展示了天台、贤首各宗在明代的兴衰过程。此外,作者还对藏传佛教,宋濂、袁宏道等辅教居士的护教活动,明代与日本、西域等的佛教交往做了介绍。

2.阳明与禅之研究

有关王阳明与禅宗佛教的关系,最早论述始于20世纪初,以日本学者关注较多,成果也相对丰富。1908年,日本禅宗研究学者忽滑谷快天(1867—1934)率先出版了《达磨与王阳明》[24]一书。1934年,在其所著《中国禅学思想史》[25]里,他阐述了宋明理学家与禅僧的交往,在第18章至第20章,对王阳明及其学派与禅化之风也有所涉及。1958年,研究儒佛关系史的久须本文雄(1908—1995)出版了《王阳明的禅思想研究》[26],列举了王阳明与禅宗寺院接触的大量材料,并引证王阳明的言论与禅宗的《坛经》及其他禅师语录作了比较。1969年,三崎良周发表《关于王阳明的致良知说》[27]一文,以唐末华严学僧澄观、宗密等人之教禅一致论下的“华严禅”思想中的“妙知说”与宋代天台“山外派”的“灵知说”来配解王阳明《传习录》中的“良知说”。此外,中国佛教史研究者竺沙雅章于1956年发表《王龙溪与佛教》[28]一文,以王畿为个案,对阳明弟子与佛教的关系作了论述。

从明代学者到清代馆臣,无不对王阳明、王畿、李贽、罗汝芳的“狂禅思想”进行辨析,阳明及其后学与佛禅的关系,荒木见悟认为是阳明学与“看话禅”的关系。荒木特别重视阳明学和佛教的关联,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了《佛教与阳明学》[29],此书认为明代佛教衰退之见是肤浅的,王阳明的“无善无恶,为善去恶”是理学和心学的结合,此新心学正是促进明末佛教复兴的主因。在此基础上,荒木论述了明末四高僧、觉浪道盛及李贽的思想和活动,还对顿悟渐修说、《楞严经》流行的意义进行了阐述。荒木教授的相关著作还有如下几种:《阳明学的开展与佛教》[30]《阳明学的位相》[31]《中国心学的鼓动与佛教》[32]。他在儒佛调和论的基础上,主要采用个案研究,对阳明学派人物的生平、思想等进行了剖析。此外,荒木还有论文涉及阳明及后学与禅之关系,如《禅僧玉芝法聚与阳明学派》[33]《阳明学与禅学》[34]等。此外,荒木还关注《楞严经》《圆觉经》等经籍对明代佛教的影响。

1985年,佐藤龙太郎发表《关于阳明学中的狂禅》[35],对王阳明、王龙溪和李贽“狂的观念”进行了辨析。1990年,大西晴隆发表《王阳明与禅》[36]一文,从宗门公案入手,审视了阳明与禅佛教间的关系。2002年,佐藤龙太郎发表《阳明学派之禅思想及其评价》[37],此文虽以阳明学派为名,其实只讨论了阳明和王畿的禅学立场。

台湾学者方面,20世纪60年代,陈荣捷《王阳明与禅》[38]一文发表,他从阳明同代人陈建(1497—1567)、阳明死后百年之张烈(1622—1685)及研究中国佛教之学者常盘大定、久须本文雄对阳明近禅的评价谈起,从正反两方面辨析了阳明与禅的关系,认为阳明对禅宗之攻击比宋儒更切中要害。1973年,台北无隐精舍复印陈先生中文论文9篇,采其中一文之命题为书名《王阳明与禅》。此后,陈先生又增加6篇近作,于1984年由学生书局以同名出版。柳存仁《王阳明与佛道二教》[39]一文发表,对阳明思想与佛、道二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1995年,林惠胜的《王阳明与禅佛教之关系研究》(指导教师:戴琏璋)[40]写成,先描述了阳明的成学、立教过程,再从“本体论”“终极关怀”“功夫论”“论述方式”这四方面比较了阳明学与禅佛教之关系,最后论述了阳明对禅佛教之态度及后人对阳明近禅之看法。

