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相亲

京郊,宝林禅寺。

寺庙松柏常青,香火兴旺,却不是普通百姓常能登山门之处。

晏夫人带了两个女儿爬过佛寺门前的八十八级台阶,早已累得是气喘吁吁,在山门前仔细整理了仪容。

“莫叫靖国公夫人觉得咱们失了礼数。”

旁边一身天青色衣裙,梳着双丫髻的少女,看起来很是灵动,不过十四五岁,说起话来噼里啪啦,极为爽利。

“母亲在这里待得久了,叫人家等着,才是失礼呢,咱们快些进去吧,待拜完了菩萨,我还要去山间的小溪里抓螃蟹。”

晏夫人白了她一眼,严厉道:“今日是你姐姐的大日子,方才叫你莫失了礼数,你就要淘气,也不许去溪里捉什么螃蟹,好生待在我身边,以免叫人家说咱们家教养不好女儿。”

少女不悦,撅起嘴嘟囔道:“自从回了京城,便这也不许,那也不行,干脆拿绳子把我拴起来,何必还要带着我出门。”

晏夫人捂着额头,气的头晕。

小女儿名叫晏宁,当年自己生她的时候难产,差点儿丢了命,便十分不喜她,才一岁的时候,就送到明州乡下给婆婆养着。

如今眼看就到了及笈嫁人的年纪,才接了过来,没想到却早已养成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山野性子,你说一句,她倒有十句等着,晏夫人每每看到她,总是头疼不已。

大女儿晏敏近日与靖国公世子议亲,靖国公夫人提出让两个孩子见一面,看看性子合不合得来,以免日后成了怨偶。

晏夫人虽盼着女儿高嫁,更怕她嫁得不好,欣然应允。

这次见面便约在了京城贵胄最喜欢的宝林禅寺,为了不显得那么刻意,这才把晏宁带了过来。

“你且老实些,若是因着你坏了事,以后你就再不要想出来了。”晏夫人草草吓唬了她几句,便带着她们进了禅寺。

晏宁不情不愿地跟在后头,晏敏忍不住扯了扯她的手,又被她一把甩开。

“出门在外,你莫要惹母亲生气,下回不带你出来,你又不高兴。”

晏敏小声劝着她,却被她白了一眼。

“反正在母亲这里,我怎么做都是错的,哪里比得上你这个好女儿,索性怎么快活怎么来,我才高兴。”

晏敏被她气得甩手快走几步,走到晏夫人身后,小脸儿气得红彤彤的,却也不肯同晏夫人说妹妹的坏话。

晏夫人看在眼前,更添心疼,拉着她的手道:“你莫要管她,若是靖国公夫人瞧上了你,回家便要备嫁,哪里有功夫与她闲磨牙。”

晏敏听了,脸上红潮更甚,娇羞低着头不说话。

靖国公夫人身份高,在后头才来,母女三人行至大殿中上了香,拜了佛,便在知客僧人的引领下去了禅房饮茶说禅。

老和尚一副得道高僧的模样,拈着白胡须讲着佛法,叫人听得云里雾里,晏宁更是不耐。

“母亲,兄长说他前回来的时候,把我送他的扇坠子掉到了溪里,我这就去找寻一番,以免兄长留了遗憾。”

她利落地跳下椅子,脆声说道,不待晏夫人回答,便一溜烟儿跑没了影。

丫鬟兰心一脸错愕,看着晏夫人捂着胸口,眉头紧皱,忙道:“夫人莫气,我去追小姐回来。”

转身就跟在晏宁后边跑了出去。

晏夫人扶着额头,眼前一阵阵的黑。

这是老天觉得她的一双儿女都太过优秀,夫君也体贴,所以特意降下这么一个魔头来折磨自己吗?

她一连声地叫跟来的仆妇去追了这丫头回来,晏敏懂事的上前为母亲顺着气,一边担心地看着外头院子。

突然,她脸色一变,叫道:“都别去,快回来!”

仆妇不明所以,顿住了脚步。

晏夫人拉着晏敏的手,不解问道:“敏儿,难道你也同那魔头学了什么坏的?若真如此,可叫母亲怎么活啊?”

话至最后,竟带了些许哭腔,晏敏只叹妹妹果然是个魔头的性子,看把母亲都逼成了什么模样。

“母亲,非是女儿跟着妹妹学,实在是外面——”她抬眼朝外头使了个眼色。

晏夫人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才发现禅院外停着一辆马车,正有穿金戴银的贵妇人从上面下来。

“哎呀,莫不是靖国公夫人到了?”一屋子人呼啦啦便迎了出去,可不就是靖国公夫人赵氏。

方才车才停稳,赵氏便要下车,从院子里一阵风似的跑出来一个穿戴不凡的小姑娘,嘴里喊着“让一让”,侧着身子便跑了过去,把她又吓了回去。

“这是哪家的野孩子?母亲且少待片刻,看我将她抓来,与母亲赔罪。”

车外儿子时嘉怒气冲冲丢下这句话,便驾马跑了。

赵氏不由气结。

这回同翰林学士晏大人结亲,是靖国公的意思。

但是儿子这个年纪,最是不喜被父母安排,更别提他在官家面前颇有些脸面,只怕还存着叫官家指婚的想法。

可是那边恭亲王已经提过几次要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这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

靖国公的意思是,寻个身家清白,背景简单的官户人家结亲,绝了恭亲王的念头。

只是跟时嘉提起时,他却一副兴趣缺缺的模样,便是这回来宝林禅寺相亲,也是自己好话说尽,才肯陪着走这一趟。

这不,瞅着个由头便跑了,这亲事还怎么相?

晏夫人迎了出来,她也忙堆起笑脸寒喧,一眼瞥见旁边穿着桃红色褙子的少女,眼中掠过一抹惊艳。

晏敏长相肖母,鹅蛋脸,柳叶眉,樱桃小口嫣红水润,头上梳着灵动的双鬟髻,插着两支珠花,精致非常。

听说晏夫人娘家是苏州巨富,当年出嫁时的嫁妆绕城一圈,这头儿箱子进了夫家的门,那头儿还在娘家堆满了半个院子。

这也是靖国公选好了人家,赵氏未作反对的主要缘故。

她们国公府也算是世代簪缨,虽不缺钱,但是有一个嫁妆丰厚的媳妇,总比清贫人家的女儿嫁过来,更容易叫人接受。

赵氏拉着晏敏的手,笑容满面进了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