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 绿色大学相关的纲领性文件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绿色大学是由于人类全球性问题的恶化而提出的。在人类全球性问题中,最为严重的是生态环境问题。因此,绿色大学是为解决人类目前严重的环境问题而出现和发展的。绿色大学的内涵是大学本身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大学对人类可持续性发展所肩负的责任两项组成。其中环境教育占有更大的成分。由于可持续概念的发展性,因此,目前世界上的绿色大学建设可谓内容庞杂,没有固定的标准。

绿色大学概念是由英国早期的户外环境教育发展延伸而来,从1972年便已开始使用,后来又与联合国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概念相联系,从而形成了现在的绿色大学概念的内涵。我们可以从这些宣言中发现环境教育概念的缘由、绿色大学理念的发展,以及对这一概念的落实及推广。了解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宣言的脉络有助于明了环境教育及绿色大学的概念发展。下面按照时间顺序,将重要的研讨会及会议所包含的可持续发展宣言内容详述如下:

《斯德哥尔摩宣言》(Stockholm Declaration)

《斯德哥尔摩宣言》是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研讨会(UN Conference on the Human and Environment)中所发表的。它的核心内容是提醒人类关注环境问题,以及呼吁全球对于环境教育的关切和研究。主要目的是促使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并发挥教育的先导作用,促使人们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它是第一个有关高等教育促进可持续性发展的宣言。在这个宣言里提出了26项原则来指导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其中的19项原则明确指出了从小学、中学以及随后的成人教育都必须接受环境教育,明确了环境教育对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性。该宣言的宣布引起了大众对于环境教育的重视,并将这一理念落实于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中,对于高等教育的影响非常深远。[3]

《第比利斯宣言》(Tbilisi Declaration)

《第比利斯宣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77年(UNESCO-UNEP)举办的第一个政府间的环境教育研讨会。宣言中提到了环境教育的要求、环境教育的主要特征,并提供了国际行动策略的指导原则,同时要求一般大学的工作方针要考虑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的议题。

这个宣言最大的特色是倡议各个国家运用政府间的力量,促使将环境教育的观念落实到各个大专院校,在高校的课程发展、人员训练以及一般的环境政策中必须加入环境教育的理念。借助政府的力量加速环境教育的推行。由于宣言中提到了一般大学在工作方针中加入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议题,因此,第比利斯宣言也是绿色大学计划与行动的开端。[4]

《塔乐礼宣言》(Talloives Declaration)

《塔乐礼宣言》是1990年由来自22个国家的大学校长,在法国的塔乐礼举行的“大学在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国际研讨会中签署的宣言。会议简要阐述了高校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提到高校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所肩负的10项任务。

提高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

创造可持续性的大学制度文化。

培养对环境有责任感的公民。

培养全体教师的环境素养。

实现大学的生态化。

吸收所有的力量。

增进学科间的合作。

促进与小学和中学在环境教育方面的合作。

拓宽活动领域,走向国际。

采取持续的行动。

塔乐礼宣言主要是希望大学的领导者行动起来,发挥大学校长在环境教育及可持续发展性方面的领导作用。并声明已签署宣言的大学须为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而努力,并鼓励没有签署宣言的大学签署宣言。[5]

《哈利法克斯宣言》(Halifax Declaration)

哈利法克斯(Halifax)宣言是1991年国际大学联合会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学行动研讨会(The Conference of University Ac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上发表的。该宣言重新定位了大学在环境及可持续性发展上所应肩负的责任。并确立了6项行动原则。该宣言非常重视可持续性理念的落实程度,因此需要签署宣言的各大学能够遵循宣言的行动指导原则。强调大学本身的行为在保护地球资源,并解决地球所面临的所有问题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大学必须在推行可持续发展方面表明坚定的立场。

大学必须利用自身的智力资源,促使公众对于环境问题与社会发展关联性的认识;并从全球角度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强调当代人的道德责任并找出环境不可持续发展的原因。

增强大学在教学、科研以及社会中践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能力,提高全体师生的环境素养,并增进对环境伦理的理解。

加强与其他大学及社会部门的合作,寻求能够实现可持续发行的路径并改变这种代际不平等的局面。

通过各种公开的渠道将以上的理念传达给政府及公众[6]