大陆学者则有柯兆利《论王阳明的禅学思想》[41]一文,与陈荣捷先生看法迥异,柯先生赞同陈建阳明好禅的说法。从阳明辟禅说起,以《宗镜录》《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禅宗典籍为据,对阳明的禅学修养、阳明哲学思想所打下的禅佛印记一一进行了对比性的阐述。近年来,陈永革先生的《阳明学派与晚明佛教》[42]一书则考察辨析了阳明士子的丛林交游,从史学、哲学的层面,探讨了阳明学派及其思想与晚明佛教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阳明文学研究

1.阳明与明代文学研究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论及心学与明代各体文学如诗、文、小说、戏曲、小品文等的关系,相关论文、专著也不少。就专著而言,如马积高《宋明理学与文学》[43],韩经太《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44],潘运告《冲决名教的羁络——阳明心学与明清文艺思潮》[45],许总《理学文艺史纲》[46],周群《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47],宋克夫、韩晓《心学与文学论稿: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文学概观》[48],左东岭《明代心学与诗学》[49]、《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50]、《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51]等,主要从宏观上探讨心学对明代文学总体之影响。就近年来涌现出的博士论文而言,有薛青涛的《明词与阳明心学》[52],重点分析了在阳明心学兴起后,词人写作观念的变化,具体以艳情词、闲情词为描述重点,对阳明心学影响明词的方式及相应的发展阶段做了独特的解读。就单篇论文而言,数量不少,在此不再赘述。

2.阳明诗文研究

相比之下,王阳明的文学研究则明显不足,虽有文学史或论文有所探讨且不乏真知灼见,但文字篇幅不多,数量也相对较少。比如,胡适在《王阳明之白话诗》[53]中摘录了王阳明《蔽月山》《山中示诸生》等七首白话诗,认为足以和明代诗坛的复古派抗衡并影响了公安派。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里提到王阳明的散曲《归隐》,认为写得愤懑大胆,对当政的权贵进行了指控,近于“不平常的赤裸裸的谩骂”[54],极具现实意义。此外,郑振铎还认为,“《阳明集》固不独以文著。他也尝和李空同诸人游,却不曾受到他们的污染。他的散文是那末工炼整饬,盖不求工而自工的”[55],高度评价了阳明的散文。谢无量盛称王阳明“文章雅健有光采,上承宋濂方孝孺之绪,而开王慎中、归有光之先声。其诗格尤典正不矜奇巧”[56]。曾毅在《中国文学史》[57]里也称赞了王阳明的诗文,认为他的诗志和音雅,不逞奇巧,冲融恬淡。

1972年,日本菅原兵治率先写成《王阳明的诗》[58]。接下来,1978年,台湾地区的廖凤琳对王阳明的诗歌做了探究,写成硕士论文《王阳明诗与其思想》(指导教师:林耀会)[59]。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率先对王阳明文学创作进行研究的,是喻博文《简论王阳明的诗作》[60]一文,作者对王阳明的诗歌内容做了分类,概括了王诗的语言、风格等特点,客观地评价了王诗的优劣处,至今仍有启发意义。相关论文,还有台湾地区林丽娟的《“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晚年诗研究》[61]、周寅宾《王守仁诗歌得失谈》[62]、刘再华《王阳明文学论略》[63]、左东岭《论王阳明的审美情趣与文学思想》[64]等。就专著而言,台湾地区有林丽娟的《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诗探究》[65],廖凤琳的《王阳明诗与其思想》[66]。此外,大陆学者有华建新《王阳明诗歌研究》[67]、《王阳明散文研究》[68]。国内就硕士论文而言,近年来有李月杰《王阳明诗歌研究》[69],梁琳《王守仁诗文研究》[70]、武剑《王阳明诗歌论》[71]、朱海峰《王阳明诗歌研究》[72]、滕羽鑫《王阳明诗歌的意境新说》[73]等。

把阳明的诗歌创作和心学相联系,作一整体观照的,就单篇论文而言,有孙良同《王阳明的文学实践及其与心学的关系》[74],探讨了阳明文学实践、文学思想、文学理论与其心学的关系。梅新林、申明秀《论王阳明诗歌的心学意蕴》[75]追溯了阳明心学与儒道释的渊源,并对他的诗歌与道教道家、佛教及心学的关系做了相应的分析,试图从心学的角度来解读其诗歌。敖运梅《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诗化》[76]则以尽“心”求“意”、借“知”体“物”两个维度来诠释阳明诗歌创作与其心学思想的关联。华建新《王阳明心学诗论新探》[77]从先秦儒家诗论说起,分诗本体论、诗性情论和诗功能论三个维度论述了阳明的心学诗论。左东岭《良知说与王阳明的诗学观念》[78]认为王阳明的性灵诗学观念带有浓厚的心学色彩。

