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对联
案例1
1984年底,中国楹联学会成立后的第一次社会活动,是为北京保温瓶工业公司(原北京鹿牌保温瓶厂)举办春联笔会。会前,马萧萧、顾平旦、常江和曾保泉四位对联家应邀合撰了一联。
一口能吞二泉三江四海五湖水
孤胆敢入十方百姓千家万户门
此谐趣联一出,满座叫好。
评点
这是一副行业联。既抓住了产品的特色,又颇有趣味,体现了对联的实用性和文学性。
保温瓶的特点在于能贮水,上联就此发挥,连用一至五的数字,“吞”字极生动;保温瓶依仗瓶胆起保温作用,下联借“胆”发挥,又有“胆量”之义,誉产品能进“千家万户门”,受“十方百姓”的欢迎。“孤”,有“个”之义,这样便用“个、十、百、千、万”与上联“一、二、三、四、五”顺序递进相对,自然而又风趣。联语用拟人手法,蕴蓄哲理,虚实溢美。
案例2
2010 年2月,南京地铁运营分公司联合江苏省楹联研究会等机构,在地铁新街口站举行春联征集颁奖仪式,30副春联作品最终从来自全国9省市的1200余条作品中脱颖而出,分获不同奖次。来自河南的莫非荣获唯一的一等奖。他的对联是:
龙盘虎踞城,谁敢纵横大地;
虎步龙骧势,我来提速春天。
此联获得了江苏省楹联研究会专家的一致好评。随后不久,30副优秀春联作品就出现在了南京各地铁站台,与南京的地铁乘客一起喜迎新春。
评点
春联在现代城市的新鲜事物—地铁中亮相,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这副春联押韵严整,不仅将南京的地势、故称巧妙融合到对联里,而且“提速”一词一语双关,既切合地铁的特点,又形象反映了城市交通的发展形势。
相关知识
对联,俗称为“对子”,雅称为“楹联”或“楹帖”,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两行对偶的语句。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雅俗共赏,不仅最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而且也是最为普遍地运用到老百姓生活中的兼具文学性和实用性的文体形式,具有极大的生命力。在今天,对联的应用也极其广泛,其文学性和实用性经久不衰。
一、对联的类别
根据使用目的和场所的不同,分为春联、婚联、寿联、贺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等。
1.春联
我国旧俗,在旧历除夕用红纸书写贴于门上的对联,叫春联。春联是民间使用最多的对联。比如:“春晖盈大地,正气满乾坤”“爆竹二三声,人间易岁;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2.婚联
婚联是用于嫁娶喜事的对联,又称为喜联,内容多是对婚姻双方的祝福和赞美。比如,著名楹联学家顾平旦曾在2000年5月1日贺陈开颜、李霁新婚时题联:“满苑花开增颜色,长岭雪霁尽美妍。”巧妙将新婚夫妇的名字嵌入联中,更有赞美祝福之意。
3.寿联
寿联是用于寿辰祝福的对联。根据祝寿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日时间等不同而不同。例如,1941年11月,郭沫若五十寿辰,叶挺题写了一副对联赠与郭沫若:“寿比萧伯纳,功追高尔基。”写出对郭沫若的尊敬和赞誉。再如:“活到老学到老,老不服老;画亦精字亦精,精益求精。”此联不仅赞美了寿者的字画精美,还赞美了寿者精益求精、不服老的探索和进取精神。
4.贺联
贺联一般是对盛大节日、重要喜事等表示祝贺。例如,祝贺百货商店庆典的一副联“货好门若市,心公客常来。”突出此商家以诚信取胜。“无限春光无限路,有为时代有为人。”则是对公交公司开业的祝福。
5.挽联
挽联是为吊唁死者而用白纸写成的对联,贴在灵堂两侧或花圈两边。特殊情况下也可以发表或写在特定的地方。内容多是颂扬死者功德情操,或哀悼死者。例如,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言慧珠,在“文革”期间被迫害致死。1970年,在为其平反昭雪的追悼会上,当代戏剧理论家许姬传先生送一挽联,以告慰九泉英灵:“惊变埋玉,洛水神悲生死恨;还巢失凤,游园遥想牡丹亭。”对联巧妙地将言慧珠生前表演的主要剧目《惊变》、《埋玉》、《洛神》、《生死恨》、《凤还巢》等和汤显祖名著《牡丹亭》嵌在联语中,用词典雅,情真意切,同时也概括了她一生的艺术成就。
6.装饰联
装饰联一般指门联、居室厅堂对联条幅、姓氏宗祠联和风景名胜楹联,主要作用是装饰居室、风景名胜地区等。例如,南京莫愁湖联:“王者五百年,湖山具有英雄气;春光二三月,莺花合是美人魂。”写出了莫愁湖的有关历史事实、历史人物,既描写了莫愁湖莺飞草长的美丽春光,又有对历史的慨叹和对英雄人物的赞誉。
7.行业联
行业联是根据各行各业不同的特征撰写的反映行业特点、点缀门厅、招徕顾客、树立形象的对联。以各行各业的特色为语,生动、形象,既鲜明了主题,突出了行业特点,更是不拘一格,各式各样,妙趣无穷。比如,美学家王朝闻曾引用山西戏台上的一副对联“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说明中国戏剧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再如,现代通信行业有副对联为“银线根根地北天南通话,轻鸿只只三湘八皖知音”,写出了现代通信行业在传播信息方面快捷便利的优势。“喜待东西南北客,欣捧兄弟姐妹情”则写出了宾馆、旅社行业的特点。
二、对联的形式
