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政治学与政治发展(2021)
- 杨海蛟 杨弘 张等文主编
- 5329字
- 2025-04-28 17:43:43
五 人权事业进一步发展
2021年,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务实行动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开创人权事业新境界。
(一)坚决防控疫情,保护人民生命安全
2021年,新冠病毒仍然肆虐全球,尤其是各种新型变异毒株的突袭令世界各国防不胜防。德尔塔毒株、奥密克戎毒株以极强的传播力波及全球各个角落,让人类与新冠病毒的斗争进入“加时赛”,也让那些疏于防控的国家屡屡陷于被动局面。但是中国始终紧绷防控之弦,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通过综合防控措施迅速筛查本土零星散发病例,及时扑灭局部疫情,在“防疫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令世人赞叹的“中国答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52]生存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坚持人民至上首先就要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权。中国对待疫情采取积极的防控态度,而不是西方的“躺平”应对,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动诠释,同时也是对人权的最大尊重。
同时,中国还尽己所能对他国施以援手,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截至目前,中国已经向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12亿剂疫苗和原液,向150多个国家和1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53]此外,中国还加入“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确保发展中国家有平等的机会获得合适、安全、有效的疫苗。
(二)保障社会经济权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54]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岁增长到2019年的77.3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5元增至2020年的72000元,2020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总人数超过13.6亿人。[55]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670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54735万人,共有738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有3474万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有438万人享受农村特困人员待遇。[5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进一步夯实了人权基础,丰富了人权内涵,谱写了中国人权事业的新篇章,是世界人权事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中国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不断提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的权利保障水平。这一年,各地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粮、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得到保障。同时,完善基本住房建设,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充分保障公民的居住权利。此外,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以就业带动经济发展,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推动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更多样化的新就业形式,特别是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并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有力地保障了公民的工作权利。
人民的健康权利得到保障。2021年,国务院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从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着力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培育银发经济、强化老龄工作保障六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57]为进一步提升老年医疗保障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开展老年医疗护理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以试点改革的方案探索老年医疗护理服务的体制机制。同时,全国医保系统继续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积极推动新冠病毒疫苗免费接种,为抗击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12月25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82341.8万剂次。[58]此外,出台《“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对医疗保障制度体系作出进一步谋篇布局。还需指出的是,社会救助这一兜底性政策网在这一年里被进一步编密织牢。各地出台多项社会救助新政策,让社会救助“精度”不断提高、“力度”不断加强、“宽度”不断延伸。例如,安徽省印发《安徽省低收入人口认定及救助暂行办法》《安徽省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安徽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操作规程》《安徽省临时救助工作操作规程》等多个政策文件,从而进一步有效发挥社会救助的功效。
(三)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2021年,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健全发展,公民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知情权与参与权、表达权与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
首先,充分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021年是人大换届选举年,自上半年起,中国开始新一轮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超过10亿选民投下神圣的一票,直接选举出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产生新一届县乡两级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这是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最生动的实践,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选举。在此过程中,中国通过解决不同人群参与选举的困难,充分保障公民的选举权。针对交通不便地区以及行动不便的老人,各地推行“流动票箱”制度。例如,四川省雅安市推行“流动票箱”,为新华乡106岁老人李朝兰提供上门服务,实现了她人生中第18次参与换届选举。[59]为解决流动人口参与选举热情不高、取得选民资格证明困难等问题,采取多种措施为流动人口参选创造便利条件。例如,云南省安宁市人大常委会精准摸清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具体分布,科学划分选区,采用“集中+兜底”的方式予以保障,采取拆分联合选区的方式,在安宁市九个街道辖区划定63个村委会选区和37个社区选区,分配代表名额100个,基本实现了一个村社区有一个选区。[60]
其次,公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提高。这一年,基层群众参与法律法规制定的常设渠道,听取民意的基层立法点不断增加。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增加到22个,覆盖21个省区市。[61]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点工作的辐射带动下,31个省级人大常委会立法联系点发展到427个,设区的市(自治州)立法联系点发展到4350个。[62]基层立法点的增设使得公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得到进一步保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相关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基层立法联系点先后就132部法律草案、年度立法计划等征求基层群众意见,获得建议11360余条,这些意见、建议都得到国家立法机关的尊重和认真研究,其中2300余条意见、建议被不同程度地采纳、吸收。[63]与此同时,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活动室、社情民意联系点等民主民意表达平台进一步深入最基层,覆盖面进一步拓宽至各阶层各领域,实现了以“小平台”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与参与权。
