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原文】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 《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译文】
齐宣王在他的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问道:“贤人也有这种快乐吗?”
孟子说:“有的。他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非议他们的君王。得不到快乐就说君王的坏话,这是不对的;作为老百姓的君王不与老百姓一同享受快乐,也是不对的。把老百姓的快乐当作他自己快乐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把老百姓的忧愁当作自己忧愁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以天下万民之乐为乐,以天下万民之忧为忧,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没有的事。当年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山和朝儛山去视察,然后沿着海岸南行,一直到琅邪,我应该怎样做才能比得上以前圣王贤君的巡游呢?’晏子答道:‘问得好啊!天子到诸侯国去叫作巡狩。巡狩,就是巡视诸侯职守的意思。诸侯去朝见天子叫作述职。述职,就是报告分内工作的意思。这一切都是工作需要。春天巡视耕种,补助贫穷农户;秋天考察收获,补助缺粮农户。夏朝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我就劳作不休;我王不出来走,我的补助哪有?我王四处亮相,给诸侯树立榜样。现在就不是这样了:国王出巡,兴师动众,官吏四处筹粮。饥饿的人越发没饭吃,劳苦的人得不到休息。大家都侧目怒视,怨声载道,乃至奋起反抗。这样的出巡既违背天意,又损害百姓,大吃大喝,浪费粮食像流水一样。游山玩水没有节制,诸侯为此忧虑。顺流而下游玩,乐而忘返叫作流;溯流而上游玩,乐而忘返叫作连;打猎从不厌倦叫作荒;喝酒不知节制叫作亡。过去的圣王贤君没有这种流连的乐趣、荒亡的行为。您从事哪一种,您自己选择吧!景公听了很高兴,向全国发布命令,自己移居郊外,开仓救济穷人。景公又把乐官长叫来,对他说:‘给我创作君臣同乐的乐曲!’这乐曲就是《徵招》《角招》,歌词说:‘制止君主的非分之欲有什么不对呢?’帮助君主克制自己,就是爱护国君啊!”
【评析】
孟子这段与齐宣王的对话,以齐宣王所说的快乐为引子,以齐景公为例,论述了君王应该拥有什么样的快乐观,应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孟子认为,老百姓得不到快乐就埋怨君王,这样做是不对的,但君王不与老百姓一同享受快乐,也是不对的。君王只有把老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老百姓也会把他君王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王只有把老百姓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老百姓也会把君王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孟子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君王以天下万民之乐为乐,以天下万民之忧为忧,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王道,使天下归服。
关于君王视察的问题,孟子从实事求是和关心民生的角度出发,认为君王视察不应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去游山玩水,让百姓怨声载道,而是应该从工作实际需要出发,通过视察了解百姓疾苦和困难,及时予以救助。齐景公听了孟子一番话,茅塞顿开,很受启发,虚心纳谏,自己移居郊外,开仓救济穷人,并下令让乐官长创作君臣同乐的乐曲。孟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用齐景公的故事启发齐宣王,可谓分析透彻,阐述深刻。
本章涉及的成语有:“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