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任HR高管如何从0到1
- 黄渊明
- 1218字
- 2020-08-26 14:25:41
一、选择去创业型企业,为了啥
1.让沉闷的日子重新变得闪亮
林枫在世界500强H公司工作了八年,累计在HR领域已工作了十六年,眼看再过两三年就要步入“不惑之年”了,对职业如何持续发展的思考不断萦绕脑海,一种莫名的危机感挥之不去。
林枫在H公司已做到中层管理者的位置,管理着一个HR小团队,朝九晚六,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基本不用加班,每天下班后就是陪伴家人、看书、锻炼身体。但是,他再也找不到那种有挑战的感觉了,工作中的激情似乎被“偷”走了,自身成长非常慢,感觉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只能发挥20%~30%,他已经可以看到自己在H公司再工作三五年之后会是什么样子了。有时候,他好像能够看到这么一种景象,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天赋、才干、青春,都在自己的指尖不断地流逝……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林枫很想找回刚开始工作时那种富有激情的感觉,每一分每一秒,就像阳光打在树叶上,能够熠熠生辉……他觉得自己需要“走出去”了,迈出新的一步,做出新的尝试。他很想每天做一些新的、不一样的事情,让未来再多一些可能性。
林枫另一个考虑是年龄因素,再过几年他就要“奔四”了,过了40岁,在职场上的市场价值会明显下降,职业竞争力也会逐步降低,职业选择的机会必然越来越少,那时候,自己的处境会非常被动。同时,林枫也留意了一下外部的职业机会,他发现企业招聘HRD以上的职位,大部分都要求候选人年龄在35~40岁,过了40岁,基本上属于“靠边站”的群体了,只能作为“备胎”。所以,林枫认为,进行职业转型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他越来越发现,在大企业,本质上就是做KPI,你把自己的KPI做到极致,或者把上司的KPI做到极致,自然就会得到晋升。而这些KPI,很多时候都是企业想你做的,而非你自己想做的;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只能被扔在“杂物间”里,直到蒙满灰尘,被逐渐忘却。在公司既定的流程下,组织的要求刚性地传递到自己的身上,自己就像机器一样,只能不断地被动执行,整天亦步亦趋,“戴着镣铐”在跳舞,始终不能自由舒展并跳出属于自己的舞步。
H公司大了,内部流程与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林枫发现,大多数的时间自己都在做着内部的沟通工作,组织内相互的“踢皮球”,自己人折腾自己人,内部沟通成本越来越高。很多时候,自己做的方案提议,到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做下去。因为与领导的“导向”不一样,或者领导觉得这件事情排不上他的“日程表”,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向上“对标”,不在高层领导关注范围内的事情就会被“枪毙”掉。
林枫感觉每天过得就像“温水煮青蛙”,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慢慢陷入一种不想改变、不能改变的状态,一直“沉沦深陷”,只能等待公司有一天“宣判”自己的命运……这种失去自我掌控力的感觉,让一向成就导向很强的林枫难以忍受。身边三十多岁的同事已逐渐滋长一种“混日子”的心态,他们享受着既得利益,不想改变,也无力去改变,有的已经彻底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气。但林枫不一样,他是有着自我追求、梦想的人,他不甘心,也不允许自己变得平庸。
当一成不变比行动更痛苦时,改变就悄然而至。