上述诸论著,兼联系阳明的生平传略、心学思想对其诗歌内容进行归类,并总结其艺术特色,或有谈及阳明之学与佛道二氏之关系的,篇幅较短,不够全面和深入。

(三)阳明诗与禅之研究

从大范围来看,关于明清诗歌与禅学关系之研究,近年来,台湾学者廖肇亨在这一领域做了开拓性的工作。他的《中边·诗禅·梦戏: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论述的呈现与开展》[79]论文集包括了《明末清初丛林论诗风尚探析》《严羽与明清诗学论争:以“法/悟”关系为中心》《慧洪觉范在明代:宋代禅学在晚明的书写、衍异与反响》《药地愚者大师之诗学源流与旨要论考:以“中边说”为讨论中心》《第一等偷懒沙门:雪峤圆信与明末清初的禅宗》《晚明僧人山居诗论析:以汉月法藏为中心》《木菴禅师诗歌中的日本图像:以富士山与僧侣像赞为中心》等12篇论文。作者主要探讨了明清禅林诗作与诗论的相关问题,对置于不同价值观念及文化风尚中的禅学做了细致检视,给笔者极大启示。但廖先生的研究是建立在明清禅僧的诗作诗论上,与本人所做的以王阳明为视角的研究又有不同。

综上所述,关于阳明诗歌与佛禅之交涉问题,较少有人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探讨,这就给笔者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本选题立足于学界对王阳明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上,从创作、理论、审美等层面对阳明诗歌与佛禅之关系进行梳理与阐释,以期展现明代佛禅的动态发展及对阳明文学创作的影响。本书涉及哲学、宗教、文学、文化、史学等多个层面,故采用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方法。首先,语言文字不仅是运载思想的工具,其本身也可成为参禅的对象,如宗杲的“看话禅”。诗歌的句法格律不是外在于内容的东西,也需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禅的文字化和诗的形式化现象。其次,阳明与佛禅之交涉活动,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需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文化大环境,从历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最后,对阳明诗歌创作与佛禅之关系,我们能做的是立足于文献基础上的客观阐释而非主观评判,因此还需从阐释学的立场对此进行解读。


[1]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2页。

[2] 谢无量:《阳明学派》,中华书局1930年版。

[3] 贾丰臻:《阳明学》,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4] 钱穆:《王守仁》,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5] 宋佩韦:《王阳明与理学》,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6] 嵇文甫:《左派王学》,商务印书馆1944年版。

[7] [日]岛田虔次:《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东京)筑摩书房1949年版。

[8] 后由关世谦译,台湾学生书局1988年版。

[9] 陈玉女:《明代的佛教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0] 江灿腾:《晚明佛教改革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 [日]长谷部幽蹊:《明清佛教史研究序说》,新文丰出版社1979年版。

[12] [日]长谷部幽蹊:《明清佛教教团史研究》,同朋社1993年版。

[13] [日]荒木见悟:《佛教与儒教:中国思想形成之根本》,研文出版社1993年版,此本有两个中文译本:一为杜勤,舒志田等译,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二为廖肇亨译,联经出版公司2008年版。

[14] [日]荒木见悟:《明代思想研究——明代的儒教与佛教的交流》,创文出版社1972年版。

[15] [日]荒木见悟:《明末宗教思想研究——管东溟的生涯及其思想》,创文出版社1979年版。

[16] [日]荒木见悟:《忧国烈火禅:禅僧觉浪道盛之苦斗》,研文出版社2000年版。

[17] [日]荒木见悟:《近世中国佛教的曙光:云栖袾宏之研究》,周贤博译,慧明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1年版。

[18] [日]荒木见悟:《明末清初的思想与佛教》,廖肇亨译,联经出版事业公司2006年版。

[19] 蒋维乔:《中国佛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20] 黄忏华:《中国佛教史》,上海书店1989年版。

[21] 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 郭朋:《明清佛教》,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3] 任宜敏:《中国佛教史:明代》,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4] [日]忽滑谷快天:《达磨与王阳明》,国书刊行会1987年版。