《21世纪议程》(Agenda 21)第三十六章

联合国于1992年提出了《21世纪议程》(Agenda 21),《21世纪议程》并非静态的文件,而是一个不断修改的动态纲领。它延续了1977年第比利斯宣言的理念。《21世纪议程》第三十六章所涉及的领域有:面向可持续发展重订教育方针;提高公众认识;扩大培训。文中还提到,目前全世界对环境问题缺乏意识,因此,教育就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与责任。要透过正式与非正式的教育来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7]

《斯温席宣言》(Swansea Declaration)

1993年来自47个不同国家的400余所大学于英国威尔士(Wales)的斯温席举办了5年一届的大学联合会(ACU)第15次会议,大会发布了斯温席宣言。会议以“人与环境——和谐发展”为主题。会议重申由于大学在教育、科研、公共服务领域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所以大学必定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斯温席宣言也提及需要所有加入国家的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可持续性的目标。并延续了塔乐礼和哈利法克斯宣言的理念。

斯温席宣言重复了上述几个宣言的目标,如大学需要对自身的教学和管理过程进行重新的审视,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全体师生应具备环境素养;以及大学必须对于当代与未来世代的平等发展负有道义上的责任。[8]

《京都宣言》(Kyoto Declaration)

此宣言的主要贡献在于:针对国际性大学设置有关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计划提出了明确要求。该宣言不仅倡导通过环境教育来促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通过大学自身的可持续性运营来达到这一目标。该宣言继承了哈利法克斯宣言和斯温席宣言的主旨。[9]

《哥白尼宪章》(Copernicus Declaration)

该宪章是1993年于欧洲大学领导人研讨会(Conference of European Rectors)上提出的,会议的特色是强调各大学之间须以计算机网络增进彼此的联系和交流。其中提到了几个主要的目标:在大学的日常活动中,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大学人环境意识的提高;大学的决策和行动要考虑到环境;对校园环境要持续地进行评估和对校园环境政策进行持续的更新;遵从目前的环境法规。

《哥白尼宪章》于1993年提出,两年后欧洲即有超过213个大学领导人签署了这个宣言。它的主要行动目标是大学的政策改善与经营方式的改变。并要求签署宣言的大学领导人,在今后的大学课程及研究中要融入环境教育议题,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任务。[10]

《萨罗尼加宣言》(Thessaloniki Declaration)

1997年由希腊政府举行环境与社会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教育与大众意愿的可持续性,并在研讨会上提出了《萨罗尼加宣言》。该宣言重点强调了大学课程的规范,并要求所有科目的训练必须密切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议题相关,并且要求大学内的所有课程必须针对完整的发展做出调整;同时重申政府及教育领导人对于过去已经签署的环境可持续发展宣言及承诺应严格遵守及诚实面对。萨罗尼加宣言提供了29项指导原则,其中第11条提到延续《第比利斯宣言》及《21世纪议程》中的环境教育理念,说明了该宣言以面向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议题。[11]

二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在履行可持续性发展及环境教育内容的绿色大学方面,更多的是体现在实践层面上。这方面尤以英国和美国为典型。下面就以这两个国家为例,做一简要综述:

(一)英国

20世纪90年代,在英国高等教育中出现了“把环境观点纳入日常工作”的主张,并且逐渐传播开来。[12]1990年到1993年间,英国在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FHE)的绿色行动方面出版了两份报告,一份立足于大学实践活动(Ali-Khan,1990);另一份着眼于课程的安排(Ali-Khan,1991)。后来政府在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设立了环境教育专家委员会,1993年出版了《环境责任——一个关于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议程(1993年)》(托恩报告),这使绿色行动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具有更高的信誉和更为广泛的基础。

英国于1997年由25所大学共同成立了高等教育21委员会(The Higher Education 21,HE-21),拟定关于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策略。强调了环境管理系统(Environment management system,EMS)中的持续改善(Continuousimprovement),并开发了针对环境、社会与经济取向的评价指标(Forum of the Future,1998)。[13]在高等教育21委员会的绿色大学策略中,选定了负责绿色大学运作的职员作为评价指标的重点宣传对象。

