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仿与虚拟:技术现象学视域下文艺理论基本问题研究
- 王妍 张大勇
- 2406字
- 2025-04-28 19:30:43
第三节 结构与方法
本书之所以选择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作为出发点,表明我们所关注的是浩瀚的艺术长河和浩繁的艺术文化中最为本质的那些方面。无论是历时性的梳理还是共时性的比较,我们都只是选取了那些具有代表意义的、我们认为是极为重要的理论观点作为依据,而不是把所有的材料悉加囊括和论析。在有限的篇幅中,我们将研究分为六章内容。
第一章,虚拟艺术现象与感性学的技术视角。重点分析虚拟艺术的出现对传统艺术理论“模仿说”的解构。以虚拟技术的“CAVE”和塞尔蒙的“远程通信之梦”等虚拟艺术案例,论述其对柏拉图的“洞喻”“床喻”等“模仿说”基本理论的瓦解;以虚拟艺术为切入点,以技术现象学为理论视角,确立研究的逻辑思路。
第二章,交感技术与艺术的发生学考察。通过对原始诗性思维和原始仪式艺术的考察,研究原始交感技术中模仿与虚拟的要素,在艺术的发生学考察中探究模仿与虚拟创造方法的形成,进而总结出模仿系统和虚拟系统的媒介要素特征,为分析东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描述艺术形态的创造方式和艺术发展的历史、审美范式变革的历史奠定基础。
第三章,技术类型的差异与感知技术的审美偏向。分析东西方技术系统的差异性选择,以及各自技术系统中的动力系统、材料系统、控制系统、转换系统,在比较中研究两种技术系统所创造的审美范式及其差异;同时,通过史学的纵向考察,探讨东西方艺术自身发展中,模仿与虚拟的双螺旋构象。
第四章,感官技术演进中的艺术类型及其模仿与虚拟。把艺术史的研究放到技术媒介发展史的宏观视界中考察。身体为中心视域下的技术史,就是感官技术发展的历史,而艺术史就是感官技术发展史的映射。通过分析主导性艺术类型——身体艺术、符号艺术(文学艺术、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影像艺术、交互艺术及其模仿与虚拟的创造方式,尝试建构感官技术语境下的艺术史。
第五章,作为技术现象的感知模式与审美范式。把美学史的研究放到技术革命发展史的背景下加以考察。从作为技术现象的感知比率与感知模式出发,研究在身体艺术、符号艺术、影像艺术到交互艺术发展的历程中,从身体尺度的感官沉浸、远身感官的拟像移情到具身感知与虚拟沉浸的审美范式及其变革史。
第六章,增强感官技术与当代文艺理论的“经验转向”。将文艺理论的转向问题放在感官体验变更的审美历史中考察,通过对虚拟技术和虚拟艺术的全方位分析,探究当代数字艺术的本质特征,梳理美学从主体论转向、语言学转向、视觉转向到经验转向的发展趋势,建构基于新感性的美学框架。
艺术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研究艺术有美学的、艺术学的、社会学的、文化学的多种方法。然而,正如哈登所言,传统的方法常常是“从一个纯主观的角度”阐释艺术,根据所谓“艺术的经典”将物品进行分类。“这些经典有可能是某个国家或种族进行艺术批评的系统规范”,“在批评另一个国家的艺术时,种族的偏见可能会导致我们很难以一种同情的态度面对异域艺术”[5],这就造成了一个现实问题:艺术研究很难找到共同的基点。因此,哈登决定选择从一个客观的、共同的基点出发,他认为美学中的美感毕竟是依赖于个人的喜恶,人类艺术的共同基点是“受制于所有生物遵循的总体法则”,他从艺术的生物学角度进行了艺术的人类学研究,这种研究思路对我们有极大的启发。
因此,我们尝试通过技术的视角来研究艺术,因为艺术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高度的关注。20世纪早期本雅明就敏感地惊叹技术的发展消弭了艺术的灵韵,60年代中期麦克卢汉“技术改变了人的感知比率”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科学技术的研究已经走入了艺术的范围。我们在分析艺术带来的愉悦感时,不仅要考虑人类感官的构造和个人的、文化的因素,以及它们引发的审美心理、感觉和意义,我们还应把目光转向创造艺术的技术问题。因此,如果不涉及技术,就不可能全面地研究文艺理论的任何一个主题。
借助这样的思维与态度,我们试图把握技术在什么意义上参与了艺术的构造,并不断重构艺术的四大基本要素;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何等的经验和知觉;如何改变了艺术作品的感知形态、感知模式、感知对象及感知尺度,进而推动美学的发展。
本书以“模仿”与“虚拟”作为研究的基点,以艺术发展作为透视框架,以技术现象学和跨文化宏观比较的理论视野,运用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文艺理论基本问题展开系统梳理和理论研究。
本研究的初衷,是选择一个相对具体的研究课题来研究文艺理论基本问题,希望通过对“模仿”与“虚拟”的缘起、内涵、沿革、关系进行考察,同时通过多元视角,发掘西方话语圈之外的、以中国优秀传统艺术为代表的东方艺术精神和美学思想体系的精髓,建构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美学框架,以弥补“模仿说”理论不能诠释人类全部艺术现象的缺憾,在深化与拓展文艺基本理论研究方面,尝试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然而,艺术是如此宏大而艰深的课题,在艺术理论的知识考古中,在跨文化、跨领域、多视角反思、对比与辩难中,发现言说的方法理路、寻求阐释的合理性,是一项十分艰辛且令人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工作;通过技术现象学的视角眺望艺术的历史,梳理艺术理论的逻辑与框架,在宏廓而漫涣的艺术流变中捕捉审美范式微妙的嬗变,在当下文化语境中探索艺术的奥秘与发展的规律,在当代高技术的背景下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建构新感性的美学框架,这些显然是极大的困难和挑战。
但是,艺术作为人类的超越性存在,令我们满怀自豪与惊赞,在艺术世界中瞻望人类的理想境界,是一个获得激励、享受幸福的过程。
[1] [美]托马斯·E.沃顿伯格:《什么是艺术》,李奉栖、张云、胥全文、吴瑜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 植物现实,是指萨满巫术中利用植物技术对意识的转变。
[3] 验证现实,是指观看与存在的常识,是理性看待世界的方法。
[4] [英]罗伊·阿斯科特:《未来就是现在——艺术,技术和意识》,袁小潆编,周凌、任爱凡译,金城出版社2012年版,第158页。
[5] [英]哈登:《艺术的进化:图案的生命史解析》,阿嘎佐诗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