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
- 米彦青
- 23字
- 2025-04-28 18:10:17
第一章 空间—政治秩序建构下的元代蒙古族汉诗创作
第一节 元代概念的界说
“元代”(Yuan dynasty),此一概念看似简单常见,实则歧义纷纭。而造成诸多歧义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们对元代享国时间的认识和理解难以达成一致。纵观13世纪至14世纪蒙古族群发展之重要历史节点: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于斡难河源称成吉思汗,大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由此诞生;成吉思汗22年(1227),蒙古灭西夏;窝阔台汗6年(1234),蒙古灭金;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汗位,与阿里不哥争位,大蒙古国随之解体;元世祖至元8年(1271),忽必烈取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大都;至元16年(1279),蒙古灭南宋,实现大一统;元顺帝至正28年(1368),明军破大都,元廷北遁,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元朝自此覆灭。由此可见,若自蒙古政权统治之延续以观之,元代当从成吉思汗即位时算起,至明军破大都,共计163年;如果以统治重心在汉地以论之,又当以忽必烈即位为起点,元代存世唯109年;倘若紧扣“大元”国号之有无,元代则当始于元世祖至元8年(1271),享国仅98年;而若是以大一统王朝之建立推之,则又当以忽必烈灭南宋之至元16年(1279)为起点,元代存在时间不过90年而已。此外,假如像许多汉学家那样,将元朝纳入整个大蒙古国的演进中加以考察,则“元代”的概念必然更为复杂。以上诸说中,目前得到史学界主流认同的主要有163年和98年两种。如《中国历史辞典》称:“元朝,朝代名。……从成吉思汗到元顺帝,历十五帝,一百六十三年。从元世祖定国号称‘元’至顺帝北返蒙古草原,凡十一帝,九十八年。”[1]又如《辞海》亦解释道:“元。……朝代名。……(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军攻入大都,推翻了元朝的统治。自成吉思汗至此,共历十五帝,一百六十三年;自世祖(忽必烈)定国号起,共十一帝,九十八年。自成吉思汗建国起,历史上都泛称元朝。”[2]具体到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界,学者们对元代的理解和表述则又各持己见。如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称:“我国历史上的元代,是蒙古族的上层贵族集团掌握国家权力的时代,史称元朝。由于种种原因,元王朝统治中国的时间不长,如果自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方算起,到惠宗妥欢帖木儿至正28年(1368),明兵攻下大都,元室北迁,统一的元王朝宣告灭亡为止,计有一百三十四年;如果自世祖忽必烈至元8年(1271)改国号为‘大元’算起,则为九十七年;如果自至元13年(1276)元军占领临安,宋室投降,元王朝统一全国算起,只有九十二年。按照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元代文学史的起讫时间大致可定为从蒙古王朝灭金到统一的元王朝灭亡。”[3]对于此说,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继承之,谓“元代文学涵盖的时间,大致可以从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1234)起,到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义军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1368)止,其间约一百三十四年”[4]。而钱仲联等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则又依各文学家实际效命之地而划分其朝代归属,如元代部分开篇即载:“丘处机(1148—1227)”[5]。此后,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更称:“元朝如从成吉思汗建国时计,则是起于1206年,迄于1368年。”[6]歧说之众,由此可见一斑。
自不同角度以观之,无论是史学界还是文学界,以上诸说,各自均有道理,故学者至今仍难就此达成一致。这不仅给普通民众认知历史造成许多困扰,而且导致文史学界的某些研究和讨论也存在逻辑或论域上的混乱。在相关理论取得突破之前,唯有于研究之初,首先根据论题对“元代”概念范围予以界定和说明方显得较为妥当。自族群涵化角度观之,在元代文学研究中,笔者以为史学界所持的广义元代概念颇值得借鉴,即指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在斡难河源称成吉思汗并建立大蒙古国,至元顺帝至正28年(1368)秋明军攻陷大都,共计163年。该选择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自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前后开始,蒙古军便发动西征花剌子模和南攻金、夏等战事,并以波浪推进式的冲击对南宋产生一定影响,后来出现的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四大族群的涵化,实则在此时即已开始;其次,金末元初一代戏曲家,如元好问、杨果等,均生长于蒙古族群南下的战乱环境之中,此种经历对他们的生平、心理和创作必然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族群涵化是一个缓慢且漫长的过程,在一个较长时段上考察其与元代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可能更有利于把握相关问题的来龙去脉,也更便于本研究的展开。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广义元代这一概念,目前国内史学界多尝试与国际史学界接轨,采用“蒙元”的称谓予以代替,如萧启庆、陈得芝、韩儒林、刘迎胜等历史学者即普遍采用这一概念。[7]在历史学论域中,“蒙元”是大蒙古国与元朝的合称,“蒙”和“元”之间乃是一种并列关系结构。此概念具有较大合理性,毕竟在历史上,作为朝代名称的“元”直至至元8年(1271)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时方出现,若径直将大蒙古国成立至此之间的历史称为元朝,显然与史实相忤。正因如此,某些文学研究者亦逐渐采用此说。[8]不过,不可讳言的是,“蒙元”概念也存在一定弊端,在词语结构上易于产生歧义,既可如前所述,理解为并列结构,即“大蒙古国”和“元朝”的并称,又可视作偏正结构,以“蒙”修饰“元”,理解为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而后者在中国当下语境中显得较为敏感,容易引起某些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议,以至于某些学者不得不以“(蒙)元”或“蒙·元”等形式进行表述[9]。有鉴于此,本研究仍暂取广义元代的概念来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