英国绿色大学的施行主要依赖一些拥护者。在一些大学中,其他学科的学术人员例如社会学、生物学、历史学、建筑学哲学、信息技术学、经济学、海洋学等方面的研究人员也从事环境方面的工作。在很多大学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参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例如爱丁堡大学,校长建立了瓦丁顿(Waddington)基金,用以增强环境责任感。

法律:环境立法被比作救生筏,它是当地或国家能够做出的示范,是许多大学开展绿色行动的最迅速的刺激因素和潜在的影响因素。在《环境保护法案》(1990)要求下,学校对化学和有毒废物进行了处理。《对人体健康有害物质控制》(1994)和《健康和安全的工作法案》(1994)也都列入了大学的环境政策里。

经济节约:许多大学在房地产、能源、用水、用电、购买等方面都采取了节约措施。例如爱丁堡大学(Edinburgh University),它是英国大学中开创和推动能源保护做得最多的大学。尽管该校拥有160座建筑,不动产有所增加,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然而其能源消耗却比几年前降低了。这是因为爱丁堡大学沿袭在建筑方面的教学和科研传统,不断研究,节约能源。由“能源和环境小组”领导建立的共同能源管理策略(Somervilr和Talbot,1991)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大学通过制定合理的消费标准、采取大学的做法是响应欧盟于1992年3月制订的生态标志奖励计划(Eco-label Award scheme)来评价商品的环境保证。

社会的考虑: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有着深远的社会责任感的领域,他们正在实践着自己充当的角色,并向自己的教工、所在地区甚至国家(间)的组织展示这种角色。并且,大学正在与地方政府、技术和教育委员会(TECs)、企业代理、法律体系和非政府组织合作探询以实现当地21世纪议程中所预定的目标。

教工的期待:在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教师和学生逐渐增长的期望是提高环境责任的第四个关键的因素。所有教职工和学生不断增强的知识需求,不仅促进了许多大学成立环境学院,增设环境研究、环境管理及与环境有关的系所,而且还促进了大学参与改善学校实践、可持续发展实践以及提高环境责任感的活动。例如斯特拉德大学(Strathclyde)。大学把英国标准7750(BS7750)环境管理系统应用于日常的管理实践中。很多学校还进行环境审计方面的研究,并把它用于一些可测试的方面,如能源消耗、税收政策、减少废弃物,以及人工环境等。

在绿色课程方面,英国积极响应斯德哥尔摩(Stockhlm,1972),第比利斯会议(Tbilisi,1977),里约热内卢会议(Rio de Janeiro,1992)和其他国际会议的倡议,进行跨学科的终身环境学习和承担环境责任。英国发表的《共同的遗产》白皮书提倡环境的关注应该包含在科学、工程学以及其他课程中,《托恩报告》强调应该开设各种能提高个人、社会和职业的环境责任感的课程。

英国大学的环境课程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大学——如东英吉利亚(East Anglia)和技校——如普利茅斯(Plymouth)出现了环保方面的课程,这是环境教育处于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在英格兰威尔士有十多所大学和技术学校提供了完整的多学科环境学位,其中一些与地理、化学紧密相连,形成了第二次浪潮;到1990年,申请环境教育课程的人数增加到11000人,1992—1993年增加到12000人左右,这使环境学科走向多样的时期。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环境教育者开始强调绿色交叉课程的价值和必要性,掀起了环境教育的第三次浪潮,保证了所有学生都受到环境教育和培训,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14]

(二)美国

在美国,一些大学从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思考并着手制订计划,减少或消除在学校运作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影响。[15]

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为例。在1994年12月,该大学与美国环境署为绿色大学的前驱计划建立了唯一一个大众与个人的伙伴关系。从此即开始了绿色大学(Green University)的前驱计划(Initiative),目标是把该校建设成为全美甚至全世界的第一所绿色大学。由于该大学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在资料的获取和专家咨询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该校的校长和社区领导共同合作,在制度与管理上,积极参与推动。该校成立了绿色大学计划委员会(Office of Green University Programs),设立了专用办公室并任命了专职行政人员,而且还设立了6大行动委员会(Task force),分别掌管学术计划(Academic program)、研究(Research)、基础建设与设施(Infrastructure and facilities)、环境卫生(Environmental health)、国际议题(International issues)与对外发展(Outreach)6大任务。该校与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建立伙伴关系,制订了绿色大学计划7大基本的指导原则,包括生态系统保护、环境正义、污染预防、强大的科学与资料基础、伙伴关系、再创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环境管理与运作、环境可计量性。在设定若干目标后,该大学认为行动策略中有一重要的关键性工作——建立评估与度量相关政策有效性的机制,即建立一套量化指标系统,以进行目标管理。[16]

