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绿色视角的大学建设研究
- 侯爱荣
- 5867字
- 2025-02-23 12:10:33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和选题的意义
一 问题的缘起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英国著名文学家狄更斯在他的名著《双城记》中的这句话,能深刻地描述现时代的场景——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时代。人类社会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物质财富得到了空前的累积,可以说是达到了前工业社会所无法想象的发展高度。上可登天探测宇宙,下可入地开采地球,人类几乎可以为所欲为地实现自己的物质梦想。但是自20世纪中叶以来,这个正在以“光速”发展的地球出现了步履蹒跚的病态现象,那就是全球性问题的出现——人口问题、水资源问题、土地问题、生态环境问题、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问题等。同时,伴随着人类物质财富增加的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极度萎靡和颓废,人类进入了一个道德真空的时代。工业革命初期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家卢梭就曾经预言过,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能带来人类道德的醇化。20世纪初,意志主义哲学家尼采高呼“上帝死了”。上帝死了,人类没有值得信赖与依托的信仰,只信物质主义,人类代替“上帝”成了地球上的主宰。然而,时隔不到一个世纪,后现代主义哲学家福柯却说“人死了”。人死了,具有同上帝一样精神的“人”死了,转而蜕变为与动物相同的物质主义者,人类完全退化为物质利益的驱动者。因此,全球性问题的产生绝非偶然,它是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特定路向所决定的。现当代的全球性问题的产生有它的历史必然性和不可避免性。
今天,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在深刻地反思着这些全球性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全人类也在紧迫地采取着行动,以挽救人类这只即将覆没的诺亚方舟。前不久联合国召开的气候大会即是证明。经济领域的绿色经济与绿色审计、政治领域的绿色和平组织运动、管理领域的绿色管理以及采矿领域的绿色开采等皆以此为目的。科学领域内复杂性科学群的兴起以及文化领域内后现代主义的勃兴等都绝非偶然的现象,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呼唤。绿色教育及绿色大学的兴起正是教育领域内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举措。
绿色大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我国在借鉴世界各国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国内展开了全面的推广。本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研究的。下面要说明两个问题,一个是“研究什么”,另一个是“为什么要研究”。
(一)研究什么
本书要研究的是大学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大学由软环境和硬环境两个方面组成。首先是软环境建设:第一是大学绿色理念的构建;第二是高等教育知识观的转变;第三是在转变了的高等教育知识观的基础上建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念是核心,知识是基础。因为大学的存在及发展要靠人类知识的累积和进步,没有人类高级知识的发展,也就不可能产生大学。通过绿色理论的整体有机、协同进化、和谐共生原理的运用,透视大学软环境中的人才培养、组织机构、科学研究及校园文化如何改革和运作才能使软环境本身作为大学的一个全息的小生境[1]更健康的发展。其次,将大学的硬环境也作为大学的一个全息的小生境来建设,以促使它的健康运作和发展。大学的存在与发展离不开外在的物质环境,比如校园的建筑、物质能量及交通运输的使用等;硬环境的构建是为了更好地呈现一所大学的教育理念及校园文化精神,是大学理念及校园精神文化的外在体现。再次,将软环境和硬环境作为大学发展的两翼,如何促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有机的共同体,实现协同进化与和谐共生的发展,使大学本身在软环境与硬环境都健康运行的情况下,走向可持续性发展。最后,大学理念的构建是核心,有什么样的大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外在物质环境。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软环境建设更重于硬环境。
众所周知,大学产生于人类的远古时代。从逻辑的角度分析,大学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必然产物。大学早已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古代的希腊和古代的中国都有高等教育的存在,并且都为国家发展培养高级人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现代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是现代工业革命催生的产物,带有深刻的工业文明的烙印,与工业文明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它也是为工业文明的发展提供适合的人才——“经济人”的。而当今的全球性问题的产生与这种“经济人”理念有着某种深层次的不可分割的渊源,它对当今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负有某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校园硬环境的绿色化只能起到缓解或引起人们的警醒,而不能从根本上起到遏制的作用。只有大学理念的转换,人才培养范式的革命才能从根本上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某种可能的路径。
