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我成为了崇祯皇帝,此时我已经把魏忠贤杀掉了,本来我还想拯救明朝,可是呢,在我看到当前局势的时候呢,我却感到这是个大问题!
大臣们跟我说,现在大明内部有农民起义!外部有清军入侵!咱就别瞎折腾了,行不行?(这些大臣多数为东林党)
太监们跟我说,皇上,你说啥是啥我们什么也不知道呀。
将军们跟我说陛下,放心,我们已经歼敌一亿,转战千里,虎踞潼关!
总督们跟我说,农民起义是不假,但又不是我的辖区,关我屁事。
起义军跟我说嗟尔明朝气数已尽。(主要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清朝跟我说,放心,如果明朝真的灭亡的话,我会帮你报仇的。嚯嚯嚯哈哈哈
我坐在龙椅之上,听着各方传来的声音,只觉一股无力感涌上心头。朝堂之下,那些东林党大臣们一脸颓丧,言语间尽是放弃抵抗的念头;太监们唯唯诺诺,看似忠诚,实则毫无主见与助力;将军们那夸张至极的“歼敌一亿”之语,不过是自欺欺人,粉饰太平;总督们更是自私自利,只图自保,对国家危难置若罔闻;起义军与清朝的张狂话语,如重锤般一下下撞击着我的心。
但我怎能就此放弃?我可是崇祯,是大明的皇帝!即便局势千疮百孔,我也要拼尽全力去挽救这摇摇欲坠的王朝。
我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愤怒与无奈,先将目光投向那些东林党大臣。我知道,这群人虽满口仁义道德,却多为私利。但此时,我还需借助他们的影响力。“诸位爱卿,我大明传承两百余年,根基深厚,岂会如此轻易覆灭?农民起义与清军入侵固然严峻,可若我们君臣一心,何愁不能破局?”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坚定且充满威严。
大臣们面面相觑,其中一位老臣出列,躬身说道:“陛下,如今国库空虚,兵饷不足,前线战事吃紧,实在是难以为继啊。”
我心中一沉,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沉思片刻,我说道:“传我旨意,清查各地豪绅富户,凡隐匿不报、偷税漏税者,严惩不贷。所获钱财,皆充作军饷。”
接着,我看向那些唯唯诺诺的太监们,“你们虽为内臣,但也需为朕分忧。着令你们即刻去往各地,秘密探查军情与民情,不得有丝毫隐瞒,若有懈怠,定斩不饶!”太监们吓得纷纷跪地,连声称是。
随后,我招来亲信将领,严肃地说道:“朕不管你们之前如何虚报战功,如今必须给朕说实话,前线究竟是何状况?”将领们见我神色威严,不敢再欺瞒,如实将兵力部署、防线漏洞等情况一一告知。我心中虽愤怒不已,但此时不是问责的时候,当下之急是制定战略。
经过一番思索,我决定采取“攘外必先安内”之策。先集中优势兵力,围剿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我任命能征善战的孙传庭为帅,拨给他充足的粮草与兵力,严令他务必尽快平定内乱。同时,对于清军,我一面派使者与其假意议和,拖延时间,一面加强山海关等地的防御,防止清军趁虚而入。
而对于那些自私自利的总督们,我下诏斥责他们的不作为,并警告若再有临阵脱逃、不顾大局者,定以叛国罪论处。同时,我也许下承诺,若能在此次危机中建功立业,必当重赏。
在处理完这些内忧外患的事务后,我深知这仅仅是开始,未来的路依旧艰难重重。但我已下定决心,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也要力挽狂澜,拯救大明于水火之中,绝不让祖宗基业毁在我的手中!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日夜关注着前线战事,孙传庭不负众望,在与李自成的交锋中逐渐占据上风。就在局势稍有转机之时,议和的使者传来消息,清朝识破了我的缓兵之计,正准备大规模进攻山海关。与此同时,李自成的起义军在败退过程中,竟与一些地方势力联合起来,再次对明军发起反攻。
然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吴三桂放清兵入关了。而且呀,张献忠的大西起义军也壮大起来了此时东林党人的的权力也越来越高了。
听闻吴三桂放清兵入关,张献忠的大西起义军壮大,东林党权力日盛这些消息,我只觉一阵天旋地转,险些从龙椅上跌落。这大明的局势,竟已恶化至此,如同一座即将倾塌的大厦,千疮百孔摇摇欲坠。
朝堂之上,东林党人仗着权势,愈发肆无忌惮。他们有的面露惊慌之色,却仍不忘相互推诿责任;有的则假惺惺地建言,实则暗藏私心,意图在这混乱局势中谋取更多利益。
我怒目而视,拍案而起:“你们这群误国之臣!如今国难当头,你们不思救国之策,却只知争权夺利!吴三桂叛国,放清兵入关,张献忠又壮大势力,你们难道就没有一点作为吗?”