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是另一所自行发展环境政策,但却未曾签署任何主要可持续性宣言的绿色大学。其主要的环境政策是由大学环境顾问委员会(University wide Environment Advisory Committee)于2000年制定的。强调在建立一个可持续性社会时的道德义务。政策的目标在于大学的教育及自然的经营(Physical operations)方式,同时能够将可持续性的理念落实于课程上并了解所有教职员对于环境知识及能力的需求。[17]

位于美国纽约州的水牛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Buffalo)于1990年成立了环境行动委员会(Environment Task Force),主要的任务是发展校园环境政策。该校于1999年6月签署《塔乐礼宣言》,并对校园环境的可持续性制定了15项政策,其中最重要的目的便是降低能源的消耗及浪费,强调一个可持续性的大学应将对资源的浪费降到最低,并提倡使用百分之百可回收物质及资源回收等议题。水牛城大学所制定的环境政策着重于能源的效率与能源消耗议题上,相关的政策如环境友好产品的采购政策、电力采购政策及土地利用政策。但该校对于课程的改善或是环境教育的议题却提到的很少。[18]

除此之外,美国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是以环境责任(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为绿色大学策略的指导原则,主要做法包括资源保护、更新与新建工程的环保、资源效率、决策经济与环境成本[19] 。美国密西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于1999年组成可持续密西根大学(Sustainable University of Michigan)前驱计划,并于1999年冬季班于管理学院提供一系列课程,拟定可持续密西根大学议程(Agenda),主要执行计划包括将环境可持续性加入该校目前的愿景与任务中、接受一个“可持续目标与任务宣言”、聘用专职的可持续校园领导人、签署密西根大学版本的京都议定书(削减温室效应气体)、设立成员由教学、研究、财务、设施规划、水电设备、营建管理、住宿、地面清洁与废弃物、采购与运输等领域组成的行动委员会。[20]

通过对以上美国绿色大学的了解,可以看到美国绿色大学进行的深入而全面。主要是因为:

第一,法律法规比较健全。美国国家比较重视法律法规的健全,这也与美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有关,人们比较重视法律法规的设立,同时对法律法规的执行也很到位。因此,在环境教育及可持续性发展问题一经提出,美国就上至国家下至各州政府及地方都制定了不同的法律和法规政策来约束和限制人们对环境破坏,以此促进可持续发展。例如国家和城市废物管理条例规定,必须回收所有可回收废物;州健康法规定不能再用塑料面包袋包装午餐或其他目的等。各个大学当然也不例外,都制定有环境方面的各种政策和条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地完善提高。从回收和储存能量到保护自然居住地和购买有机的食物,再到低碳经济的研究,绿色建筑的如火如荼,校园垃圾堆肥及发电的使用等等,以提高绿色大学的建设。

第二,建立了各种各样的环境组织。大学建立了环境委员会,环境与社会机构、综合废物管理中心。再有就是建立了专门的环境方面的联系网站来促进绿色大学的建设。

第三,高校领导人的重视。美国的绿色大学建设大部分都得到了大学的校长和教务长的支持。大学的校长和教务长是校园环境议程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校园的环境项目很难实行下去。一般由大学校长或教务长牵头组成大学的环境委员会。环境委员会下设分会。他们分别管理特定的研究领域。环境工作组主要负责提出大学环境方面的政策,指导不同的绿色计划,实时给予支持。

第四,专门聘请有关环境方面的专家作为协调人,为大学的绿色发展提供专业指导。美国的各大学专门聘请对于环境有专门研究的专家作为指导人员,他们熟悉环境的各种问题以及明了这些问题的各种解决办法。“在绿色大学的建设中,各大学雇用了回收协调人、能量储存协调人、绿色购买协调人等,他们协调校园环境委员会,对各种环境项目提供指导,对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并且提供各种适合的资料。”[21]