工业革命产生于西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也产生于西方,现代大学的理念、组织制度、管理、课程、教学等都产生于西方。从工业社会的发展来说,西方的现代教育制度与它更加切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大学的建设相对于他们本身的历史文化来说,也许有某些合理性。而中国则不同。在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及现代大学理念完全是舶来品。这种舶来的新品种,需要有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及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高等教育又盲目地学习苏联。只是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反思这种现代高等教育如何更深层次与本土文化相适合的问题。因此,中国的绿色大学建设存在着某些天然的不足。此外,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了过度专业化发展的趋势,这种状况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延续至今。虽然改革开放后为扭转这种状况,实行了部分高校合并,并采取了促进学科综合化发展的很多措施,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基于以上这些原因,中国绿色大学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关注外在环境的绿色化问题,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
(二)为什么研究
1.时代发展的需要
用阿尔文·托夫勒的话说,现代的世界已经走到了一个分叉点上,世界正在经历着向一个新的“文化耗散结构”飞跃的阶段。丹尼尔·贝尔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对后工业社会与工业社会的不同作了详尽的描述。时代发展到今天,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科学的发展更是推动了时代深刻的变革。
经济领域内,传统的以土地、资源为主的经济在逐渐地转换为以知识、技术和人力为主的经济。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信息化社会以后,经济领域内传统的工业经济正在向以服务性、电子轻便型后工业经济转变。与此相适应的是,传统的以适合工业经济效率发展为主的科层制管理模式也正在被一种适应后工业信息文明的新的管理模式所取代——那就是更加柔性化的、扁平化的、更能适应信息化社会瞬息万变情况的新模式。这些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社会的其他部分发生相应的变化。
文化领域内,后现代思潮的兴起绝非偶然。早在20世纪初,意志主义哲学的出现,就是对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的机械论世界观所强调的人类理性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的叛逆。生命哲学、哲学解释学思潮的兴起等,都是对现代以来主流哲学的彻底反叛。最为典型的是后现代思潮的兴起。特别是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过程哲学的出现更是对现代以来,人们信奉的实体论哲学、二元对立思想以及原子分割方式的一种彻底革命,它以一种关系论的、整体的方式来看待和研究世界,为人们研究自然和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融合了中国道家哲学精华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更是对现代以来,人的本真的存在方式进行了精辟、深刻的论述;将现代以来,人类被机器化社会所束缚和捆绑的现实描述得淋漓尽致;并深刻地阐述了现代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必然性。文化领域内哲学世界观的变化要求时代要变化、要进步。这也为新的绿色文明的出现提供了哲学上的指导。
科学领域内。现代以来,科学领域倡导的是一种线性的科学;使用的是一种分析还原式的方法;遵循的是机械分割的原理。这些都体现在现代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医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各个领域,在科学领域尤其明显。但是,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发生了逆转。非线性科学的诞生以及复杂性科学领域里的自组织理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的发展等都证明在一些简单的系统中,线性的研究范式是成立的。然而在一些复杂系统中,线性的研究范式是无效的,而要采用整体有机的复杂性研究范式。按照库恩的说法,科学领域内出现了范式的转换。这些与上述的哲学领域、经济领域、管理领域等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不谋而合。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预测更是与科学发展的趋势暗合。
这些都预示着一种新的人类文明的到来,那就是后工业社会的绿色文明的到来。也有人称之为后工业信息文明的到来。教育作为整个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在新文明初露端倪的时候,也必然要发生变革。那么,教育作如何的变革才能适应未来新的绿色文明呢?本书研究的着眼点是高校,是高校之中附带有科研任务的大学,在这场新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所应出现的变化,以促进新文明的发展。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众所周知,目前全球性问题中最为严重的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它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发展,这样的说法并不是危言耸听。从联合国召开的全球气候大会,到以前的21世纪章程的制定,都是在为人类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规划。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对人类未来发展可能遇到的问题作了详细的报告。现实发展也从某些方面证明了罗马俱乐部预测的超前性和正确性。土地资源问题、不可再生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破坏问题等,都已经不幸被言中了。近年来的大气污染,气候的变化无常,以及频繁出现的天灾等,已经昭示了人类目前的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必须要改换方式了,如若不然,人类将自取灭亡。是人类自己谋害了自己,被自己所创设的科学、经济、文化所湮灭。解决目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这种危机的唯一方式就是转换现代工业社会以来的灰色文明为未来信息化社会的绿色文明。教育在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走出了“象牙塔”的围篱,成为了后工业社会发展的“轴心机构”。因此,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为未来绿色文明社会的实现担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