最后,公民的表达权和监督权进一步落到实处。这一年,各地纷纷探索表达权和监督权的落实方法,在上海静安区2021年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工作中,开展了选民小组与正式代表候选人的见面活动,使选民的诉求得到表达,问题得到回应。此外,人大代表也以充分履行代表的职责、反映民众意愿的方式维护公民表达权、监督权。比如,福州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召开代表建议不满意件交办会,对不满意件继续办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经第二轮办理,代表建议不满意件从91件降至16件。[64]这一年,公民的监督权行使壁垒进一步降低,随着“阳光政府”等理念的不断深入,各地政府网站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公开内容更加广泛。浙江省出台《浙江省政务公开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进一步推进其政务公开的广度和深度。据相关统计数据,2021年,全国31个省级政府网站透明度进一步提升,省级政府的平均得分为75.47分,与上一年度相比,有比较大的进步(2020年为70.87分)。[65]
(四)保障公民文化教育权
文化教育权是公民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在教育和文化领域享有的自由与权利。2021年,中国全力推进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发展,各项工作均取得优异成绩。
这一年,中国提升教育总体发展水平、保障教育公平等目标基本实现,教育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一方面,继续深化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和国家战略颇具高度,真知灼见地提出:“推动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的重要民生工程。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学前教育规律,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健全学前教育政策保障体系,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幼有所育的期盼。”[66]以此为指导,2021年,各地以县为基本单位深入完善普惠性资源布局规划,着力推动针对新增城镇人口、流动人口集中地区以及乡村地区的幼儿园建设。同时,对城镇地区的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与治理开展“回头看”工作,提高幼儿教师待遇,按照同工同酬要求落实教师的相关待遇,并进一步加大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的补充力度,全面提高幼儿教育质量。这一年,对县域普通高中建设也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在县城高中启动并实施托管和援助项目。加快普通高中多元化发展,全面落实新课程、新教材,强化县城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严格执行公办和民办普通高中同步招生和区域招生政策。同时,实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进提升我国特殊教育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特殊教育学校的标准化和校园环境的无障碍化。尤其应指出的是,这一年,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正式启动“双减”工作,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5+2”实现全覆盖。据相关统计数据,仅推行“双减”工作半年多,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2%;85%的家长对学校课后服务表示满意,90%以上的学生表示学业负担有所减轻。[67]
(五)保障特定群体权利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21—2025年)》强调要加强对特定群体权益的平等保护和特殊扶助,建立常态和非常态相结合的特定群体权利保障机制。2021年,中国持续加大政策力度,切实维护和保障老人、儿童以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在妇女权益保障方面。2021年8月,国务院出台《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以纲要形式部署、规划了未来10年妇女工作的目标任务。为保障妇女卫生健康权益,“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保障妇女享有卫生健康服务,完善宫颈癌、乳腺癌综合防治体系和救助政策”[68]。在妇女人身安全保护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中国反对拐卖人口行动计划(2021—2030年)》,以“零容忍”的态度打击拐卖行为;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深化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 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了妇女作为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保护机制。同时,各省(市、区)相继完成对本省(市、区)人口计生条例的修改,对女性的产假、陪产假给予特殊劳动保障。这一系列措施充分保障了妇女的劳动权益,避免女性面临“职场边缘化”。
在残疾人权益保障方面。2021年,中国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使残疾人事业基本上实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残疾人社会保障、就业以及康复教育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方面,河南省鹤壁市开展技能培训,创新残疾人就业模式,探索建立“1167+63”模式。同时,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比如,福建省在2021年增加了7个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联系点。截至2021年11月,福建省为288261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基本康复服务率达99.65%,为44984人提供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率达99.99%,康复服务覆盖率为33.3%。[69]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也稳步提高,其受教育权得到充分保障。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为符合条件的156名中考残疾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优先进入考场、佩戴助听器等合理便利服务,向符合条件的95名残疾大学生发放扶残助学资金32.9万元。[70]
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方面。这一年,中国实施“智慧助老”行动,加强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各类网站和APP推进适老化改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相关数据表明,2021年,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首批217家网站和App完成了适老化改造。[71]另一方面,针对老年人的医疗健康以及养老服务也进一步提高,2021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进一步便利老年人就医举措的通知》,畅通老年人就医的“绿色渠道”,充分解决当前老年人看病难的迫切问题。与此同时,医疗服务不断优化。例如,上海市启动了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工作,精准解决老年人在医疗方面的各种需求,已建成首批54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72]此外,医养结合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取得突破性。比如,安徽省发展社会嵌入式医养结合机构,并且建设老年友好型社区。截至2021年9月,安徽省共有各类医养结合机构495家,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签订合作协议1628对。[73]
在儿童权益保障方面。2021年,中国不断完善与儿童权益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国务院下发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进一步健全有关儿童权利保障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2021年5月,民政部联合多个部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儿童福利机构优化提质和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协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提出一系列保障孤儿和残疾儿童权益的措施。这一年,国务院还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下发《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民政部督促指导地方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截止到2021年9月,各地均建立省、市、县三级协调机制[74],儿童合法权益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