第五,校园成立了各种有关校园绿色发展的项目,几乎包括校园硬环境发展的各个部分。美国大学的绿色项目做得全面而深入。涉及大学绿色发展的方方面面。有环境评估项目、绿色建筑设计项目、建筑节能项目、校园低碳研究项目、垃圾堆肥、垃圾发电项目、环境素养项目、景观美化、绿色购买项目、运输项目、湿地项目等应有尽有,凡是有利于校园绿色发展的几乎都包括。而且细致和可行。

第六,环境教育课紧密结合实际。美国是一个持实用主义观念的国家,它的绿色大学建设也不例外。美国大学的环境教育课充分结合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而设置。在课程中,一般将周边的环境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而且各个大学为学生提供不同途径来做环境方面的研究。包括实习、跨学科学位项目以及提供社区服务的项目等。学校同时也为教师提供这样的项目,使他们能把周边地区环境项目整合到课堂中去。

第七,学生组织和活动非常活跃。

第八,环境网站的建立。美国的许多大学的环境网站做得非常好。这些网站对美国各大学,乃至世界各大学进行绿色大学建设起到了联系、交流和进一步提高的作用。

结论:国外的绿色大学活动主要是侧重于现实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节能、节水、节电以及绿色建筑设计、校园低碳的研究、校园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绿色购买等,多倾向于外在硬环境的建设;软环境建设主要是在原有课程之外又增加了有关环境保护的课程,或者是成立专门环境研究协会或小组。管理方面只是在原有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管理一个模块。从国外建设绿色大学的实践可以看出他们的绿色大学建设主要是侧重于校园环境的改善以及增加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课程,对于环境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由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发展性,有关绿色大学建设的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 国内相关研究

“绿色大学”一词在中国是随着环境教育的发展而被提出来的。中国大学的环境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一开始以培养环境保护的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普及性的环境教育侧重于学生的环境教育活动。20世纪90年代后,大学的环境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开设环境教育公共课程、学生的环保社团活动、倡导绿色科研等。随着“绿色文明”建设的发展,特别是绿色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绿色大学”一词才被提出来。

在中国,清华大学率先提出并投入到了绿色大学的建设当中。1998年5月20日,经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批准,清华大学开始了“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的建设,并将该工程建设列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2006年把清华大学初步建成“绿色大学”。此后,国内许多学者也开始对创建绿色大学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由于起步的时间不一致,有的早一些,有的则晚一些。因此,中国各地的绿色大学建设进展也存在许多的差别。[22]

(一)绿色大学理论研究

1.不同的概念界定

王大中教授认为,构建“绿色大学”,就是围绕人的教育这一核心,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指导思想落实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用“绿色教育”思想培养人、用“绿色科技”意识开展科学研究和推进环保产业、用“绿色校园”示范工程熏陶人。[23]

余谋昌教授认为,绿色大学代表中国教育的一个新方向,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告别传统教学“反自然”的性质,“教学和科研提出了环境保护的目标”[24]

叶平教授认为,“绿色大学”主要是指全面贯彻和渗透生态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时代大学,是大学的“绿色”荣誉和形象,是在高等教育层面推进绿色文明的大学,是新世纪大学发展的文明方向,也是大学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社会精神文明工程。[25]

学者胡静、王民认为,“绿色大学”是指大学在实现教育、科研功能基础上,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全面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纳入有益于环境的管理措施,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一切资源,全方位地提高师生的环境素质的大学。[26]

2.不同的模式

清华大学以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三绿工程”示范人。[27]

哈尔滨工业大学提出首先建设“一个中心,三个推进”:一个中心是建好“一个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定向环境问题的“两面”;三个推进:①进行环境理论研究;②环境宣传教育;③环境直接行动。其次抓好“两个环节”、“三大步骤”。两个环节是:①通过“大学生绿色协会”,协调组织学生开展绿色宣传教育活动;②通过教师“绿色教育研究会”,推进绿色教育研究的深入。三大步骤:①开设绿色教育课程——开设哲学智慧类课程,伦理法规类课程和科技综合类课程,开展显性和隐性教育;②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荒野体验、社区调研和讨论,养成尊重和热爱自然的习惯;③学科整合(形成国内优势学科)、设立专项基金,开展填补空白的研究。[28]