“世界生了癌,这癌就是人”。[2]现代工业社会以来,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经济社会培养“经济人”。“经济人”的教育理念,确实为现代工业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无数的人才,为现代工业经济的高效率运作增强了马力。然而在“经济人”的培养模式下,这种人才适应了现代的机械化大生产,却对全球性问题的产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等教育为了适应工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在管理上采用了工业经济的典型管理模式——科层制管理模式。在中国,由于历史和本土文化的影响,这种科层制的局限性,表现得更加明显。根据现代线性科学的特点,高等教育实行了分科制。适应工业经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设置了相应的专业。根据专业的特点设置了不同的课程。由于受经济发展大潮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功利性倾向更加的明显。教学过程采用的还是工业化初期的讲授制,因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但是,时代发展到今天,现代社会的人类将这种教学方式发展到了极致,从而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工具。大学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初期,为适应工业经济发展而建立的现行的高校管理体系,完全是为了促进工业经济的灰色文明而建立的。从“经济人”的培养目标到学科专业的设置到分科而教的课程,再到科层制的管理模式,甚至科研任务的完成,都是在现代机械论世界观的指导下建立的。而机械论世界观正是为适应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它为现代强调效率的工业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特别是它所强调的分析还原式方法论,使现代的线性科学所向披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科学的成功使人们更加坚信这种方法的可行性。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的这些问题,如若不进行改革就很难适应后工业社会绿色文明的发展。不但不能为后信息社会的绿色文明提供合适的人才,还极有可能成为新文明发展的阻碍。因此,为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高校内部系统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这也是由高等教育本身的性质和发展逻辑所决定的。
4.绿色文明的初露端倪
早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世界范围的绿色和平运动就拉开了绿色运动的帷幕。随后的几十年里,绿色经济、绿色科技、绿色管理、绿色制造、绿色开采、绿色营销、绿色建筑、绿色食品、绿色家居等。“绿色”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代名词。作为社会发展有机组成部分的教育也不例外。由一开始英国率先发起的野外环境教育发展而来的绿色教育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并逐渐地发展到高等教育领域,绿色大学应运而生。绿色大学的出现为人们关注环境教育问题提供了引子,但是环境问题的深层次缓解,体现在教育领域中还需要教育的更深层次变革。
二 选题的意义
绿色是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新隐喻。所有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向持乐观态度的人士都认为21世纪是一个绿色的世纪。这无论在哲学研究领域、政治领域、经济领域还是在未来学家的预言中,都有深刻的体现。作为培养各种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如何培养具有环境意识、适应“绿色”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进入未来的绿色社会,从绿色视阈重新审视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从理论上看,本书对绿色理论进行了新的有益的发展。本书在梳理了古今中外绿色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建设性后现代理论的积极成分,以复杂性科学为奠基,提出了绿色理论。从整体有机、和谐共生、协同进化及生成性等哲学方法论的高度对我国如何建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大学系统进行了研究。反思了目前绿色大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单纯注重环境教育及校园环境绿化的问题。从高等教育哲学的角度对未来绿色社会中大学应如何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此基础之上为大学的绿色发展指引方向。因此,本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现实意义。从实践层面看,由于我国大学是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换而来的,大学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机制还是目前我国大学体制改革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的议题;同时,由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正逐渐进入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的攻坚阶段,再加上我国本身的特殊国情,因此我国大学的绿色化过程就具有我们本国的特殊性。西方国家在绿色大学的建设过程中,比较关注校园环境的绿色化及校园能源的绿色发展。而我国大学绿色化的过程,除了上述西方国家大学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外,还要改革我国目前的大学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大学的发展真正具有绿色化发展的可能性。本研究的目的就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理论的指导下,对目前我国大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反思。从整体有机的视角全面探讨大学的整体优化发展,为目前我国大学内部系统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因此,本书的研究对我国大学的实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