东林党首领钱谦益赶忙出列,伏地痛哭道:“陛下息怒啊!如今局势已然糜烂至此,臣等也回天乏术。依臣之见,陛下不如暂避锋芒,迁都南京,保存我大明的根基,再徐图后计。”
其余东林党人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皆是劝我迁都的声音。我心中冷笑,这帮胆小怯懦之徒,只想龟缩江南,偏安一隅,全然不顾祖宗基业与天下百姓。
“哼!迁都?那是临阵脱逃,是懦夫所为!朕乃大明皇帝,自当守祖宗疆土,与大明共存亡!”我声色俱厉地说道。
然而,东林党人仍不死心,继续苦苦相劝。就在僵持不下之时,我突然想到,此时若与东林党人彻底决裂,于局势不利。我必须先稳住他们,再另寻破局之法。
于是,我强压怒火,缓缓说道:“诸位爱卿的建议,朕会慎重考虑。但当下,我们必须先想办法应对清军与起义军的威胁。”
我将目光转向兵部尚书,问道:“如今我军兵力部署如何?能否抵挡清军与张献忠的进攻?”
兵部尚书面露难色,回禀道:“陛下,吴三桂降清,山海关已失,清军长驱直入,我军防线多处告急。而张献忠的大西军在西南一带势力渐大,与李自成遥相呼应,我军兵力分散,恐难以兼顾。”
我沉思片刻,说道:“传朕旨意,调各地兵马勤王,务必在京城周边集结,构筑防线。同时,派人联络李自成,向他表明朕的诚意,只要他愿意与朕联手抗清,朕可既往不咎,甚至封他为王。”
众臣听后,皆面露惊讶之色。但此时,已无更好的办法,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
就在这时,一名太监匆匆来报:“陛下,张献忠的大西军已攻克多地,正向京城方向逼近。”
这消息如同一记重锤,让本就紧张的气氛愈发凝重。我深知,留给大明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我决定冒险一试。我秘密召见了几位忠心耿耿的将领,让他们挑选精锐骑兵,组成一支突袭部队。趁着夜色,这支突袭部队绕过清军与张献忠的防线,直捣张献忠的后方营地。
与此同时,我安排使者带着诏书,火速前往李自成的营地,试图说服他与大明合作。
然而,局势瞬息万变,突袭部队能否成功?李自成又是否会答应与我联手?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然而李自成、张献忠以及清兵都离大明的京城都只有一步之遥了,用不了几天他们就会攻破了。
得知李自成、张献忠以及清兵都已兵临京城咫尺之遥,用不了几天就要兵临城下,我站在紫禁城的城楼上,望着那一片萧索的京城,心中五味杂陈。寒风凛冽,吹得我衣袂猎猎作响,却吹不散我满心的忧愤与决绝。
朝堂之上已乱成一团,东林党人有的已开始偷偷收拾细软,准备随时逃命;有的还在假模假样地争论着是战是降。我看着这群平日里满口忠君爱国,关键时刻却丑态百出的大臣,心中涌起无尽的厌恶。
“够了!”我一声怒喝,打断了他们毫无意义的争吵,“大明的存亡,就在此一举,你们若还是朕的臣子,就与朕一同死守京城!”