北京师范大学以“推进绿色教育,建设绿色校园,倡导绿色行动,塑造绿色人格”为其建设内容。[29]

广州大学则以“建设绿色校园、开展绿色服务、培养绿色人才、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其主要的建设内容。[30]

有的则认为绿色大学应该从教育、科研、管理、校园建设、绿色实践这几方面开展“绿色大学”的建设。

3.环境课程的设置

绿色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三种形式:其一是主干课程(必修)+辅助课程(选修)+隐性课程的课程体系,其中隐性课程是指环境教育渗透在与环境有关的课程中潜在起作用的课程。[31]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在实践中所采用就是这种课程体系;其二是主干课程+隐性课程的课程体系,如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广州大学等;其三是成立专门的部门或学院。

绿色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环境观念、环境知识、环境规范”,[32]“环境素质教育、生态环境教育及环境保护教育”,[33]“环境知识与技能、环境伦理、环境法律法规”。[34]也有人认为大学绿色教育应包括:环境保护思想、环境保护所关注的问题、污染控制对策、环境问题造成影响的领域、环境价值观、人类环境行为特点、人口政策、对待环境资源的态度、环境科技意识及环境伦理观教育等10个方面的内容。

(二)绿色大学的建设和实践

1.清华大学建设绿色大学实践

清华大学创建绿色大学的实践紧紧围绕“绿色教育、绿色科技、绿色校园”三个方面展开。清华大学是我国率先提出绿色大学创意的院校,并在1985年得到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它的内涵是围绕人的教育这个核心,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思想落实到大学的各项活动中,融入到大学的全过程。[35]

清华大学绿色大学建设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专家和学者是清华大学建设绿色大学的原动力。199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教授等专家,提出了清华大学建设绿色大学设想,这个设想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钱易等专家的学科权威性,使清华大学认识到建设绿色大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把绿色大学建设工作提到日程上来。

第二,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校长是清华大学建设绿色大学的关键。清华大学原校长王大中院士对绿色大学建设工作的关注和支持是其实施建设计划,成为绿色大学的关键因素。他把绿色大学建设确定为清华大学的发展目标之一,认为建设绿色大学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环节,他亲自担任绿色大学建设委员会主任,协调后勤、教学、科研、产业间的关系,使绿色大学各阶段的建设目标得以如期实现。

第三,清华大学绿色大学建设是有计划实施的过程。该校制定了《建设绿色大学规划纲要》,把建设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998年到2001年为第一阶段,2001年到2006年为第二阶段,在两个阶段内的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绿色教育”、“开展绿色科技”、“建设绿色校园”[36]

2.哈尔滨工业大学绿色大学建设实践

1999年,哈尔滨工业大学被推举为国内高校创建绿色大学的牵头单位,提出把工科大学办成绿色大学的目标,提出了“建设一个中心,搞好三个推进”的绿色大学模式。“建设好一个中心”是指在校内把环境自然科学与环境人文社会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建设好“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搞好三个推进”具体指:第一,环境理论研究的推进,主要搞好以下三个层次的理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哲学理论、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科学理论、人与自然关系的环境工程技术理论;第二,环境宣传教育的推进,特指对环境理论研究成果的校内外的宣传和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落实过程,最终要使受教育者形成生态科学意识、环保参与意识和环境道德意识;第三,环境直接行动的推进,具体指校内外直接应用于环境问题的实践行动。在校内,建设绿色校园、减量消费、废物的再循环、废除一次性筷子等环境行动,直接推动大学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在校外,与社区结合,建设绿色社区并作为师生走出课堂进入绿色实践的实习基地。[37]

3.北京师范大学绿色大学建设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推行了以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态观念、绿色态度、绿色行为方式”的绿色人格为特色的绿色大学体系构建。其建设内容包括:推行绿色教育、建设绿色校园、倡导绿色行动。该校在这三个方面制订了具体的建设计划,现在部分计划已经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在建设过程中具体实施。

