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神佛道化戏”剧目辨析

元杂剧现存剧本一百五十余种,加上只有存目的戏七百三四十种。在傅惜华的《元代杂剧全目》中统计,元代姓名可考的杂剧作家的作品共五百种;元代无名氏的杂剧作品,共五十种;元明之际的杂剧作品共一百八十七种。这三项,合计有七百三十七种。如果对现存剧本爬梳整理,再根据只存残曲或剧名的剧目进行考辨,可以对元代的神佛道化戏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与了解。在这里边佛教戏有如下这些剧目。我们先看一下保存比较完整的佛教戏,括弧中为版本及著录情况:

马致远

半夜雷轰荐福碑(《古名家杂剧本》,继志斋本,《元曲选》本,《酹江集》本)

郑廷玉

看钱奴买冤家债主(元刊本,《元曲选》本,息机子刊本)

布袋和尚忍字记(息机子刊本,《元曲选》本)

崔府君断冤家债主(脉望馆钞校本,《元曲选》本)

吴昌龄

花间四友东坡梦(《元曲选》本)

唐三藏西天取经(日本有影印本)

李寿卿

月明三度临歧柳(息机子刊本,《元曲选》本,《柳枝集》本)

孔文卿

地藏王证东窗事犯(元刊本)

范康

陈季卿悟道竹叶舟(元刊本,《元曲选》本)

乔吉

玉箫女两世姻缘(《古名家杂剧》本,《元人杂剧选》本,《古杂剧》本,《元曲选》本,《柳枝集》本)

杨景贤

西游记(明万历刊本,日本复排本,一般刊本出自复排)

无名氏

庞居士误放来生债(《录鬼簿续编》称其为刘君锡作,《元曲选》本列入无名氏中,今从《元曲选》)

龙济山野猿听经(《古名家杂剧》本)

神奴儿大闹开封府(脉望馆抄内府本,《元曲选》本)

朱砂担滴水浮沤记(脉望馆抄来源不明本,《元曲选》本)

小张屠焚儿救母(元刊本)


仅存残曲的元杂剧佛教戏

纪君祥

陈文图悟道松荫梦(又曰《李元贞正果碧云庵》,见《元人杂剧钩沉》)

吴昌龄

唐三藏西天取经(《元人杂剧钩沉》)

无名氏

卢时长老天台梦(《元人杂剧钩沉》)


仅存剧名的元杂剧佛教戏

高文秀

泗州大圣锁水母(《录鬼簿》,《太和正音谱》)

志公和尚问哑禅(《录鬼簿》,《太和正音谱》)

杨显之

刘泉进瓜(曹本,天一本,孟本,《录鬼簿》,《太和正音谱》)

吴昌龄

鬼子母揭钵记(曹本,《录鬼簿》)

哪吒太子眼睛记(《录鬼簿》)

李寿卿

船子和尚秋莲梦(《录鬼簿》,《太和正音谱》)

王廷秀

石头和尚草庵歌(《录鬼簿》,《太和正音谱》)

金仁杰

秦太师东窗事犯(《录鬼簿》,《太和正音谱》)

杨景贤

佛印烧猪待子瞻(《录鬼簿续编》)

无名氏

行孝道目连救母(《录鬼簿续编》)

上边提到的杂剧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搬演佛教故事的戏;一种则是受佛教思想浸染,宣传因果报应为主旨的戏。前者并不是讲佛本生故事,而说的是佛教徒或与佛教有关的人物故事。如《布袋和尚忍字记》和《月明和尚度柳翠》等。后者的内容比较广泛,如《看钱奴买冤家债主》和《地藏王证东窗事犯》等。这些戏大多数有它们的渊源,有的来源于史书的记载,有的取材于笔记小说,有的采用了民间传说。总的来说,与佛教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同样,道教在元代的活动也很炽烈,以前的研究者们所提的“神仙道化”戏,就指的是这些剧目,它们在元剧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也需要在这里将其拣选出来。

比较完整的元杂剧道教戏

马致远

西华山陈抟高卧(《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古名家杂剧》本,《古今杂剧选》本,《阳春奏》本,《元曲选》本)

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

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

按:此剧属集体创作,《录鬼簿》著录于李时中名下,并注云:“第一折马致远,第二折李时中,第三折花李郎,第四折红字李二。”

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元刊杂剧三十种》本,脉望馆钞校本,《元曲选》本,《酹江集》本)

吴昌龄

张天师断风花雪月(《元曲选》本,脉望馆钞校本)

