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时期初及20世纪80年代的贾平凹研究
1978年,因《满月儿》获得全国首届短篇小说奖,青年作家贾平凹开始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他逐渐跃升,成为新时期中国文坛的重要作家。贾平凹创作勤奋,截至1990年,年仅38岁时就已出版著作41部,兼及散文、诗歌、各类小说,且与80年代的文学思潮有着密切关联。《商州》系列被认为“寻根”文学的最早践行者,很多作品都受到文学界广泛赞誉,也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1984年,中篇小说《腊月·正月》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5年,中篇小说《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获得1982—1984年“《十月》文学奖”。《鸡窝洼的人家》被改编成电影《野山》,获得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引起很大的社会轰动。1988年,中篇小说《天狗》获得《中篇小说选刊》优秀作品奖。1987年,长篇小说《浮躁》获得第八届美孚飞马文学奖,这也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作家首次获得重要的国际奖项。1988年,中篇小说《故里》获得第三届《十月》文学奖。1989年散文集《爱的踪迹》获得首届全国优秀散文奖。
贾平凹的创作实绩也得到评论界持续的关注和热议。从《满月儿》登台到商州成为文学根据地,可以说,故乡的山水风貌人情成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重要载体,而自觉以“中国美学形式”表现中国当下现实,也使得贾平凹的创作更多接续中国古典美学传统,这对于他此后的创作也有着重要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的贾平凹研究中,对于商州地理、社会改革与寻根文化,以及《浮躁》所折射出的民族文化心理都受到众多批评家的热议,对贾平凹作品的跟踪研究和经典化推进逐渐成为普遍性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