第一,推行绿色教育。设置绿色课程和开展绿色教学是北京师范大学推行绿色教育的主要方式。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具体工作包括:改革环境保护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强环保特色;对全校学生实施环境普及教育;采用渗透设课和单独设课的教学方式;从师资、教材、图书资料等方面改善教学条件。在教学上,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提倡教师引导、指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其次改善教学手段,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地呈现出来,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建设绿色校园。北京师范大学的绿色校园建设内容既包括校园绿化、美化,也包括控制污染、节约能源。为了建设生态良性循环的绿色校园,北师大在校园建设与管理中,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使学校的基础设施实现其基本功能,满足师生的生活、学习、工作需要的基础上,减少能源的消耗,控制校园对环境的污染。

第三,倡导绿色行动。北师大开展的绿色行动包括环境宣传和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组织和动员全校师生参与进来,特别是充分发挥学生环保社团的作用,立足于本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与实践活动。并走出校园,与民间环保组织和环保部门联系,积极参与校外的实践活动。[38]

4.广州大学绿色大学建设实践

广州大学的绿色大学建设以“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主线,以培养绿色人才为目标。该校是较早在全国非环境类专业高校开展大学环境教育的学校之一,经过部分教师和校领导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第一,开设全校性环境类课程,建设精品课程。从1992年起,广州师范学院(今广州大学)就有计划地进行了学生环境课程的教学,最初的教学对象只是部分学生,所设的课程包括环境生态学、环境保护与生物监测等环境类专业课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在广州大学已开设出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全校性必修课程,并计划在未来的五年中,结合专业特点,开设《环境法与环境管理》、《环境经济学》、《环境伦理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教育方法》等具有一定深度的课程,逐步形成具有广州大学特色的环境教育模块,并在针对本科生开设环境类课程的基础上,面向成人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开设环境类公共课程,形成不同层次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

第二,编写、出版绿色教育教材。广州大学在开设绿色教育课程的同时,学校也积极支持绿色教育教材的编写与出版,至今已有多本教材出版。

第三,环境教育硕士研究方向的建设。广州大学环境教育的专家、学者在开展环境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重视环境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探索,并致力于环境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广州大学设立的环境教育的硕士研究方向,已从2002年开始招生,在培养环境教育的专门人才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第四,重视绿色科研立项和国际培训的交流合作。

第五,环境教育网站的建设。为了实现环境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广州大学环境教育研究室建立了广东省环境教育网站,并不断扩充、更新、丰富网站的内容,使这个网站成为宣传环境知识、传递环境信息的窗口,成为与社会沟通的渠道。[39]

(三)绿色大学评价

1.张远增提出的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

张远增将绿色大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绿色科研、绿色实践过程、教育内容校园建设、学校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促进力”等五个以及指标,在此基础上又下分了42个二级指标。[40]

2.我国台湾叶欣诚教授提出的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台湾的叶欣诚教授参考了国际上绿色大学计划及各大学和机构的文献,参照我国台湾目前的状况,提出绿色大学的评价指标框架,包括以下几部分:

环境系统:水、空气、废弃物等基本环境项目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系统所涵盖的各个项目与运输、采购、资源回收等

环境教育:课程、研究、活动等

最后绿色大学指标系统包括12个主指标,52个次指标。[41]

3.陈文荣、张秋根提出的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

陈文荣、张秋根的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按照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思路构建而成。

第一层:目标层。以绿色大学绿色度作为目标层的指标,用以衡量大学的绿色程度。

第二层:准则层。由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绿色科研、绿色实践、绿色办学五个层次组成。

第三层:指标层。指标层由课程设置、课堂渗透、专题教育、专题活动、教育氛围、师资力量、教育效果、生态园林景观、绿化美化工程、环境卫生状况、污染控制措施、绿色技术、绿色项目、绿色产品、绿色课程实践、绿色社会实践、绿色教学、绿色管理、绿色机构、绿色制度等20个三级指标组成。[42]

4.罗泽娇提出的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

该评价指标体系从绿色管理、绿色教育、绿色科研与产业、绿色校园、绿色消费等五个方面来体现,构建了一个包含34个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43]

5.杨华峰提出的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

杨华峰构建了面向循环经济的绿色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由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有绿色教育、绿色科研、绿色管理、绿色校园、绿色实践。二级指标有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过程、科研活动、科研手段、科研成果、管理制度、管理机构、管理手段、管理过程、校园环境建设、校园环境管理、绿色校园文化、社会事件、绿色消费等15个二级指标。下属44个三级指标。[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