按:关于此剧的作者,《也是园书目》将此剧划归无名氏,属神仙类。而《元曲选》将其列入吴昌龄名下。《录鬼簿》则记载吴昌龄作有《张天师夜祭辰钩月》。于是就有人对现存《张天师断风花雪月》是否吴昌龄所作产生疑问或持否定态度,其代表者为严敦易(见《元剧斟疑》)和邵曾祺(见《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然而,大多数的元剧专家根据内容分析,认为《辰钩月》和《风花雪月》乃是一剧。在青木正儿的《元杂剧概说》、王季思《玉轮轩曲论》、庄一拂《古典戏曲剧目汇考》等著述中都认同这一点。刘荫柏曾专门撰文考证此剧,指出:“《张天师断风花雪月》虽与《录鬼簿》中所载剧目(指《辰钩月》)略有出入,但从内容情节上分析,仍属同一剧本。……旧说状元为文曲星,嫦娥为太阴星,剧中陈世英与月宫桂花仙子正似之,恰与《录鬼簿》中‘文曲星搭救太阴星’意思相同,故知现存此剧即吴昌龄《张天师夜祭辰钩月》之一名。”(见《中华戏曲》第五辑)虽然说各家论述各有特点,自有道理,但笔者更从一种历史的感悟和直觉出发,《元曲选》编纂者是真正的元剧研究大家,且距剧作家生活的年代不远,其对资料掌握的可信程度要远远超过后人,所以,从《元曲选》的观点,当会贴近历史真实,这也体现出笔者对《元曲选》的一贯推崇。

史九散人

老庄周一枕蝴蝶梦(脉望馆钞校本,《孤本元明杂剧》)

岳伯川

吕洞宾度铁拐李岳(《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元曲选》本,《酹江集》本)

王晔

桃花女破法嫁周公(脉望馆钞校本,《元曲选》本)

按:是带有宗教色彩、民间传说性质的民俗戏。

谷子敬

吕洞宾三度城南柳(《古名家杂剧》本,息机子本,《元曲选》本,《柳枝集》本)

杨景贤

马丹阳度脱刘行首(《古名家杂剧》本,《元曲选》本)

贾仲明

吕洞宾桃柳升仙梦(《古今杂剧选》本,《元曲选》本)

铁拐李度金童玉女(《古名家杂剧》本,继志斋本,《元曲选》本)

无名氏

汉钟离度脱蓝采和(《古名家杂剧》本)

萨真人夜断碧桃花(《元人杂剧选》,《元曲选》本)

瘸李岳诗酒玩江亭(脉望馆钞校本,《孤本元明杂剧》)


仅存残曲的元杂剧道教戏

赵明道

韩湘子三赴牡丹亭(《太和正音谱》,《北词广正谱》和《元人杂剧钩沉》均载有残曲,认为是无名氏作《蓝关记》第三折)

按: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和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皆将其归入赵明道名下,今从傅、庄之说。

陆进之

韩湘子引度升仙会(《元人杂剧钩沉》本)

无名氏

蓝采和锁心猿意马(《元人杂剧钩沉》本)

仅存剧名的元杂剧道教戏

郑廷玉

风月七真堂(《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今乐考证》,《曲录》)

马致远

王祖师三度马丹阳(《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今乐考证》,《曲录》)

石君宝

张天师断岁寒三友(《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今乐考证》,《曲录》)

纪君祥

韩湘子三度韩退之(《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曲录》)

赵文殷

张果老度脱哑观音(《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今乐考证》,《曲录》)

谷子敬

邯郸道卢生枕中记(《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今乐考证》)

贾仲明

丘长三度碧桃花(《录鬼簿续编》)


神话戏

这部分剧目没有明确的宗教意向,故事的源流本事多从元以前的神话传说和笔记小说而来,但是它们依然可以归入“神佛道化戏”这一范畴。

保存完整的元杂剧神话戏

尚仲贤

洞庭湖柳毅传书(《元曲选》本,《元人杂剧选》本,《柳枝集本》)

李好古

沙门岛张生煮海(《元曲选》本,《柳枝集》本)

王子一

刘晨阮肇误入桃源(《古名家杂剧》本,《元人杂剧选》本,《元曲选》本,《柳枝集》本)

无名氏

二郎神醉射锁魔镜


仅存残曲的神话剧

马致远

刘阮误入桃源洞(此曲仅《太和正音谱》和《北词广正谱》收录,前者题“第四折”;另外,有《元人杂剧钩沉》本)


仅存剧名的元杂剧神话戏

张时起

沉香太子劈华山(《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今乐考证》,《曲录》)

李好古

巨灵神劈华岳(《录鬼簿》,《太和正音谱》,《元曲选目》,《也是园书目》,《今乐考证》,《曲录》)

锺嗣成

宴瑶池王母蟠桃会(《录鬼簿》朱凯序,《录鬼簿续编》,《太和正音谱》)

汪元亨

刘晨阮肇桃源洞(《录鬼簿续编》)

陈伯将

晋刘阮误入桃源(《录鬼簿续编》)


[1] 分别见《南村辍耕录》卷十五、卷二十八、卷二十七。

[2] 《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条。

[3] 《醉翁谈录》“舌耕叙引”条。

[4]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二。

[5]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

[6] [日]青木正儿:《元人杂剧概说》,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版,第26—28页。

[7]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页。

[8] 《今乐考证》著录二,《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十。

[9] 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第175页。

[10] 见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上),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147页。

[11] 《弘明集》卷三。

[12] 七真为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原王喆(重阳)也为七真,后定为五祖之一,故七真又增一人,为孙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