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公司工作,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好

2012年,我去深圳旅游,顺便见一个朋友。他请我到他所在公司的员工餐厅吃饭,然后带我坐公司的大巴车回他住的地方。

整个过程,我都很羡慕。因为他的公司既漂亮,又大气,而且吃饭和坐班车都是免费的。在听到他谈及自己的月薪、加班费和年终奖时,我更羡慕了。

那时,我的年收入和他的年收入相差很多,我在心里默默盘算:他工作一年顶我五年,工作十年就顶我五十年,这个结果太令人心惊了。

然而,2015年,我再次听到的是他去世的消息。

他在2014年买了房子,为了能多赚一些钱,尽快把房贷还清,他连续一年都处于高强度的加班状态中。终于,在又一次加班中,他一头栽到地上,再也没有醒过来。

我参加他的葬礼时,听着他妻子撕心裂肺的哭声,当年的羡慕感消失得无影无踪,随之而来的是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如果人们面前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小公司的工作,月薪10000元,没有其他福利;另一个是大公司的工作,月薪6000元,但有季度奖、年终奖和加班费,有免费的三餐和班车,还有很好的工作环境,人们大概率会选择大公司的工作。

我们来分析一下,6000元是保底可以拿到的工资,人们看重季度奖、年终奖和加班费,就是觉得它们加在一起可以抹平4000元的差距,最终到手的钱比10000元只多不少。免费的三餐和班车,让那些即使拿不到10000元,但能拿到8000元~9000元的人心里有平衡感,毕竟通常情况下,这两项的花销每月也不会低于2000元。工作环境好代表工作体面,大部分人不会拒绝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很多公司在设置工资结构时正是抓住了人们的这些心理。

人们在做选择时,有一个叫“价值排序”的东西在里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一个人的价值排序中,如果收入排在第一位,那么哪家公司给的钱多,他就会去哪家;如果收入、体面和福利排在前三位(不分先后顺序),他就会在选择中权衡,可能最终选择的不是收入最高的那份工作,而是综合考虑体面和福利后,选择收入稍微低点的那份工作。

现实中,在工作方面,很少有人价值排序的前三位不是收入、体面和福利,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大家十分热衷于大公司的工作。

当然,也有例外。我之前在某家杂志社工作时,有一个女同事曾经在某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实习过,实习结束后她也有留下的机会,但她最终选择了自己更喜欢,也相对轻松的杂志社。

我问她:“你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很多人都向往大公司的工作,你却反着来,明明有机会留下,却选择了放弃。”

她笑了笑,说:“在我的‘价值排序’里,赚钱不是第一位的,生活才是。我在杂志社工作,每天可以五点下班,偶尔加班,加班时间不会超过两个小时。如果我继续留在那家互联网公司,能在晚上八九点下班就算早了,说不定要工作到十点,甚至更晚。对于我来说,每天有四五个小时的业余生活太重要了,如果没有,即使再多赚10000元,我也不会开心。”

她的这段话对我有很大的影响,让我铭记于心。以至于后来我每次换工作时,都会在心里盘算“这份工作有没有吃掉我‘价值排序’里很重要的东西”。

如果有,我会权衡一下再做选择,而不是只奔着收入、体面和福利去。

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无论是在小公司还是在大公司,我们都是为了把生活过得更好,这是最重要的前提。如果一份工作能让我们提升收入,却让我们缺少对家人的陪伴,我们可能就需要做出调整了。

毕竟,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应该,也万万不能成为生活的全部。

否则,我那个深圳的朋友就是前车之鉴,为了工作,为了多赚点钱,牺牲了自己的健康。这种牺牲和伤痛,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磨灭的。

我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机会进入大公司工作,但那又如何呢?他们有更高的薪水,我们有更多陪伴家人的时间;他们的工作很体面、很光鲜亮丽,我们的工作也能支撑我们的日常开销;他们好像电视剧里的精英人物,我们过得更有烟火气。

两者没有更好,只不过是价值排序下的不同选择罢了。在他们的价值排序里,收入、体面和福利排在前面,而在我们的价值排序里,生活、家人、孩子和健康排在前面。

当我们清楚了这些后就会明白,在大公司工作的朋友,可能并不值得我们羡慕,在小公司工作、比我们赚钱多的朋友,可能也不值得我们羡慕。在这套名为“生活”的试卷上,大家各有所失,也各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