[25] [日]忽滑谷快天撰,朱谦之译:《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6] [日]久须本文雄:《王阳明的禅思想研究》,日进堂书店1958年版。

[27] [日]三崎良周:《关于王阳明的致良知说》,《东洋文化论集》,早稻田大学出版部1969年版。

[28] [日]竺沙雅章:《王龙溪与佛教》,《印度学佛教学研究》1956年第5卷。

[29] [日]荒木见悟:《佛教与阳明学》,第三文明社1979年版。

[30] [日]荒木见悟:《阳明学的开展与佛教》,研文出版社1984年版。

[31] [日]荒木见悟:《阳明学的位相》,研文出版社1992年版。

[32] [日]荒木见悟:《中国心学的鼓动与佛教》,中国书店1995年版。

[33] [日]荒木见悟:《禅僧玉芝法聚与阳明学派》,《九州中国学会报》1964年第10卷。

[34] [日]荒木见悟:《阳明学与禅学》,《斯文》1968年第20号。

[35] [日]佐藤龙太郎:《关于阳明学中的狂禅》,《爱知学院大学禅文化研究所纪要》1988年第15号。

[36] [日]大西晴隆:《王阳明与禅》,日本《阳明学》1990年第2号。

[37] [日]佐藤龙太郎:《阳明学派之禅思想及其评价》,《日本中国学会报》2002年第54集。

[38] 陈荣捷:《王阳明与禅》,《人生》1964年第11期。

[39] 柳存仁:《王阳明与佛道二教》,《清华大学学报》1981年第1期。

[40] 林惠胜:《王阳明与禅佛教之关系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台湾师范大学,1995年。

[41] 柯兆利:《论王阳明的禅学思想》,《中国哲学》第8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

[42] 陈永革:《阳明学派与晚明佛教》,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3] 马积高:《宋明理学与文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4] 韩经太:《理学文化与文学思潮》,中华书局1997年版。

[45] 潘运告:《冲决名教的羁络——阳明心学与明清文艺思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6] 许总主编:《理学文艺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7] 周群:《儒释道与晚明文学思潮》,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48] 宋克夫、韩晓:《心学与文学论稿: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文学概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9] 左东岭:《明代心学与诗学》,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50] 左东岭:《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1] 左东岭:《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52] 薛青涛:《明词与阳明心学》,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53] 胡适:《王阳明之白话诗》,《胡适留学日记》,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54]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04页。

[55]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826页。

[56] 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中华书局1932年版,第48页。

[57] 曾毅:《中国文学史》,泰东图书局1923年版。

[58] [日]菅原兵治:《王阳明的诗》,黎明书房1972年版。

[59] 廖凤琳:《王阳明诗与其思想》,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文化学院中文研究所,1978年。

[60] 喻博文:《简论王阳明的诗作》,《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4期。

[61] 林丽娟:《“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晚年诗研究》,《孔孟学刊》1985年第9期。

[62] 周寅宾:《王守仁诗歌得失谈》,《光明日报》1986年9月23日。

[63] 刘再华:《王阳明文学论略》,《求索》1997年第6期。

[64] 左东岭:《论王阳明的审美情趣与文学思想》,《明代心学与诗学》,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第43—54页。

[65] 林丽娟:《吾心自有光明月:王阳明诗探究》,复文图书出版社1998年版。

[66] 廖凤琳:《王阳明诗与其思想》,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

[67] 华建新:《王阳明诗歌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8] 华建新:《王阳明散文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9] 李月杰:《王阳明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08年。

[70] 梁琳:《王守仁诗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1] 武剑:《王阳明诗歌论》,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0年。

[72] 朱海峰:《王阳明诗歌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大学,2010年。

[73] 滕羽鑫:《王阳明诗歌的意境新说》,硕士学位论文,云南大学,2010年。

[74] 孙良同:《王阳明的文学实践及其与心学的关系》,《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75] 梅新林、申明秀:《论王阳明诗歌的心学意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76] 敖运梅:《王阳明心学思想的诗化》,《船山学刊》2011年第4期。

[77] 华建新:《王阳明心学诗论新探》,《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78] 左东岭:《良知说与王阳明的诗学观念》,《文学遗产》2010年第4期。

[79] 廖肇亨:《中边·诗禅·梦戏:明末清初佛教文化论述的呈现与开展》,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