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忘我”的心理机制及健康促进研究
- 毛华配
- 1998字
- 2025-04-27 16:48:10
第一节 老庄道义溯源
一直以来,学者以老庄之道为正统,对各种道学的发展与评价也以合道之远近加以衡量,如南朝梁刘勰的“三品说”认为品道的次序当为“上品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宋代马端临认为道学共有清静、炼养、服食、符箓、经典科教五说,以为道离清静越远就越失真。[4]因此,道学的发展一旦偏离老庄之道就成了“旁门小术”。[5]因此,本节主要从老庄道学思想来阐述道的意涵。
一 老子之道
何谓道?老子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6]可见,道是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是“有物混成”而实存的,并且可以为天下母,足见道可生化万物,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7]。道生万物,同时道也是万物发生、发展所依循的内在规律,如“反者道之动”[8],“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9]。总之,万物顺道便是造化,生死各依其律,该生时生,该灭时灭,于是“知常容,容万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0]。
道有如此造化,但在老子看来道是不可说的,《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说明“常道”是不能言说的,有名出自无名,而“道隐无名”[11]。故老子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12]。道如此玄妙,开启宇宙之门而造万物,但它却不能言示,难怪后人重提老学时被称为“玄学”。
尽管老子谓道无名而不可言,但后人却欲窥道之精义而纷纷注解诠释。韩非子云:“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13]王安石曾说:“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14]冯友兰说,“道即万物所以生之总原理”[15]。还有一些名家尝试用综合的方法来对道进行解释,如:方东美从道体、道用、道相、道征四个方面进行解说[16],陈鼓应的三义说[17],唐君毅的六义说[18],等等。这些解释或互有侧重,或彼此补全。尽管有人指出各家在解释时采取的格义方法不同,很有可能出现给老子乱扣帽子的情况[19],但众家之辩却可加深对老子之道的理解。
总揽各家之义,老子之道有几点是明确的。一是道为万物存有之原理。即道先天地而生,可以为天地母。二是道为世界规范之原理。世间造化皆有律,于天为天道,于人为人道,顺道者生,逆道者亡。三是道实存却无实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道德经》第十四章)可见,道为虚无本体,即精神的实体,无形无迹,实存而无实相,通而为一。
二 庄子之道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司马迁在论庄子时说,“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以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20]庄子论道的成就被冯友兰称为道家第三阶段(杨朱为第一阶段,老子为第二阶段)[21],以至于后人一提道家,必言老庄。
首先,庄子认为道是实存的,并且创生万物。“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22]说明道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存在物,超出了时空的限制。同时,庄子也体认老子关于道的创生理论,认为道产生天地万物,并运作天地万物,这在《天地》篇里说得非常清楚:“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閒,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23]
其次,庄子认为道具有整体性,道通为一。事物往往是对立的,“此”物总能对应“彼”物,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24]但道是整体的,没有跟它相对的东西,所以它超出对立的关系,即“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25]。所以说不如用事物的本来之性加以观察和认识,即“莫若以明”。这样才可以避免“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26]。世间万物皆具本然,因此万事万物都具有道,都依照自身的本性而存在,故“道通为一”。
最后,庄子认为道能齐物,达可游心。既然万事万物在本源上都能归依于道,做到齐一,那么事物之间的差别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会依其参照物的具体状况和观察视角而改变,比如“以差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睹矣”[27]。或因人们主观成见,“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28],造成物之差异。因此,各种物论的争辩是没有必要的,它们必须在物体自身的意义上取消彼此的对立,泯灭是非,知通为一,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29]的境界。与此同时,把自身从一切桎梏中解脱出来,由“有待”进入“无待”,达到逍遥的境界。[30]
从老子、庄子的道论来看,两者之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陈鼓应曾概括过两者道论的不同:老子的道,本体论与宇宙论的意味较重,而庄子则将它转化为心灵的境界;其次,老子强调道的客观意义,而庄子则把道和人的关系扣得紧密,追求精神境界的超升。[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