除了上下句要字数相等、平仄相对之外,对联最重要的特点是讲究对仗工整,指句式相当、词类相同、结构相应。比如,北京颐和园养云轩有联:“天外是银河,烟波宛转;云中开翠幄,香雨霏微。”上下联均为二三、二二句式,都为主谓结构,而且相同位置词性相同。
对仗时,对联上下联之间有着可遵循的规律,这种规律大约有:并列关系、相对关系、转折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等。体现这些关系的几种主要形式有:正对、反对、流水对、回文对、借对、无情对等。
1.正对
正对是对联中最多的一种。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但内容不可相同,同义实词不可相对。如写水利工程的一联“修渠攀岭碧流飞千里,引水上山银河落九天。”
2.反对
反对是指对联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但上下联意思是相反的,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所用的词语也多是相反或相对的。比如,提倡人们运动养生的一副联“古今未见一人服仙丹长生不老,中外已闻万例凭锻炼益寿延年。”
3.流水对
流水对也叫串对。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无意义,至少意义不全,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意思连贯而下,好像不是对偶,实际上对得很工整,均齐、自然而不呆板,意思连贯而下并不损害内容,是很好的对仗。
4.回文对
回文,即回环往复皆可读,顺读、倒读都成文,颇有意趣,如“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5.借对
借对是指对联中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意义,作者在对句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或者丙义来与另一词相对。例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中“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这里“寻常”是平常的意思,但是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这种借对在对联中广泛使用。
6.无情对
无情对是对联中最具特色的联种。这类对联,上下两句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但细读起来,则又字字相对,十分工整、巧妙。这类对联,最能使人领略汉字的无穷妙趣。如“孙行者”对“祖冲之”;清末重臣“张之洞”对北京名胜“陶然亭”;《红楼梦》人名“马道婆”对唐朝牛李党争的主角“牛僧儒”。传说私塾中有位姓李的先生,在一次布置课堂作业时,以“庭前花正放”为题让学生对下联,结果一位学生的答联是“足下李先生”,弄得先生哭笑不得。
三、对联的写作要求
1.要有针对性
要反映不同对象的特点和特色,写的若是店铺,就要把握那个店铺属于何种行业。“到来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这副对联是代表理发店的,把握了行业个性。
2.要立意新颖
也就是说,要不落俗套。要在确定了所写的对象并对它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之后,再充分发挥想象力。古书记载,明太祖出句 “风吹马尾千条线”,建文帝对 “雨洒羊毛一片毡”,太祖不悦。永乐帝对“日照龙鳞万点金”,太祖大悦。这就是想象力不同的结果。
3.要反映时代精神
“小楼容我静,大地任人忙”,显示了对尘世生活的漠然态度,宣传的是清静无为的老庄哲学。“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表达了今天的教师们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这些对联,都打上了时代精神的烙印。我们今天作对联,思想内容要健康,符合社会公德、社会道德、国家法律标准,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4.要用词贴切
贴切,就是恰到好处。马子华先生在《对联漫谈》一文中说:歌颂英雄的要“沉雄”,品评人事的要“端庄”,室内悬挂的要“清雅”,赠送友人的要“精巧”,表示意见的要“婉曲”,追念死者的要“悱恻”。虽不必完全拘泥,但充分说明了语言贴切的重要。
5.要符合对联的体式
对日常用联,在对仗平仄上可以不必苛求,但这绝不意味着可以不要艺术性。不管写什么对联,努力提高创作境界,是大有好处的。
此外,对联横写时,上联在上,下联在下;竖写及悬挂、张贴时,上联居右,下联居左。
写作实践
一、中联职业教育中心现代服务部的校园学生实训基地建成了,09 市场营销1 班的同学承包了其中的一个铺面,主营文具业务。为了庆贺开业,任教该班语文的王新华老师送去了一副贺联。
二、下面几副对联,请指出所属行业。
1.衣食住行衣为首,嘉业兴旺今十载。
2.物流喜迎八方客,客满意;配送换来四海财,财源兴。
3.墨块磨开可调数千壮马,笔尖挥动能麾百万雄兵。
4.满座东西南北,一桌麻辣烫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