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研究问题

国际制度指的是一系列围绕行为体的预期所汇聚到的一个既定国际关系领域而形成的隐含的或者明确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1]国际制度的外在形态多样,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国际组织以及多边条约等,学术界对其分别作了广泛研究。在本体论层次上,他们共同指向的是相对稳定的一系列与国际体系、体系中的行为体及其活动有关的构成性、管制性和程序性规范、规则(类似语言学中的语法)。[2]本体论上的统一构成了各类制度研究对话的基础,如国际组织的相关论断可以适用于多边条约等其他制度形态。[3]本书也将从这种一般意义上展开探讨,关注构成制度的各类原则、规范与规则等要素的特征,从而形成适用于条约、国际组织等各类制度形态的一般性解释。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制度在全球治理中扮演关键角色,制度类型和制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治理的成效。[4]除了学术界关注的内涵清晰、内聚性以及强制性较高的强制度之外,国际社会中还存在一些表述模糊、内部规则明显冲突并且缺乏约束性的制度,或者说弱制度。就理论而言,这两类制度与治理之间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中存在着四种潜在关系(如表0-1 所示)。通过对各组关系的不同排列组合,制度与治理构成了三种相互冲突的假设。

表0-1 制度与治理关系的四个维度

关于制度与治理关系的三种假设:

假设一,基于“强制度—强治理、弱制度—弱治理”两组关系,制度与治理线性正相关,制度越强则治理越强。

假设二,基于“强制度—弱治理、弱制度—强治理”两组关系,制度与治理线性负相关,制度越强则治理越弱。

假设三,基于上述四组关系,制度与治理非线性相关,二者的关系取决于特定的条件范围。

传统研究主要关注“强制度—强治理、弱制度—弱治理”两组关系,并将制度强度与治理强度的线性正相关假设作为核心论断。具体而言,制度内涵越清晰越能够对合法行为作出界定,从而增加行为体行为的确定性。制度内各项规则的兼容程度越高,行为体越可能采取一致的行动。[5]制度的约束性越强,越能够有效遏制违反制度的行为。相反,弱制度内涵模糊意味着行为体无法获得关于对方的确定性信息。如果国际法存在漏洞或模棱两可的条款,不能明显支持争端任何一方的立场,领土争端将难以通过和平方式解决。[6]规则冲突性意味着行为体可以借助“逃离条款”(escape clauses)或“择地诉讼”(forum-shifting)逃避责任。缺乏强制性会降低行为体对违约惩罚的恐惧,导致推卸责任的动机增强。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弱制度指导下的各方需要重新协调才能采取行动,这通常意味着更高的交易成本和不确定性。弱制度意味着低效和冲突的论断与功能主义结合产生了一个潜在论断——行为体总是热衷于建构强制度。

然而,通过对各议题领域的梳理可以发现制度与治理线性正相关的假设面临着一系列“反常”现象的挑战。弱制度直接由行为体设计产生,并且在相关议题治理中表现出了更强的相对有效性,全球治理中广泛存在着“强制度—弱治理”与“弱制度—强治理”现象。例如,弱制度促使各方积极参与到减排当中,全球气候治理出现了一系列重要进展。相反,许多强制度却面临着严峻的有效性与合法性危机,相关议题治理出现了倒退趋势。经济治理中基于《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等确立的贸易和金融制度面临严峻挑战,各方要求对相关规则与机构作出变革。[7]这些事实共同导致了下述困惑:为什么弱制度会产生强治理?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如果弱制度是低效的,那它又是如何设计产生的?或者说,人们为什么要设计一个低效的制度呢?二者共同反映的一个深层次问题是:不同类型制度的作用方式存在何种差异?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形成对弱制度以及制度与治理关系的系统解释。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关于弱制度建构和作用机制的解释,有助于补充和修正学术界基于“强制度偏好”建立起来的传统制度理论。首先,修正了有主体的单向互动制度建构理论,弱制度是各方在双向互动中观念平衡的产物。在制度建构过程中,存在偏好差异的各方会提出不同的制度设计方案,最终确立的制度是各方观念相互融合的产物,融合并不必然是利益的简单折中,还可以通过模糊制度内涵、引入冲突性规则等方式实现。其次,修正了弱制度必然导致治理低效的界定。弱制度通过与自身属性契合的作用机制,同样可以实现持续性合作与强治理。这一观点最终可以为“第三项研究议程”——不同类型制度的作用方式差异——的展开提供理论支持。最后,关于弱制度持续性的研究,补充了已有的制度演化视角。传统研究关注制度进化与退化,而忽视了制度的持续性。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制度是如何实现持续的,这同样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理论问题。

2.现实意义

对于当前的全球治理实践,分析弱制度具有下述现实意义。首先,当前全球治理各议题中涌现出了建构弱制度的趋势,如气候变化、网络安全与人道主义等,学术界虽然意识到弱制度可能具有强制度不具备的优势,但是对于其设计过程以及可能产生的结果缺乏充分的认识,系统分析弱制度能够为全球治理中的制度建构提供借鉴。其次,为全球治理中的制度变革提供思路。学术界普遍认为当前各议题中的制度需要作出变革,然而在如何变革上众说纷纭且缺乏切实的理论和现实依据。通过扭转弱制度必然低效、无序的固有偏见,弱制度可以作为未来多元治理背景下制度变革的方向之一。最后,为新兴国家和弱小国家参与全球治理提供启示。随着新兴国家以及弱小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日趋活跃,西方主导建立的传统制度日益显现出局限性。[8]强制度所体现的制度更替内涵极易导致新旧强国的冲突,而弱制度提供了一种渐进性变革的路径。旧制度的某些内容被包含在新制度当中,减少了既有强国的顾虑;同时,通过将自身观念纳入制度当中,新兴国家和弱小国家获得了表达自身主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