这时,一个平日颇受我信任的大臣却突然跪地,哭喊道:“陛下,如今大势已去,为了保住大明的血脉,您还是赶紧乔装出城,暂避锋芒吧!”其他大臣见状,也纷纷附和。
我心中一阵悲凉,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这些所谓的股肱之臣,竟无一人愿与我并肩作战,守护大明。“朕意已决,绝不弃京城百姓于不顾,你们若怕死,大可自行离去!”我决绝的话语回荡在朝堂之上。
就在众人僵持不下之时,守城将领匆匆来报:“陛下,城外敌军调动频繁,似有即刻攻城之势!”
我深吸一口气,转身对将领说道:“传令下去,全城戒严,让将士们做好战斗准备。朕要亲自登上城楼,与将士们一同御敌!”
当我身着战甲,登上城楼的那一刻,城下的将士们看到我的身影,原本低落的士气竟奇迹般地振作起来,纷纷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那声音震天动地,让我心中涌起一股悲壮的豪情。
望着城外如潮水般的敌军,我知道这一战凶多吉少,但我已做好了与大明共存亡的准备。
李自成的军队率先发起了进攻,喊杀声震耳欲聋。他们架起云梯,向着城墙攀爬而来。我看着城下奋勇杀敌的将士们,心中默默祈祷。就在此时,我突然发现清军的阵营有些异动,似乎在与张献忠的部队暗中联络。
我心中一动,难道他们之间有什么矛盾?这或许是大明最后的转机!我立刻派人秘密出城,试图寻找机会离间他们。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城内突然传来消息,一些东林党人竟打算打开城门,投降敌军!我怒不可遏,立刻派亲信卫队前去镇压,务必将叛徒一网打尽。
而城外的局势也愈发紧张,李自成的军队攻势猛烈,城墙上的明军伤亡惨重。但将士们依旧拼死抵抗,他们的鲜血染红了城墙。
就在明军快要支撑不住的时候,派出去离间敌军的人传回消息,清军与张献忠果然因利益分配不均产生了矛盾,双方正剑拔弩张。我大喜过望,立刻命令城楼上的明军擂响战鼓,大声呼喊,制造援军将至的假象。
这一喊,让正在对峙的清军与张献忠军队更加慌乱。李自成见状,也担心局势生变,一时间竟不敢全力攻城。而清军与张献忠为了避免腹背受敌,也陷入了僵持。
大明,在这生死边缘,竟因这微妙的局势,暂时获得了一丝喘息的机会……
东林党的大臣竟然引李自成进入京城
当得知东林党大臣引李自成入城的消息,我只觉五雷轰顶,满心的悲愤几乎要将我吞噬。望着紫禁城外来势汹汹的起义军,我怒目圆睁,“这群叛国贼,朕定要让他们付出代价!”
身旁的太监吓得瑟瑟发抖,哭喊道:“陛下,如今李自成已入城,京城怕是守不住了,您快逃吧!”
我咬着牙,心中恨意翻涌,却也明白此刻不是冲动的时候。“传朕旨意,召集宫中侍卫,准备与贼军决一死战!朕即便身死,也绝不让逆贼好过!”
侍卫们很快集结完毕,他们眼神中透着坚定,虽知此去凶多吉少,却无一人退缩。我手持宝剑,带领着他们向着紫禁城宫门冲去。
刚到宫门,便与李自成的先头部队遭遇。李自成骑在高头大马上,看到我后,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崇祯皇帝,没想到你也有今日。这大明的江山,气数已尽,你还是乖乖投降吧。”
我怒视着他,大声斥道:“李自成,你不过是个乱臣贼子,今日即便我死,也定要让你知道,我大明皇帝绝不屈膝!”言罢,我挥剑冲向敌阵。
侍卫们紧随其后,与起义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鲜血溅满了紫禁城的地面。
就在战斗陷入胶着之时,突然听到后方传来一阵骚乱。回头望去,只见原本紧闭的宫门竟缓缓打开,一群东林党大臣正簇拥着几个起义军将领走出来。为首的正是钱谦益,他满脸谄媚,“李闯王,我等愿为您效犬马之劳,还望闯王进城后,多多照顾我等。”
看到这一幕,我心中的怒火再也压抑不住,“钱谦益,你这无耻之徒,朕平日待你不薄,你为何要做出这等叛国之事!”
钱谦益却毫无愧疚之色,“陛下,如今大势已去,识时务者为俊杰。跟着您,不过是死路一条,倒不如顺应时势,求得一条生路。”
我气得浑身发抖,恨不得立刻冲过去手刃了这叛徒。但此时敌军众多,形势危急,我只能强压怒火,继续与起义军战斗。
望着那如潮水般涌来的起义军,我心中一片死寂,明白大明的气运终究是走到了尽头。在混乱之中,我凭借着对京城地形的熟悉,带着寥寥几个忠心耿耿的侍卫,拼死杀出一条血路,逃出了紫禁城。
一路奔逃,不知不觉来到了煤山。我拖着沉重的身躯登上山顶,俯瞰着这座即将沦陷的京城,心中五味杂陈。曾经的繁华喧嚣已被战火与混乱取代,浓烟滚滚,喊杀声隐隐传来,百姓们的哭喊声仿佛就在耳边回绕。
“朕登基以来,兢兢业业,一心想要中兴大明,为何最终却落得如此下场?是朕无能,是朕对不起列祖列宗,对不起这天下百姓啊!”我对着天空嘶声喊道,泪水夺眶而出。
就在这时,山下传来起义军搜捕的声音,越来越近。我知道,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解下腰带,挂在一棵歪脖子树上,眼神中满是决绝。
“陛下不可啊!”侍卫们纷纷跪地阻拦,哭声一片。
我看着他们,缓缓说道:“你们走吧,不要再为了朕白白送命。朕身为天子,守不住江山,唯有一死以谢天下。”
就在我准备将脖子套进腰带的那一刻,突然听到一声清脆的鸟鸣。我抬头望去,只见一只白鸽从天边飞来,停在了树枝上,歪着头看着我,眼神灵动,仿佛带着某种神秘的讯息。
是就此赴死,以全名节?还是抓住这不知是福是祸的一丝可能,寻找机会东山再起?我陷入了两难的抉择……
在这生死抉择的瞬间,望差远处逐渐逼近的起义军身影,我心中一片悲凉。回想起大明一路走来的风雨飘摇,无数次的挣扎与努力皆付诸东流,即便逃到南方,建立南明,或许也不过是重蹈历史覆辙,依旧难以逃脱覆灭的命运。
我缓缓抬起头,看了看四周熟悉又陌生的景象,仿佛看到了大明辉煌时的模样,可如今一切都将成为泡影。“罢了,既然命运如此,朕又何必再做无谓的挣扎。”我长叹一声,眼中满是决绝。
将脖子套进了腰带里,双脚渐渐悬空,意识也开始模糊。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太祖皇帝开国时的雄姿英发,看到了成祖皇帝五征漠北的豪迈气魄,那些曾经的荣耀如同幻影般在我眼前闪过。
“朕,无颜面对祖宗,无颜面对天下百姓……”这是我最后的念头,随后便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
而此刻,煤山之外,起义军已彻底控制京城,大街小巷皆被他们的铁骑踏遍,大明的旗帜缓缓落下,历史的车轮无情地滚滚向前。曾经辉煌的大明王朝,就此落下帷幕,只留下一段段令人叹息的故事,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